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瓮安
对于瓮安,若非轰动全国的“6.28事件”,之前还未曾耳闻。闲来无事在网上搜索有关瓮安的信息,发现还有一些景点挺合胃口。正好此番第三次入黔的重点是遵义地区,于是顺道就来到了瓮安。
甫到瓮安,走在整洁干净、井然有序的街头,若非偶见巡逻的武警,以及张贴于街头的有关“6.28事件”的通告,实难想象一个月前的那场热闹风波。茶余饭后的时候,和几位当地人闲聊,有着数种关于“6.28事件”的版本说法。不过总结一条,那就是对于前任瓮安执政者的极度不满,及其被撤职后的大快人心。当然俺得事先声明自己可不是好事之人,来瓮安不是来挖小道消息或内幕消息,而是来此旅游的。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瓮安除了这次的“6.28事件”外,在近代史上还有一次闻名的时候,不过那是正面的。
1934年12月29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先头部队占领瓮安猴场(今瓮安草塘镇西1公里的下司宋家湾)。1934年12月31日夜至1935年1月1日凌晨,中央红军在猴场宋家湾宋泽珍之宅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左”倾机会主义领导者--李德拒不执行“黎平会议”的精神和退回湘西的错误主张,再次讨论红军的战略进军方向问题,作出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史称“猴场会议”。会议决定,红军应抢渡乌江、占领遵义。这个决定进一步肯定了红军的战略方向,明确了红军军事指挥决策权必须置于中央政治局的集体领导下。

“猴场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它是黎平会议的继续,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好了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时间上的准备,被誉为“遵义会议”的预备会,实现了红军在战略上由消极防御向积极防御的转变,同时也为遵义会议最终彻底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党和红军的领导,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奠定必要了必要的基础。
猴场会议旧址

猴场会议会址原为宋氏住宅,建于民国元年 (1912年)。四周用青砖砌成墙,高约 7 米,内有正厅 5 间,厢房、下厅各三间,中为石嵌天井,为标准的四合院,俗称“一颗印”房子。墙左侧有碉堡、马房、正厅后面有花园。1982 年 8 月 25 日,经县政府批准,将“猴场会议”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接受完革命传统教育,紧接着走访了瓮安一处独特的自然风光,那就是位于瓮安东北方向约二十公里的穿洞河瀑布。穿洞河瀑布,旧时又称水心洞和飞练泉,今人则统称之为穿洞和瀑布。穿洞河瀑布为全国十大水帘洞之一,《瓮安县志》誉其为“飞练飘覆”,瀑高10余米,瀑后一洞横陈,直通两岸,长约50米,高2-3米,洞若卷棚,固如金汤,洞前壁平排洞开三口,似窗似睛,春夏飞瀑掩窗如帘,水声悦耳,帘卷凉风,沁人心脾。
远眺穿洞河瀑布

若论规模,穿洞河瀑布只有50米宽,10米高,远不如黄果树瀑布;若论洞穴之美,亦不及安顺龙宫和织金打鸡洞,然而,穿洞河瀑布却能在美景如林的贵州山水中占有一席位置,是与独特的奇异景观分不开的。穿洞河瀑布之奇,就在这条长长的穿洞口上。它不像一般常见的喀斯特洞穴,或置于一山腰,或位于一坡谷,远远便可望见。穿洞河之洞穴,是整个藏匿在河床之下,恰似一条水下长龙,只有来到其身边,才稍睹头角。所以,陌生的游客初到穿洞河瀑布,往往只见银练飞悬,只闻水声轰鸣,然“洞在清溪何处边,则需问道于乡里”。穿洞河瀑布,不是像一般的水帘洞或洞穴暗瀑那样,而是有帘洞三处,其间有巨大的钟乳石壁隔开,恰似三个天然的大窗户,披缨挂络,各具风采。

穿洞之东口门进口处稍宽,约有2米左右,据说西面洞出口略小,不到一米(因为这几天下雨的缘故,洞中水大,无法全程走完至西面出口处)。洞内本来发育许多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洞穴堆积地貌,大概由于年代太久远,洞穴发育已至衰亡阶段,故大量钟乳石、石柱已掉落断裂,石笋亦多倒下。如今,洞内只剩下些碎石块和绿草。洞侧则长满斑斑驳驳的苔藓,绿得惹人喜爱。洞底则有青石铺地,不生草,不长苔,亦不滑步。

站在洞中,不仅清爽怡人,更有美色诱人。抬头只见瀑布头顶高张,厚者如重幔,层层叠叠,水势汹涌,轰然作响,激得水花四溅,银珠乱抛;薄者如轻纱,飘飘而下,极有风姿。透过水帘,平视向远处张望,但见青山如笏,指向苍穹;近处深潭泛波,嶙峋怪石。眼前之景,无不成天然之图画!据当地老乡介绍:穿洞河瀑布不仅是旅游者的好去处,平日里亦是当地人过河的通道,而且旧时当地青年男女“赶表”(即找对象)的好场所。以瀑布水声,传达内心之情,这种“水下鹊桥”幽会之乐趣,大概局外人是无法享受到的吧。

穿洞河瀑布附近的山里人家

天色将完,依依不舍地告别穿洞河瀑布,回到瓮安县城小住一晚,次日一早,踏上前往遵义的班车,去走访沿途的江界河大桥。
江界河,是贵州瓮安境内乌江的别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于此突破乌江天险,进而进逼遵义,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新修的现代公路--马(场坪)瓮(安)遵(义)公路,在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处--江界河渡口上游2公里跨越乌江。此段乌江峡谷两岸峭石壁立,高达300余米,地势十分险峻。
江界河大桥,全长461米,主跨330米,桥面宽13.4米,拱顶桥面到最低水位263米。大桥的主孔、边孔构件均为箱型薄壁结构,采用预制运送到位,采用120吨钢构人字桅杆吊机,用桁架伸臂法由两岸逐段悬拼到跨中合拢。江界河大桥由贵州省交通厅大跨度桁式组合拱桥研究课题组设计,大桥主体工程于1992年3月动工,1994年11月合拢,1995年6月竣工即投入使用。获交通部优质工程一等奖,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站在大桥上向下俯瞰,桥身下临险滩,令人目眩;江水咆哮于乱石堆中,声如雷霆。用毛泽东的那句名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伫立桥上,心旷神怡之余,不禁想到了唐太宗的那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让那些类似瓮安前任执政者的“土皇帝”们,也身临此险境,体味一番太宗皇帝执政治理国家的感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或许就不至于为所欲为到如今的下场吧!当然,这只是俺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毕竟挥霍权利的欲望是如此诱人,多少历代各级当政者“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又有几人保持着清醒的克制呢?太宗皇帝若地下有知,相信亦会发出“欤!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