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怀化游记

怀化游记

寻访芷江黄公堤(古城墙)


芷江藉画家舒伯昌笔下的名城芷江

    知道芷江的黄公堤(亦即古城墙),已经有很久了。据说,芷江县城内的古城墙,是北宋熙宁初年,1070年左右,开始筑建的。
 
  
宋神宗皇帝命令大将军章淳来芷江平叛,便将懿州改沅州,在芷江筑县城。原来从西汉以来,芷江虽设县州,却没有修筑城池。章淳令人首先沿舞水用土筑西城墙,然后筑北城东城,最后才筑南城墙。以后的朝代曾有四次不断加高加固,又扩修北门到南门护城河。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来沅州镇压侗苗起义,平定后,在宋城的基础上拓展二里并增筑土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副使颜源建城楼四座,东南名叫澄雾桉,西南是筹边楼,东北是秀水楼,西北为威远楼。四楼外各开濠塘聚水作为护城河,以防不虞。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沅州兵备道黄天爵对沿舞水的西墙垒岩石加固,后人便将西城墙叫“黄公堤”。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总督冯岳尽拆旧贯表,垒以磐石,使芷江城墙高八米,墙上马道宽三米,周长五千多米,墙上有城垛,有炮眼,东南西北有四门,门上都有城楼。城中的十字街口,还修建了高高的钟鼓楼。


 
   上述的大部分景物,已为时间所毁灭。只有在芷江画家舒伯昌的画中,可窥大体的景貌。原来处于城墙水东门之上的奎文阁,现在寂寞孤独地处身于县人民医院之内。而那号称半截插在天里头的雄伟钟鼓楼,也不复存在。而那十里城墙,已早已烟灭。说芷江古城墙灰飞烟灭,是不准确的,因为,在舞水河上的三桥至尚在建设中的四桥之间,尚有迹可存。原来去看过一两次,碍于河水的障碍,未得尽意看全。今天,趁着周末,又恰逢芷江防洪堤第五期工程的启动,和平电站没有拦坝蓄水,河床尽裸,应该可以一观尚黄公堤残迹的全貌。


    我们所去探寻的这一段黄公堤,据说是毁于沿河公路的建设。走入河床的中间,除了靠三桥处被吊脚楼所遮挡的城墙(实际上只是城墙脚了),其余部分,基本上可以全部进入眼帘之中,由于各项建设,尚余的城墙脚分为了数段,总长应该还有近千米以上。近前细观,只见墙石均是黄紫色的泥岩,风雨剥蚀,古老沧桑,十分厚重。城墙之石,一般长在三四尺,高尺五左右,有些墙石,甚至长达丈余,城墙原来的雄厚可以想见一斑。
 
  
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建设的进行,这一段河岸,也会修建防洪堤的。那么,这些幸存城墙古迹的命运,未来将会如何,尚不得而知。古物的遗存,一毁将不可回复,比如曾经巍峨的城墙,比如高耸的钟鼓楼。如果这些古时的建筑尚存至今,会是多么地宝贵啊!它们对芷江今日的发展,会具有怎么样的价值,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会为过。但是,俱往矣,叹息也是徒然空叹。那么,我们就该对现在所拥有的,给予必要的重视啊!


 
   一段段残破的古城墙,往日雄风不存,伤残满目,草木含泪,恍如一个垂垂老者,腰佝背偻。他是会再度焕发古时的雄姿,还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大潮,全部湮灭,一迹不存,就全在于芷江当局建设者们的一心之用了。有一个寄望,就是希望这段古城墙的遗迹,尚能与近身不远处、名列世界基尼斯纪录的龙津风雨桥一同并存,像龙津风雨桥一样,再度重展往昔的英姿雄态,则是古黄公堤之幸,是前来芷江游玩的人们之幸。


旅游地图

怀化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