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卧龙岗游记
南阳卧龙岗,位于南阳市城西,相传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躬耕南阳”的故址和纪念地,刘备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的策源地。虽然多次进去过,但一直没有静心地区品味。周末闲暇来到南阳,瞻仰先贤,意在追寻先贤的足迹,品味南阳文化的印痕。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如今的卧龙岗已不是书中所载的隐于山林之间,而是静立于闹市之中,昔日的草庐也已成为古色古香的木屋。

虽然物非人非,但走进卧龙岗,依旧青山绿水,静谧恬淡。

岗内深深松柏依旧静静的守护着丞相祠堂,汉以来历代碑刻、匾额楹联寄托着后人对先贤的缅怀与崇敬。鉴于南阳、襄樊的诸葛躬耕地之争,两地学者争持不下,清郡守顾嘉蘅写过一个著名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50年代末,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参观后,也写了下面的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80年代此对并列挂与武侯祠中。

“三顾”说的是刘备三次拜访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请其出山的经过。诸葛亮当时“躬耕陇亩”,心向朝阙,明为隐居,实为待时。诸葛亮虽有济世之心,但认为“天时”未到,根本没想出山。只是挚友徐庶为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打马回头而演出《三国》中非常感人的“元直走马荐诸葛”那出戏的。他不但推荐了诸葛亮,而且请求诸葛亮千万不要拒绝。可诸葛亮却生气而离家出走,躲避刘备的来访,导致刘备一顾、二顾的扑空。三顾时他虽在家却又长时间的午睡不起,好容易翻身将起却又朝里睡着了。约过了一个时辰,推说更衣,又磨蹭了半晌。与其说是刁难,不如说是考验。而刘备的“三顾”,既说明了他从善如流、礼贤下士,更说明了他求贤若渴。他自从听了司马徽说的“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心里想的、口里念的、耳中听的、眼里见的几乎全是卧龙、凤雏而三顾。这“三顾”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比一次急切,一次比一次虔诚。尤其在三顾前,他占卜选好日子,斋戒三日,临行前洗澡换衣,按古人占卜、斋戒、沐浴更衣三道程序办事。这种仰慕大贤的真挚态度,连诸葛亮都承认“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前出师表》意即:不因我卑贱浅陋而介意,甘受耻辱,亲自屈就,三次到草庐来看我,征询关于当时大事的意见)这才有以“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先取巴蜀、后进中原”为中心的《隆中对》。三顾是刘备走向成功的最关键一步,使刘备鸿鹄伟业掀开新的历史篇章。而“隆中对”的精髓是“以孙为强者,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即不靠“天命”,全赖“人谋”,暗示刘备应像曹操那样重视“人谋”,唯才是举。

在三顾堂我伫立良久,看了两厢碑廊上镶嵌的《隆中对》、《梁父吟》、前后《出师表》等石刻及名人的题诗、题记,使我思绪万千。诸葛亮胸怀经天纬地之志,一生多付辛劳,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其满腔的智慧与忠诚造就了他万古留芳的贤相之名,为后人敬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蜀相》亦让古往今来多少英俊豪杰扼腕叹息。 我仰慕诸葛亮的才智,敬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再品味“人谋”的现实意义,久久不愿离去。

南阳古城以其浓郁的汉文化享誉海内外。汉唐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南阳汉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祖国文化抹上了浓重的一笔。经济、政治的发达造就了南阳汉代的灿烂文化。其经济学、天文学、医学、建筑、文学、乐舞、杂技、绘画、雕塑、陶塑等,在当时都独领风骚。考古发掘所获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砖)不仅以其精美的构图昭示艺术的高超水平,更以其丰富的表现内容反映了汉代南阳文化的多侧 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天禄、辟邪等大型圆雕是全国稀有的艺术珍品。大量陶、玉、铜、铁器以其精美的造型,数量的繁多展示了汉代社会生活角度的多种层面。
走出武侯祠,迈进汉文化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衡的地动仪模型。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灾害群发期之一,东汉科学家张衡就生活在这个天灾频仍的不幸年代,在水、旱、蝗、冰、震等多种灾害中,他经历过多次地震。在他27岁至47岁的20年中,地震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张衡追寻天文地理奥秘的科技生涯中,还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这位太史令善作赋、善于谋划行政方略。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同时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欧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与此类似的仪器,比起张衡的发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充分展现了我们南阳人的聪明才智。

汉代的南阳名人辈出。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刘秀兄弟从南阳起兵,他们在白河滩上拥立刘玄称帝,取年号为“更始”,以宛为都城。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开创了“光武中兴”局面。作为他的“发迹”之地,南阳便有了“帝乡”之称。而刘秀的28个大将,365个功臣大都出自南阳一带,那个时候的南阳“王侯将相、第宅相望”,成了和京都洛阳并称的大都市,在汉代诗歌中就有“游戏宛与洛”的说法,所以南阳又被称为“南都”或“陪都”。西汉时期,被封在南阳的王侯有二十多人。置身汉文化苑,可以看到鲜花簇拥,古乐声声,汉舞翩翩。在这样的环境中,肯定会令你身心愉悦。
鲁迅先生说:“惟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历经数千年,汉文化依旧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政治经济高度繁荣。在南阳诞生的以“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世界性的功绩,他们将当时的汉文化推上了又一巅峰。

穿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坊和仙人桥,顺阶而下,回头再看卧龙岗,想起刘禹锡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的名句,更感受到南阳人杰地灵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