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寻觅红军的足迹

毛泽东题写的匾额
来过贵阳,但没到过遵义。早就知道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在红军的成长历程中、特别是在毛泽东个人政治生涯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但始终没有机会一睹尊荣。
这次来贵阳,听说许多人都要去遵义,当地人甚至说去遵义具有“转运”之功效,可以使人抛弃烦恼,大走鸿运。虽然明知此种说法是自欺欺人,但求个顺利平安还是符合大家心愿的,更重要的是能去遵义寻访一下红军的足迹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于是决定与众人一道往遵义一游。

遵义会议会址门前
遵义城北依娄山,南临乌江,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唐王朝时已在此设立地方管理机构,只是那时的遵义叫作“播州”,属四川的管辖范围,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才划归现今的贵州管理。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环境特点,遵义也不例外。小城座落在群山的怀抱之中,一条湘江河穿城而过,使得整座城市多了许多秀气。地方不大,但给人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主市区呈狭长状,街道也多随山就势,多了许多曲折。
遵义会议会址座落在老城区子尹路,门前的街道现已辟为步行街。来到会址门前,只见在一处临街的二层门楼上悬挂一匾,黑底贴金阴刻着一行众人熟悉的毛体字:“遵义会议会址”。据说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给革命纪念地题词。
会址的正门已关闭,说是内部正在维修。离正门不远处有一侧门,供游人出入。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院内的毛泽东诗词
进入门厅是一处小广场,旁边便是不知多少次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的“小洋楼”。说是“洋楼”其实并不确切,整座建筑是一栋中西合壁、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屋顶采用的是中式歇山式样式,上盖小青瓦,顶部还建有一处老虎窗。二楼有一圈抱厦式回廊,可供人凭栏远眺。楼体立柱的建筑造型有些像罗马柱,但柱顶端的图案却是中式风格。据说这栋建筑是当年黔军第25军2师师长柏辉章的私宅。

会址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图为建筑立柱的顶部

顶棚吊灯
众人站在小广场的中央,不断地对着这座建筑拍照,纪念馆的讲解员也不时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着这里的一切。当年红军开始长征后处处被动挨打,1935年初,红军强渡乌江后直奔遵义,当时驻守遵义城的是黔军一个师的兵力,而红军由于连续作战,派出攻打遵义城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为减少伤亡,营长曾保堂从被俘的黔军中挑出十几个贫苦出身的士兵,进行了战前教育,做被俘人员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帮助红军攻下遵义城,并集中了全营的司号员,伪装成被红军打散的败兵向遵义城出发。半夜时分到达城下,诈开城门,二十几名司号员一齐吹响了冲锋号,黔军月高风黑,也不知有多少红军攻进了城,一时乱了手脚,被红军顺利攻下了遵义城。

遵义会议陈列馆

陈列馆内的雕像
说来有趣,红军攻下遵义后,大家都意识到了再这样打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着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秦邦宪(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强调了红军失利的客观原因。周恩来作了一个被称为“副报告”的报告,主要是分析军事战略、战术上失利的原因。当时周是红军中重要的“三人团”领导人之一,在会上,周恩来主动承担了责任,含蓄地批评了秦邦宪和李德。周的态度可能是秦、李二人没有想到的,此时已可以看出“三人团”的意见已不一致,周已倾向于毛泽东的意见。而张闻天又作了一个被称之为“反报告”的报告,主要是批评“左”倾军事路线。张在红军长征时任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按常规秦、周、张三人的报告主旨应当是一致,可在会上三人的观点大相径庭,可以看出当时的内部矛盾还是十分尖锐的。红军走到遵义时,大家对秦、周和李德“三人团”的军事路线相当反感,怨言颇多,而当时的毛泽东由于职务的关系,可以说在中央重大决策问题上是说不上话。

红军总政治部当年在此召开了群众代表大会的经堂

经堂内景
遵义会议大家形成了基本共识,由张闻天取代秦邦宪任党的总负责人,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负责军事指挥,朱德任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从此才有了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直插云南,巧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抵达陕北,重新建立革命根据地,最后取得全国政权的胜利。所以有人说,遵义会议使毛泽东从此崛起,使共产党从这里站起,使中国革命从此开始大转折,从胜利走向胜利。

李德,德国人,1932年一华,并成为中国当时革命的领导者。

当年李德等中央领导人居住的地方
信不信由你,从红军长征开始,毛泽东就开始做张闻天的工作。因为“张在中央苏区是颇有影响的人物”,“只要能争取到张闻天,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三位主要领导人讲话之后,一改过去不先发言的作法,率先发言,并言辞尖刻,不留情面,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出了许多干部长期压抑在心里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一个多小时的讲话,主导了会议的议题,赢得了众人的拥护,也决定了党和军队以及他个人的未来。
在参观过程中我注意到,在遵义会议会址的广场的地面上,有两处用红油漆画出的圆圈,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这里是当年邓小平、杨尚昆来会址追昔抚今时所站过的地方,许多人便也站在圈中拍照留念。

当年邓小平居住的地方
在会址东面约200米处建有一座用青砖砌就的“遵义会议陈列馆”,馆内珍藏了大量的实物、文字和图片。在馆中参观,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战争岁月,也再次体会到了新中国成立的不易与艰辛。
在参观完一系列红军当年在遵义的纪念馆后,导游将众人带进了一座毛泽东用品展览室。室内有毛泽东用过的挎包、穿过的皮鞋、打了许多补丁的睡衣等,最后走到一块刻有福字的牌匾前,说这是毛泽东当年很少题写的“福”字,摸一摸可消灾、避邪、增寿,众人出于对毛泽东的热爱,纷纷上前去触摸,工作人员又适时地给大家分发一种镀了黄颜色的铁牌,当众人纷纷拿到手之后,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要到隔壁去刻字,每个牌子收费20元。这多少令众人有些不满,给此行美好的记忆抹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奉劝当地的管理部门管一管,不要把革命先辈抛头卢、洒热血赢来的果实,把伟人的遗物作为赚钱的工具,有损于遵义人的形象,玷污了红军与人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