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黔西南(三)

天龙屯堡
从贵阳出发向西南约70公里,便到了中国十大文化古村之称的安顺市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这是一个石头村寨建筑、安徽凤阳大汉装服饰、军傩活化石地戏、传统民俗文化等构成的国内仅存的明朝活化石古村落。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给世人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没想到这次黔西南之行的第一站——天龙屯堡古镇,让我领略了陶渊明笔下的仙境,仿佛回到了六百年前的大明王朝。

汽车在深山中、田野峡谷中不知拐了多少个弯,突然在一古村寨口停了下来,迎面一座高大的“天龙屯堡”门楼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汉族古村落,便想下车一看究竟,不料被导游拦住,说是先去天台山伍龙寺参观,无奈就随车又向深谷而去。

在车上远远望去,群山之中,一孤峰突兀,在山峰之颠,有一座古寺,以山崖石壁作基,依山就势而建,气势恢宏。车到天台山,抬头仰望,三面皆是悬崖绝壁,古树枯藤根植于绝壁缝隙间,仅有一条石级蜿蜒向上。一路往上走,两边树枝上挂满祈福的红布条,山门上石刻着:仰宗禅林,两边有一楹联:“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这是一座非常独特的禅寺,建筑都是木质结构,虽然历经上百年风雨,但从残破斑驳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据说,伍龙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年吴三桂曾经在此拜谒过他的叔叔吴凤,并留下朝服、朝笏、腰刀,只是现在楼阁上灰尘满满的物件,不知是不是赝品。

伍龙寺的主体建筑包括大佛殿、两厢配殿、韦驮殿、玉皇阁、祖师殿、钟楼和藏经楼,附属建筑有叶风亭、望月台、天街、山门牌坊等,在这样险峻的山顶上建堡式寺庙,实属罕见。建造者以其独具匠心的智慧,充分利用天台山的地形条件,依山就势,将寺庙与山石组合得非常巧妙,外部均用石块砌垒,与山岩由于风化造成的水平线十分接近,浑然一体,表现出粗犷的性格,墙壁上开极少的猫窗,一望即知其军事堡垒的防御功能;内部构件精雕细琢,特别是大殿前的木雕,一幅一个人物故事,生动逼真;各栋建筑更是灵施巧布,在有限的空间里建筑师还辟出一方30平米的空地,修建望月台,无不凝聚着建造者的智慧与艰辛。登上望月台,极目远眺,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它的奇特之处不仅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更重要的是蕴藏在文化内涵之中。佛道儒合一,前殿供佛祖、后殿供玉皇、清末又学馆,像这样的文化现象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不仅具有宗教的特征,更重要的还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是一座半军半教的城堡式古刹。登上古寺顶楼,透过碉楼般的枪眼石洞,放眼四周,皆入眼底。伍龙寺以其占据险要地势及布局奇妙、防御坚固的古堡式建筑,一直是重要的军事和宗教之地。

下山来到天龙屯堡入口处,大门一侧的一块碑文是首七绝诗:“应天策马驰黔中,戍边息戈重商农。烽烟远逝屯堡韵,千载犹存大明风。”根据诗文的内容,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明朝江山初定时,已降附大明王朝的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在云贵举起叛旗,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调30万大军征南,历时两年余将叛乱镇压下去,史称“太祖平滇”。显然,天龙屯堡与此战事有关,或者说天龙屯堡始建于那个年代,用于屯兵作战。
步入天龙镇,踏在石条子铺成的街道上,让人仿佛置身于某个江南古镇,看到的都是那么面熟眼热。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与镇街平行,仿佛依河而建的江南水乡;河上架有拱型小桥,虽是深秋季节小溪枯水,但给人的感觉是意韵悠远。屯堡内到处是四合院建筑,院内的装饰明显带有江淮文化特征,门窗上刻有各种图案的木雕。相同建筑风格的住宅连成一片,几乎每个院落都植有花草,营造出的环境明显带有传统江淮文化氛围。尤其是路边的那口老井,两级台阶,一道矮矮的井围,活脱脱就是从江南搬来。

走在600年前石条子铺就的巷道上,石头的围墙,石头的屋子,石头的古桥,在石头丛中绵延向前的小河……一个个包着白色头帕、系着围裙、穿着蓝色或白色宽袖对襟长衣的天龙妇女在行走、在说笑、在劳作……让人神奇的是,在这里生活的一群群汉族人依然保留着明朝的服饰、风俗和饮食习惯,他们固执地保留着家乡的一切,特别是服装——最纯正的明代凤阳汉装,那是朱元璋老家汉族妇女的正统装束。女人们的发型仍然是明朝的“三头”,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的发型。年青的已婚妇女包白色头帕,象征着白头偕老,而老年妇女则包青色头帕。她们的鞋也极有讲究,布底、鞋帮呈月牙形,鞋尖饰有花鸟图案。这种地道的大明朝江南汉族女子装束,曾一度被有关专家误认为是“凤头苗”,甚至屯堡人还曾被当作苗族的一个支系。虽然如此,但屯堡人依然保持着一种“汉族道统”的优越感,不仅不改服饰,而且不与本地人通婚,这使得屯堡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至今。有意思的是,这里的人们对未婚女子称为“小娘娘”,而对已婚女子称为“大娘娘”,相对应的则是对未婚男子称为“小爷爷”,对已婚男子称为“大爷爷”,这种称谓我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不知道是不是国内仅有的。

天龙屯堡的街巷不但纵横交错,而且非常众多十分狭长。在巷子的两端大多做有圆形的石门,原来这石门是为了御敌而建的。这样,每条街巷既能单独防御又可联合。进入巷中就如进了迷宫,如敌人贸然进入,关上巷门如关门打狗一般。在巷战中,高大的碉楼和民居里密布的射击孔、梭标孔对入侵之敌有致命的威胁。这里的民居很少有独立的,它们都是户靠户地紧挨着。在石头院落里,宽大的条石垒起的院墙被雨水冲刷得有些锃锃发亮,里面的房子有许多精美的雕刻,蝙蝠、梅花鹿、麒麟和喜鹊,代表着福、禄、寿、喜的寓意。
从镇口的石碑上可知,当年入黔的汉军,是由“陈、郑、张、沈”四大姓统领的,陈姓在天龙屯堡是一个大姓,而郑姓在人数上与陈姓差不多,其次就是张姓和沈姓,这四姓人家是天龙屯堡的主体。由于屯堡人“重儒”、“崇佛”、“尚武”,经历明、清、民国几代兴衰,可谓人才辈出。其中郑家曾经一门出过几个武举,四根旗杆至今立在门口桥头。我悄悄推开了一扇同姓家的木门,是抗日将军“郑培珍”的家,远远地望见他老母的像挂在门头,心里默默的祈福。
在巷道中穿梭,突然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我,游客们纷纷涌进了一个院落中,我也随流涌入。原来这里正在演傩戏,当地人称地戏。据说这种地戏是明代军戏的遗存,于是坐下一看。唱戏者都是青壮男子,身着戏装,头戴面具,手持兵刃,身形敏捷,进退倏忽。由于口中唱词含混,锣鼓之声震天,便拍了几张照片走出了庭院。据资料介绍,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是由征南大军带人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成份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当年曾经用来娱神的军傩,后来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戏,而这种戏剧几乎成了江南水乡文化的绝版,因为即使在现在的江南水乡,也很难得见到这些珍贵的民间戏种了。而天龙屯堡的地戏发展至今已成为了当地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开发旅游产业后,天龙人将屯堡的传统习俗:罗舞、串佛、花灯发掘出来,组建了表演队,每天为来游玩的游客表演。天龙屯的罗舞是随屯堡第一批居民一起来到贵州的,是屯堡文化极具特色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它演出的剧目多达十余部,《三国演义》《杨家将》等让屯堡人演绎的惟妙惟肖。天龙屯堡的罗舞班子曾到过法国巴黎、日本东京演出。
沿着小溪慢慢踱到小镇的中心,一座祠堂模样的大庭院。院门石匾上刻着“敬业乐群”四个字,这是民国时期学校的遗存,墙壁上“图书室”三个大字,字迹清晰,就连书者“吴稻俞”三个小字都清晰可辨。这个学堂分为大礼堂、教室、图书楼、宿舍楼、火房等。民国时期曾有多位政府要员、名士题匾,特别是著名的辛亥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书写的对联,更是为该校增色不少,可惜“文革”中匾额对联被毁,然而从“图书室”三个大字和牌坊式校门仍可见其昔日的辉煌。
屯堡建筑真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蹬上石碉堡,放眼看去,白茫茫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雄伟的大八字朝门,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石板铺成的天井,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一种深沉的理解。石头的坚固对于构筑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屯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六百年风雨沧桑,当年戍边军屯的年轻人,已经在历史的流转中湮没了。大明“治隆唐宋”的背后,是多少人的青春血泪。这就是今天的天龙,这就是具有丰富屯堡文化内涵的天龙屯堡古镇!这就是与安徽黟县西递宏村、江西赣县白鹭村、广东雷州市邦塘村、山西襄汾县丁村、江西婺源县古村落、广西灵山县大芦村、陕西韩城县党家村、湖南桂阳县阳山村、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全国十大古村并座的天龙文化古村。
六百年,只是历史的瞬间。命运的遇合际会,又岂是冥冥众生可以道尽悟透呢?对于这种现象,民俗民风研究者认为,这与屯堡的军事性质有关。最早的屯堡人是军队,他们因作战入黔;后代的屯堡人是客居,与当地人比较是绝大多数中的少数。为了不受侵犯,为了生存下去,他们惟有保持军队的性质,内部团结一致对外,这样就在客观上限制了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此外,从主观而言,他们不愿被同化,或许也是一种原因。
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地戏,至今尚未发现始于何时何地,但地戏却于屯堡人的生活共生互存了数百年。地戏的剧目大多宣扬忠君爱国思想,蕴含着屯堡人的江淮文化传统。更特别的是屯堡地戏不演文戏只演武戏,充分体现了屯堡人亦兵亦农的军旅特点。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地看地戏演出,根本无法领会它的文化内涵。勿容置疑,当时的屯堡人以地戏自娱,以地戏为精神寄托,更以地戏凝聚力量,才得已代代相传。
呵!天龙屯堡,你真是大明王朝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