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漫记(六)

红色旅城遵义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伟大历史性转折点的遵义,我是向往已久。21日,中华民间民俗文化研讨会全部议程结束,因山东、河北、云南等几位老师的请求,贵州省文联专门为我们安排了去遵义的日程,我庆幸购买了晚上9时的回程火车票,有时间一同前往。
专用面包车以时速100公里的速度在贵遵高等级公路上行驶,我们一行14人又说又笑兴致极高,不知不觉到了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遵义县境内的乌江渡,我们叫司机慢速行驶,大家一路观望这地势险要,两岸峭壁突兀,陡峰千仞,形成一道天险的乌江渡,都赞叹当年红军先后两次渡赤水与敌激战的可歌可泣精神。我不停地拍摄这奇山秀水的“黔蜀要津”。北岸石壁上“悬岩”、“绝壁”四字,每字约二尺见方;南岸陡峭的玉龙山石壁上,镌刻着“铁锁横江”四字,每字一尺见方,离地数十丈高,是文人墨客留下的瑰宝。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不仅留下了精湛的书法、石刻艺术,也透射出乌江天险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午12时许,车至贵遵高速公路终点,从盘山公路向下而行,鸟瞰遵义城,这个高原斜坡地段,层峦叠嶂,看上去像是深处大山悬崖峭壁的小山村,进入市区,才知这里是“如海苍山多胜境,世代人杰数风流。”的地方,遵义真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圣地。
遵义市文联主席李发模等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并陪同参观了红军革命遗址。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红花岗老城子尹路96号。这里原是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这幢用灰砖砌成的两层楼房,在30年代中期是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高墙重门,巍巍峨峨。
会址大门临街。我们进入大门,穿越过厅,迎面是一座砖砌牌坊,其顶额前后各以彩瓷碎片嵌字,前为“慰庐”、后为“慎笃”。跨过牌坊是一青石铺墁的小天井,其南侧有小门通往四合院,此院为柏家旧宅,天井北侧即主楼。
主楼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一楼一底,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窗”,有抱厦;楼层四周的回廊在明间处截止,堂屋保留了我国古代建筑“彻上明造”的结构风格;檐柱顶饰有垩土堆塑的花卉。整幢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底层也有走廊;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显得门禁森严,大家气派。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主楼楼上东走道的小客厅内,举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东壁墙上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橱,西壁是一排玻璃窗,中间放置着一张赭色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木架藤边折叠靠背椅。
出席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博古(秦邦宪)、周恩来、洛甫(张闻天)、毛泽东、朱德、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何克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李富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奥托·布劳恩)和翻译伍修权共20人。
会址楼下是彭德怀、杨尚昆、刘少奇、李卓然住宿和总部一局作战室及局长彭雪枫;楼上是会议室及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的住宿。
“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系1964年11月毛泽东的手书,用优质木料精制而成。会址于1955年10月对外开放,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遴选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1995年,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6年,国家教委、团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1、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遵义会议会址,对会址的工作给予亲切的指示,挥毫敬录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语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会址后面,穿越一条马路就是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它原是遵义天主堂,由经堂和学堂两大部分组成。建于清同治五年(1867年),系“罗马式”建筑。

1935年1月,红军总政治部负责同志在经堂内主持召开了遵义各界群众代表大会,商讨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革命组织的筹备工作,领导红军之友社、赤色工会、工人游击队等革命群众组织在此活动,并将打土豪劣绅的财物集中于此,分发给老百姓。
旧址共占地面积13555平方米,四周建有峻宇雕墙,颇为富丽。
在旧址内右侧的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我们一行人从第一部分的“红军长征进军贵州”的红军长征历史背景;第二部分的“遵义会议”召开经过、伟大历史意义、会议精神的传达在这一转折过程中的历史作用;第三部分“四渡赤水”的前因后果、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边详细观看边记录,我被红军战争史上运动战的光辉历程深深感动了,“遵义会议”不愧为伟大历史性转折点的会议。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八个大字,是邓小平于1984年11月2日专门为旧址对外开放题写的。
对“遵义会议”重要意义还来不着深层次的了解,就匆匆赶到了坐落于市区凤凰山南麓小龙山上的红军烈士陵园。陵园坐北朝南,前临湘江,后靠葱笼翠绿的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鸦山遥遥相望。

走进陵园大门,沿着宽6米的石阶而上,到达顶端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邓小平与“旧址”同一时间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碑的顶端是5米多高的镰刀锤子标志,标志表层是氮化钛合金片,呈鱼鳞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外围是离地面高约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浮雕,内容有“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使外环的星光装饰和内环的汉白玉画像石手法合成统一体。大圆环还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一个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红军精神威震四海。
整个红军碑以环形和伸向天空的造型,构成了反映红军崇高情操,雄伟磅礴的组合体,既有远看的气势,又有近看的连续故事的描述。“纪念碑”由198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而建造,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设计。

在纪念碑后面的小山坡上,是“邓萍烈士之墓”。墓地设在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侧扶栏及花圈组成;墓身用红砂石料扣砌,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四周松柏挺拔,墓后一片苍翠。距邓萍墓西面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群众称为红军坟。坟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坟前竖立着一块青石墓碑,正面阴刻着:“红军坟”三个红色大字,背面阴刻着楷书《红军坟简介》。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北上抗日途径遵义,发现当地人民得伤害病造成不少人死亡,在红军驻桑木垭前哨连卫生员治疗下,使疾病很快得到了控制。后因该卫生员在外执行任务未能跟上部队,惨遭伪保长杀害。当地群众怀念这位卫生员,一有病就到坟前悼念,因精神振奋,回家后感到病情好转,就认为是红军卫生员“显灵”,从此群众就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了。

红军坟下边,是一座高4、5米的红军卫生员正在给干人儿子喂药的铜像,铜像上扎满了前去吊唁的群众的红飘带和香炉上的缭绕香火,寄托着群众对红军卫生员的哀思。
邓萍墓东边,是一座表现邓萍中弹倒在张爱萍身旁的半身雕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烈士牺牲的情景。

陵园西边的“青松堂”里,安放着16位无名烈士的骨灰盒,而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大多数烈士的遗骸已无法找到。“青松堂”三字,是李鹏任总理时为陵园题写的。与“青松堂”毗邻的“翠柏园”里陈列着邓萍、钟伟剑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邓萍牺牲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钟伟剑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参谋长。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已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和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