衙门博物馆--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我已去过几次了,每参观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个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管署衙门,规模之宏大,积淀之深厚,绝无仅有,可以毫不夸张的称之为北京故宫的县级版。

内乡县衙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毁损与修茸,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品知县章炳焘历时三年恢复重建,民国时方为县治所,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政府以及后来的人武部及政府部门职能机构一直在此办公,故其主建筑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1984年辟为国内唯一的衙门博物馆,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山西霍州署联姻,组成“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
在一身满族女装的导游带领下,我们几乎转遍了县衙的角角落落,无不为县衙的建筑及功能所惊叹,内乡县衙的建筑格局是严格按照古代县级衙署的规制设计建造的,中为正堂,后为退思堂,又后为知县廨,东北为县丞廨,东南为典史廨,西北为主簿廨,堂东为幕厅,西为架阁库、西厢为六房,前为仪门,西南为狱房,东南为土地祠,外为樵楼即大门,门东为申明亭,西为旌善亭,整个建筑为严格对称的四合院,按使用功能分区,依用途和重要程度区分等差,有节奏地安排建筑物的 量和空间形式。大堂、二堂、三堂的使用功能都与审案有关,且建筑格局分别比附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人们从大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个庭院,变幻而不雷同,一层层、一院院,深邃而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走进县衙而不禁使人油然而生“天下衙门深似海,有理无钱别进来”的恐怖心理。

另一方面,其县衙建筑物和设计又受主持宫建者张炳焘是浙江人的影响,整个建筑群融长江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既有北方四合院和南方过风脊的巧妙结合,也有北方单体建筑的“明三暗五”和南方建筑的廊坊相接、四廊宽阔混为一体的形式结合。真的是一座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珍贵的实物标本。

而内乡县衙最为珍贵的是她的一个个展馆,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一座宝贵的文史资料库,特别是其中的楹联,丰富的联语内容,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职官设置,机构职能,司法审判和衙门文化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故有“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之称,内乡县衙的各主要建筑物门前,都有一方匾额,一副楹联,游人参观县衙,往往驻足联前,良久思忖,捉笔抄写。颇感兴趣。我也顺手抄得几联:
大门: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
爱黎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大堂: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而负国,何忍负之。
二堂: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为轻。
三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刑房: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
县丞衙大门: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主薄衙大门: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刑,钱夹子院: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些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有致,而且概括力强,含蓄深沉,寓意深远,它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自我标榜的招牌,但对于出入县衙的官员来说,多少起个警示作用。如果我们现在的“父母官”们都能按匾联内容及官箴戒约所示,体恤民情,清正廉洁,格尽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会出现一个民强国富,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据内乡县衙博物馆的刘鹏九先生介绍,自开馆以来,县衙共使用过不同版式,不同面额的门票二十多种,二县衙保存下来的也仅有几种,我多方搜集也就这么几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