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都江堰游记

都江堰游记

都江堰 - 两千年前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利神作

   前文说到“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来了青城山,都江堰是一定要走一走的,都江堰离青城山不远,从青城山脚下坐101A就可以直接到都江堰,不过请注意这个“A”,没有它的话,你还需要再倒一次车。来到都江堰的门口已经是下午3点了,二话不说,赶紧买票进场,幸好此时也有多批旅游团抵达,于是老规矩,有景就看着,有导游就蹭着,一样都别浪费了。

都江堰景区的大门

这是沉在水底用于标注的卧铁

堰功道,两边都是治水的能臣立像,当然也包括诸葛亮

这是这里的一大重点“伏龙观”,可惜地震震坏了,不能参观

这是都江堰的治水方法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特色不在于壮观,而在于精巧的构思和简朴的构造,至今来看其科学性仍旧是让人啧啧称奇。所以本篇将一改以往以本人游览的顺序作为主线的叙事方法,而是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来进行重点阐述,理论再辅以图片,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大家领略到其精意所在。
 
    说故事得从源头说起,在四川有一条很有名的江叫做岷江,它发源于四川北部,其实就在九寨沟那里,岷江本身就颇具规模,它是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支流,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就是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它流经成都平原,给成都平原造就了一个良好农作灌溉的条件。但事情却远没有这么简单,在古代,江河永远是把双刃剑,其能带来抚养一方和水资源,也能如猛兽般吃到周围的一切,岷江也不例外,每当雨水季节,岷江本来就湍急的水流就变得不安起来,一时之间万马奔腾,洪流倾泻而下,把沿岸全数吞没,据说当时水灾过后,显现出来的就是沙石千里的景象。话说那是公元前256年,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看到此种景象以后决定筑堰治水,这才有了如今的都江堰。《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如今我们常说的“天府之国”是直到有了都江堰以后才名副其实的,可见其对成都平原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要阐述都江堰的精妙构造和科学原理,我们先来看看都江堰的形势图:

都江堰全景图

    都江堰有三个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分别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岷江发源于北方,自然是从北向南流,于是顺着水流方向,第一遇到的地方是“鱼嘴”,而鱼嘴也是都江堰最最精华所在。

鱼嘴
 
    此处我们看到“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左边的叫做外江,右边的叫做内江,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流动作,其实不然,还有更有意思的地方,只是你看不见,鱼嘴有两个作用分别叫做“四六分水”和“二八分沙”。要知道一条江总是有枯水期和洪水期的,内江的水最终会进入成都平原,但是一定要保证流进成都平原的水流要平稳,无论在枯水期还是洪水期都要相同的流量,否则要么灌溉不利,要么给成都平原造成水患。但是这个仅仅凭借造个小岛把水分开是做不到的,因为洪水期的时候,外江受洪,内江也会一样。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内外江的河床高度不同,当然在图上是看不到的,其实外江的河床要比内江高2米多,于是这就出现了物理现象,当枯水期的时候,岷江水流缓慢,在重力作用下,更多的水将会从外江流向内江,保证供水量;而到了洪水期呢,水流湍急,由于惯性原理,外江的水来不及向地势低的内江流,而是直接就流走了,于是内江的水依然是平缓的。所以无论岷江处在任何时期,总是“四六分水”,而淤积在水底的泥沙也是根据水流的缓急,大部分被外江冲走,只有少部分进入内江,“二八分沙”也是由此而来。不由得令人惊叹,2000多年前人就可以想到此种方法,难以置信。“鱼嘴”的作用虽然很大,但也不是万能的,还需要第二道,第三道关口,于是内江水滚滚而下就来到了第二道“飞沙堰”了。

沙堰

    “飞沙堰”起的是调节水量的作用,在洪水期,光靠“鱼嘴”只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还需要辅助功能,于是就有了“飞沙堰溢洪道”。图片的左边就是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水势就会溢过水槽,再次排向外江。更奇妙的是由于水势急的时候在“飞沙堰”会产生涡流,于是那分下来的“二份”泥沙又都被抛在了飞沙堰上,这样使得下一个宝瓶口不会淤积堵塞,保证了水量的稳定性。那飞沙堰应该比内江河床高多少才能保证流水量呢,据说李冰就造了石像埋在内江作为掏滩的标准,后来就用了我们刚刚看到的“卧铁”来代替了。好吧,在我们再去看看“宝瓶口”。

宝瓶口

    “宝瓶口”就是内江的出口,其实本来是没有这个口子的,这是“玉垒山”的一部分,岷江也不会从这里流向东边,正是凿开了这个口子,使得岷江的部分水流进了原来东部的旱区,从而灌溉了整个成都平原,而原来长长饱受涝灾的西边也不再烦恼。但是要把山开一个口子在两千年前谈何容易,开凿玉垒山估计以当时的工具水平,至少要30年,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先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于是只用了8年,这道口子就被凿通了,当然这口子的大小也是经过严格计算的。

    至此都江堰的重要水利工程都讲完了,不知道看官理解了多少,能理解的多理解点而,不能理解的就多看几遍,总之要领会精神。看完都江堰以后我就沿着玉垒山的松茂古道一路翻山,途中有许多地方因地震被关闭了,但也有“我自岿然不动”类型的,接下来就一块儿去看看景吧。

咋还是鱼嘴?这次是让大家注意上面的裂缝,那是地震时留下的,现在弥补好了

站在鱼嘴,向左转,那座山就是地震的中心“映秀”,好近啊

这是外江上的闸门
 
    这个闸门是新建的,原因是这样的,在都江堰修成时,成都平原人口不过50万,所以需要灌溉的水量不需要很大,而如今已经人口过千万,原来的水量控制已经不能达到要求了,所以在外江修建了水闸,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水流向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工业以及居民用水。

奔腾的岷江

这是供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地震后的情景

如今已经修复一半了,但还不能参观

李冰的石像也震坏了,但神奇的是即使震成这样,仍旧没有倒掉,神明庇佑

当然还有巍然不动的主儿,结实啊

高处俯视都江堰

回到正门,正门旁边一座桥盖得气势磅礴,都看不出来是座桥了

    都江堰市离成都颇近,回到家里天居然还亮着,但此时也力气全无,倒头睡去。本想爬完青城山第二天就应该去峨眉山了,但是由于青城山意外的两上两下,怕是体力不支,于是第二天去了杜甫草堂和四川博物院,下一篇将为大家介绍诗圣的草堂。

都江堰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都江堰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