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遵义游记

遵义游记

文军长征

前几次到遵义出差的时候,贵州航天局的一些朋友就给我介绍说,遵义的湄潭你有空去看看,对于喜欢历史、人文、民俗的你,一定会记忆深刻,不虚往行。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前往湄潭县城内的浙大广场。

浙大广场是为纪念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到湄潭,于近年修建的。

在浙大广场的右则旁边有一个天主教堂,教堂正面的牌匾上书:“中国工农红第九军团司令部部旧址”。

这段历史我非常熟悉。所谓红九军团是罗炳辉指挥的红军一部,是作为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相机策应的“战略轻骑”,一支奇兵。

中学时代,有一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就是演绎这个彝族娃子出生将军的传奇一生。还记得主演将军夫妇的是著名演员杨在宝和张金玲。

注:

罗炳辉(1897-1946),是一位从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是共和国早期陨落的将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

天主教堂的后面是规模不小的湄潭中学。

浙大广场的前端有一个碑刻,正面题记的是: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牌。背面刻录的是浙大西迁的简介。

顺着石阶而上,正对面的是一个黔北特色的歇山檐古建筑院落,正大殿匾额上书“文庙”。

除了我们三个慕名到访的不速之客,没有其它的游人访客,诺大个广场,略现清静。

文庙,院落围栏大门紧闭。经询问附近一家店铺的小老板,在去其指点之下,我们一行三人,才在一个侧面找到一小门而入内。

文庙,院落不大,只有二进,建筑古朴,书香依旧。

中国古建筑形制,中轴对称,四周维合的房屋。

前后两个大殿就是当年国难之时,莘莘学子,奋发苦读的大学课堂。

两侧的厢房,除浙江大学当时的校长竺可桢的办公室和卧室依然保留着部分旧貌。其它的现辟为展室。

陈列着有着“东方剑桥”美誉的浙大的西迁历史记录。

展示着有曾经当时在浙大任教,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科学家的简历和其学术上的各种成果。

遵义湄潭地处黔北山区,远离倭寇炮火和敌机的干扰。

浙江大学西迁湄潭,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等在湄潭办学七年之久,浙大的到来为相对偏僻落后的山区撒播了现代文明的种子。当地的学校也借助浙大的师资开展了中学教育。

而且今天的湄潭发展腾飞,也随处可见当年浙大到来所留下深深印记

当年浙大师生为此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贵州的遵义湄潭,也是他们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浙江大学——遵义湄潭;

从人间天堂的西子湖畔——到夜郎故国的黔北高原,演绎着一段历史上的“文军长征”的传奇篇章。

阅读了浙大西迁的历史经历。

观摩这些我们从小就如雷贯耳,高山仰止,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的生平简介和事迹介绍。

敬佩之意,敬畏之情,由衷而生。

那是一种对道德、人品的敬佩,那是一种对教育、文化的敬畏。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贵州。

特别是红军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又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因此如今的贵州政府部门全力打造长征文化,如今的遵义红色旅游风起云涌,风生水起。

然而在号称“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黔北小江南”的遵义湄潭,历史上同时期还发生了一个不太为世人所知的:“文军长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各大机构搬迁大后方,大西南一时涌入不少达官贵人和文化名人。

1937年,浙江大学为躲避战事、继续学业,举校西迁。

浙江大学当时的校长竺可桢带领633人四度迁徙,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三年有余,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的湄潭一带──史称“文军长征”。

之所以称之为“文军长征”是因为浙大在一路的迁徙途中,不仅自己坚持教与学,还在所经之处的途中,播撒下了科学、文化、教育的文明火种。

浙大西迁,“文军长征”史实录如下: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袭卢沟桥,中国从此进入8年抗战的危难阶段。

抗战开始后,南京政府匆匆搬到了重庆,中央大学等嫡系学校也分别迁到了安全地区。但是,政府对浙江大学的搬迁却不予重视,浙江大学一时成了无人过问的孤儿。

浙江大学是否也要搬迁?校务委员会一度出现分歧。讨论的结果是,一年级250名新生先迁往杭州西部的天目山区,其余学生稳一步再说。就这样,学校在敌机的轰炸声中坚持了3个月的教学。

即便在战乱的年月,竺可桢也没有忽略教学。他开全国之先河在天目山的250名新生中推行了导师制。他对大学生们说:“我国创设学校已逾30年,这30年当中,在设备和师资方面,不能不算有进步,但是有个最大缺点,就是学校没有顾及到学生品格的修养。在这种制度下,决不能造就优良的教育……我们行导师制,是为了要每个大学生明了他的责任……在这国难严重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有百折不挠坚强刚果的大学生,来领导民众,做社会的砥柱……”

1937年11月,日军冲过淞沪防线。紧急关头,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决定搬迁。

学校迁向何处,是浙江大学校委会讨论得较多的话题。竺可桢认为,浙江大学不能搬迁到那些内迁大学集中的大城市中去,大学的内迁应该与当地的开发相结合,因此,浙江大学应该搬到那些从未接触过大学生活的城镇去。

为了学校搬迁,竺可桢费尽了心机。搬迁的线路,交通工具的筹借,师生的安全,还有课程的安排,等等,他都得考虑。苏步青教授的夫人是日本人,竺可桢担心学校搬迁途中苏教授的夫人会因此而遭受盘问,甚至可能因国人的抗日情绪而对苏夫人构成威胁,于是他便向当时的浙江省省长朱家骅讨来一张手令,规定沿途军警一律不得盘问检查。每忆起这段细节,苏步青先生总是十分感动。

浙江大学西迁的第一站,是浙江省建德县城。两月后,日寇西渐。12月24日,杭州沦陷。建德城内防空警报与日俱增。浙江大学决定再次迁徙。

这,已是1937年的寒冬。

苏步青(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浙江大学前教务长、数学系主任、教授):学校西迁到吉安,一路上受敌机轰炸,以后学校继续前进,结果搬到了赣江上游的泰和。到泰和后困难多了,医疗条件特别差,校长夫人就是在那种困难的条件下生病去世了。

竺可桢校长这次看中的临时校址是江西吉安。

从建德到吉安,行程752公里,浙江大学的师生却行走了长长的25天。

此时正值寒假,师生们却无心赋闲,照常借吉安中学的校舍上课,并举行了学期考试。在白鹭洲度过了一个寒假之后,浙江大学继续南迁,来到泰和县城郊的上田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钱人元教授曾有过这样的回忆:“在泰和的一个学期,相对安定些,还开出实验课。”苏步青教授也有过这样的记载:“我们在泰和时,学校文风甚盛。师生们比小鸟起得早,而工作在寒冷不见太阳的地方。我们数学系的张素诚、周茂清、方淑姝等几位同学,就是在那时毕业的。这也说明,在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

浙江大学的师生十分注重竺校长提出“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泰和江水经常泛滥,竺校长亲自担任堤工委员会主席,土方、涵洞、水闸等15华里长的堤坝全都如期完成,当地百姓争相传颂。

浙江大学还在泰和创办了澄江学校,使浙大教工子女和当地百姓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浙江大学又开辟了沙村垦殖场,组织流亡农民移垦荒田。

当时,杭州已经沦陷,杭州文澜阁内的四库全书随时有被日军掠走的可能,浙江大学派出师生,协助政府将139箱古书运出杭州。辗转5省,历程2500公里,送达贵州地母洞,得以妥善保管。

1938年夏,日军占领九江,鄱阳湖两岸战事加剧。浙江大学被迫离开泰和,师生们再次踏上迁徙之路。

钱人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38年,在宜山时,我是化学系四年级学生。同班同学丁普生等组织同学定期举行报告会,我曾作极谱分析报告。1939年7月,王淦昌先生曾在物理系讨论会上作铀核分裂学术演讲,介绍核物理的这一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后来导致原子弹的发明,加速了日军的无条件投降。

经校委会再三讨论,最后决定,浙大先迁宜山。

由于此行路途遥远,校委会决定分两路向广西进发。一路是行水路,将图书、仪器等学校重物装船,沿赣江至广东三水,再转西江入桂。另一路走陆路,师生轻装西进。竺可桢此时依然不忘施教。他向“步行团”的学生赠送了地图、指南针等,要求他们沿途考察民情,宣传抗日。步行团不负竺校长重望,沿途遍访各县商会,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他们历时40天,步行千里,终于于10月下旬到达柳州西北80公里的宜山。

浙江大学在到宜山后的两个月中有146名师生患病,其中多数患恶性疟疾,为此去世的师生也为数不少。日军飞机经常来狂轰滥炸,1939年2月5日一天竟丢了118枚炸弹。

尽管如此,浙江大学的教学秩序依然。11月1日,浙江大学在宜山复课,竺可桢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

次年2月4日,竺可桢又向浙大师生作了《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演讲中,竺可桢对求是精神作了深刻阐述。从此以后,“求是”便成为浙江大学的校训。

1939年2月25日,竺可桢在赴重庆时途经贵阳,有人劝竺校长将学校迁往遵义以东的湄潭。

1940年5月,第一批浙大师生抵达湄潭。1940年底统计,浙江大学学生共有1305人。其间,浙大师生冒着严冬的风雨,在桂黔之间的山峦中行进。旅途中,竺校长每每亲临师生宿地,遇到住宿有困难的学生,他就会让出自己的铺位,自己则悄悄地坐入汽车中过夜。

李政道(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43-1944年在浙大求学):青春岁月的4个年头,我是与浙江大学紧密相连的。一年的“求是”校风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我细推物理之乐。浙大和西南联大给了我后来的细推物理的基础,也给了我后来攀登世界高峰的中华文化底蕴。

据介绍,物理系王淦昌教授1942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的那篇著名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同样在湄潭的唐家祠堂,生物系谈家桢教授在1944年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显性现象。尔后又用两年时间搞清了这种现象的机制和规律。这一成果发表在1946年美国《遗传学》杂志上,引起了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影响,被称为是对摩尔根遗传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在遵义湄潭7年是浙大科研思想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期。许多著名学者如卢鹤绂、苏步青、陈建功、贝时璋、罗宗洛、丰子恺等一生学术上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在这里取得的。他们最主要代表性论文也是在这里写成的,他们第一代学生就是在那时培养出来的。而在那个时候培养的1300多名浙大学生中,更不乏如李政道、谷超豪、程开甲这样的精英学子。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年浙大任教和求学的教师、学生中,日后有50多名专家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文军长征,不仅在祖国大西南半壁江山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而且培养了一批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精英。

注: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

遵义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遵义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