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都江堰游记

都江堰游记

成都之行(7)-情系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中华民族是饱尝水患之苦的民族,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传说广为流传,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鱼纹、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娃纹等,无不表达了先民渴望战胜水患的强烈意愿。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经常泛滥成灾。历史选择了李冰,李冰造就了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成后,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宋元后称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此次经受里氏8.0级特大地震的考验,只是轻微受损,世人不得不敬佩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绝非偶尔,因为这个灌溉系统"控制着岷江的水量,并通过分流来灌溉平原上的肥沃农田",是"水管理和技术开发方面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目前仍然完美地发挥着作用"。更让人惊叹的是,李冰总结的水经--"深淘滩、低作堰"及"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站在摇摇晃晃的桥上,耳闻水流湍急的岷江的喧嚣,目睹"分四六、平水旱"的鱼嘴,感慨万千,世界上最古老的灌溉系统,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沉着、稳定、气势磅礴,充满灵性,不由得让人对李冰父子崇拜万分。

“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又名"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

两千多年过去了,李冰父子的智慧依然流淌,古老的都江堰依然神采焕发。万里长城是伟大的,但在今天,她只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她的防御功能早已失去了;而都江堰一直滋润着华夏儿女,灌溉着中华民族,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都江堰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都江堰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