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河畔红军山

红军山全景
来遵义参观遵义会议旧址,一定要拜谒一下市内凤凰山上的“红军山”。
红军山,其实是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坐落在遵义市内凤凰山南麓的小龙山上,整座陵园坐北朝南,面临湘江河,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鸦山遥遥相望。1953年遵义市政府将在当年战场上寻找到的77位红军烈士的遗骨集中起来,与早年存在于桑木桠的红军坟一道安葬在此,从此,当地人称小龙山为“红军山”。

遵义街头的湘江河,与毛泽东家乡的湘江竟然同名

周末,在广场休闲的遵义人
走近红军山,陵园的大门是由几组刚劲浮雕组成的。抬眼向山顶望去,三百多级台阶的尽头高高耸立着一座30多米高的纪念碑,碑顶是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图案,碑的正面是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由于是周末,有许多当地人携家带口来拜访红军山,从游人的言谈笑语中,可以看得出遵义人对红军山的热爱。我们在家也随着人流沿着整洁的台阶向山顶攀去。

高2.7米的圆环壁上的浮雕
一口气攀上山顶,站定脚跟,调整一下呼吸,仔细打量一下这红军纪念碑。只见纪念碑上窄下宽呈梯形,碑的四周有4个高约5米的红军战士的头像,托起一个直径为20米,高2.7米的圆环壁。头像分别为老红军像、青年红军像、女红军像和赤卫队员像,4人物像目光炯炯,表情坚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圆环壁的外层镶嵌着28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全国政权。壁的内侧有4组汉白玉浮雕,分别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反映当年红军在遵义的主要活动。纪念碑北侧的山坡上一座红墙,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着“邓萍同志之墓”,墓的前方是张爱萍同志写的墓志铭:“邓萍同志四川富顺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参谋长、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于一九三五年二月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战斗中光荣牺牲……”,这是红军在遵义战斗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也是千千万万红军中的杰出代表。

红军战士头像

邓平同志之墓
大家静静地驻足墓前,默默地鞠上一躬,以表达对红军烈士的崇敬。
在邓萍墓的西侧便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红军坟”。

红军战士纪念碑

有着种种传说的红军坟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关于这座红军坟不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1935年红军驻在桑木桠的部队中有位年轻的卫生员,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经常为当地的老百姓送医、送药。一天,一个小孩找到他,说自己的父亲病得很重,卫生员马上背上药箱赶赴患者家中,连夜为老乡治病,一夜未归。谁知连队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出发的命令,连长又一时无法与之取得联系,只好给他留下一张字条。当天亮卫生员赶回来时,部队已经出发。老乡将字条交给他,他读过之后匆匆地去追赶部队了,不料途中遇上反动派,惨遭杀害。当地群众为怀念这位红军,将其尸骨安葬。

红军女战士的雕像
不久,国民党遵义专员高文伯路过此地,看到红军坟恼羞成怒,命令保长张建秋找人把坟挖掉。但当地众百姓谁都不肯动手,张建秋气急败坏,亲自动手挖坟,结果刚刚撬动一块石头,就把自己的脚砸得鲜血直流,老百姓趁机起哄说“红军显灵”啦,一哄而散,红军坟得以保存。从此,红军坟显灵能保佑平安的传说就流传开来,红军坟也成了当地人的“红军菩萨”,许多人经常来坟前拜上一拜,托福祈祷,香火不断。
如今在红军坟前方伫立着一遵高4.5米的红军卫生员给一位贫困儿童喂药的铜像。我发现铜像的两只脚都被人们摸得锃亮,经询问得知,许多年来当地人依然保持着对红军坟的热爱和崇拜,自从建造了这尊红军铜像后,当地人和外来的游人都习惯地到红军铜像的脚上去摸一摸,据说可以延年宜寿,去病避灾。看来美好的愿望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尽管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依旧坚持着这种做法。我们也随着众人一道,走上前去,摸一摸红军的脚,沾一沾红军的光,就让这美好的传说子孙万代地传播下去吧。

遵义城
站在红军山上,望着四周满苍翠的山,清澈的河水,正在发展中的遵义市,脑海中还在不断闪过的战争年代的硝烟和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的呐喊。是啊,遵义,这座山中小城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