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游记
芷江傣族游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东连中方县,南接洪江、会同和贵州天柱县,西与新晃侗族自治县和贵州万山特区接壤,北与麻阳苗族自治县和贵州铜仁毗邻。总面积2096平方千米。总人口36万人。
清置芷江县,芷江所经,“两岸多生杜蘅白芷,故名。”一说因芷水为名。
芷江历史悠久。先秦时即为“五溪蛮地”的一部分;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无阳县,为芷江县治之始;晋改舞阳县;唐设巫州,后改沅州;宋置卢阳县;清乾隆元年(1736年)始称芷江。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代表在此向中国军民投降。1986年9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芷江县,设立芷江侗族自治县(县级),以原芷江县的行政区域为芷江侗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芷江县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芷江龙津风雨桥,芷江天后宫,抗日受降纪念坊,飞虎队纪念馆等
湖南芷江风雨桥暨"芷江龙津桥”经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考察组实地评估肯定,将该桥定为了2000年度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
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朝万历19年(即公元1591年),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县委和政府作出“还侗苗民之夙愿,开旅游业之先河,修复龙津风雨桥”的决定,同年12月底正式动工修复。
重新修复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全长252米,比全国侗族风雨桥之最的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185米,该桥荟侗苗民族工艺之精华,建筑气势宏大,工艺精巧,显现出独具特色的侗苗民族木建筑艺术特色,整个桥由桥、廓、亭三部分组成,桥面用钢筋水泥加固,桥基由14座高出水面10多米的斧状型古桥墩组成。桥宽12.2米,过道5.8米,桥高15米,整个桥廓建筑不用一钉一铆,成百上千的脚注,悬柱、栏杆,悬瓜斜穿直套,均以榫相衔。桥长廊过道两侧,设置店面近百余个,以供经商,形成独具特色的桥上街市。修复一新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好似一座横卧空中雍容华贵的阁楼,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是历史古迹和侗民族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湖南芷江风雨桥
芷江鼓楼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城边的侗族鼓楼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侗族鼓楼群。它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芷江侗乡风雨桥——龙津风雨桥一道成为侗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芷江天后宫
芷江鼓楼群坐落在与其同时动工修建的芷江东新区民族广场内,鼓楼群位于广场的最西端,毗邻美丽的氵舞水河。鼓楼群由一座主鼓楼及4座小鼓楼组成,其中主鼓楼为15层,高23.96米,4座小鼓楼为7层,高14.46米。
在清澈的氵舞水河边,精致的芷江鼓楼群与古老的风雨桥相映成趣。向上望去,这个巨型鼓楼群像宝塔,微微上翘的边角层层叠叠,气势恢宏。最令人称奇的是,这5座鼓楼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榫衔接。
芷江鼓楼
芷江天后宫,坐落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城 水河西岸。这里原为福建客民会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福建客民所建,天后宫从始建至今已有250多年,占地37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为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坐西朝东,南北建有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芷江天后宫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也最为人称道的是门坊的青石浮雕。坊高10.6米,宽6.3米,呈重檐歇山顶门楼形状。两侧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顶盖斗拱飞檐,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左右青石铺地平台,围以塑有双龙、大象、金瓜饰物的石质栏杆。17级青石台阶紧接沿河石街,其下 水碧波荡漾,使门坊显得更加雄伟、奇峻。
坊上浮雕,共有95幅,大小不一,互相错呈。最大的2米见方有余,最小仅0.09平方米。或龙凤狮鱼,或竹木花草,或人仙神鬼,无不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华拱“鱼樵唱和”与“耕读为本”交相辉映,另有“八仙过海”、“丹凤朝阳”、“二龙争珠”、“狮子滚绣球”、“八王巡天”、“魁星点斗”、“连升三级”以及不知名者多幅。门坊上方正中“天后宫”三字,用笔浑厚圆润,虽施斧凿亦曲尽书法之妙。
进入天后神殿,妈祖端立殿中,面带慈祥微笑,身披云霞帔,聆听着 水河不断的涛声,保佑着过往客商的平安。宫内原妈祖神像惜在“文革”中被毁。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加深,两岸同胞寻根祭祖纷至沓来,现在这尊面带慈祥的妈祖神像,就是一位台胞寻访天后宫后,协助当地政府于1992年从妈祖的故乡———福建莆田湄洲岛主庙请来的。此外,天后宫的戏台、正殿、观音堂也各具特色。戏台是传统的木制结构,两边立柱上雕刻了各种人物场景,充分体现出了民族文化艺术的面貌,戏台边上是两排耳房,其中有观音堂、罗汉殿。观音堂内供奉有各种观音圣像,和妈祖共同为芷江人民祈福求愿。
芷江天后宫
芷江受降纪念坊位于芷江县城3.5公里的七里桥村,原是国民党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党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建于1946年2月。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
纪念坊正南北向,西柱三拱门,青砖砌就,水泥粉刷,嵌沅州石。坊面刻有国民党军政要人蒋中正、李宗仁、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的题词、对联。纪念坊背中有“芷江受降纪念坊记”206字铭文。
芷江受降坊旧址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芷江县七里桥境内。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菠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风村宁茨之命令,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主要景点有:
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额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坊上铭文的文采、对仗、用典有着耐人寻味的赏析价值。
受降旧址:建于1938年,由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应钦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签发了载有投降详细规定命令备忘录24份,部署了全国十六受降区102处缴械点的受降工作;收受处理了与蒋介石、冈村宁茨、冷欣等人来往电函40余份;确定了日本投降各项具体条款,受降签字时间、地点,完成了接收日军投降全部实质性工作。室内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属原物。
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建于1995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馆内设“八年抗战”、“中国受降”、“毋忘历史”三展厅。展出二战文物214件,照片、图表、电文291幅,中、美、英、苏、德、捷、法、日等八国二战时期的兵器一批。陈列文物这珍贵,资料之齐全,内函之独特,堪称国内“抗日历史博览馆”。
资料展览室:共陈列图片98幅,它展示了半个世纪来庆典、瞻仰、建设、评价芷江受降等活动内容,融纪实性、史料性、观赏性为一体,观后催人奋进。
题词、书法作品展室:室内陈列作品系先辈名将题词之瑰宝,撷中外名流翰墨之精华,集抗战诗词楹联之大成,使纪念馆熠熠生辉,值得一赏。
受降纪念馆内草木葱郁,鸟语花香,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特殊魅力,吸引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参观瞻仰。被国内外报刊载雀为“中国凯旋门”、“八年抗战的伟大名号”、“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丰碑”,成为纪念历史,昭示后人,激励炎黄,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海峡两岸精谊的纽带,架通中美友谊的桥梁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另外,芷江傣族服饰,傣族传统节日,傣族饮食文化等也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
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婀娜多姿。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 ,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不 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 式样等,都有了很大的 改进。
他们一般都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 有各种色的 花边),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 ,也有对 襟,有淡红色、淡黄色、青绿色和天蓝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长齐脚背,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 纶等料子缝制。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 ,宽一寸多。妇女的衣服、 筒裙都紧住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 流畅。
男子服装,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 ,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 布、红布包头。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青年历来是自由恋爱,谈恋爱的时间主要是秋收结束后松闲的日子里。傣族青年谈恋爱找对象的方式多种多样。
傣族菜肴琳琅满目,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些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香、酸、冷、辣等特点。从制作方法上分为烤、蒸、炸、腌等几大类,从原料上分又可分为肉类、水产类、禽蛋类、山珍类和蔬菜类等。
肉类以猪肉为主,牛肉次之,常食用的还有鸡、鸭、鹅等。傣族近水居,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鱼是他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禽蛋是家常菜。蔬菜类有瓜类、豆类、白菜、青菜、萝卜、竹笋等。山珍类有蟒蛇肉、麂子肉、竹鼠肉、山鸡肉、马鹿肉和野猪肉等。
傣族菜肴琳琅满目,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些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香、酸、冷、辣等特点。从制作方法上分为烤、蒸、炸、腌等几大类,从原料上分又可分为肉类、水产类、禽蛋类、山珍类和蔬菜类等。
侗族饮食四奇:
一奇:杂异的食源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二奇:无菜不酸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
三奇:欢腾的宴席
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
欢中有礼.文质彬彬。清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齿无劳借箸功。”正是侗寨欢宴宾客生动情景的写照。
四奇:谢厨师
侗族人敬重厨师也是其饮食文化中一个奇特的内容,在许多宴席上客人与厨师都要对唱,互相致谢。如一首《谢厨歌》就是这样唱道:“厨师师傅常操心,睡半夜来起五更,坐了几多冷板凳,烧手烫脚费精神。
竹筒饭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关门节为傣历9月15日,开门 节为傣历12月15日。两节相间三个月,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 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全社会 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 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 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畜两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