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中山古镇游记

中山古镇游记

中山古镇

中山古镇是从四面山回重庆途中的必经之地。汽车沿着从四面山到江津的高等级公路行驶到离江津还有五十公里的地方向左折进一条支路,再前行三公里就可看见侧卧在笋溪河畔,背依四面山的中山古镇。中山古镇是重庆周围十大著名古镇之一。初次听到这个名字总觉得怪怪的,让人想起辛亥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来。的确也有人牵强附会杜撰出一个典故,说民国初年,这里一家大户人家的养媳妇因不肯按照封建礼法的要求缠裹小脚,受到这户家长的私刑的鞭打和凌辱,小小年纪的姑娘被虐待死了,引起全镇人的公愤,遂把官司打到江津县衙。恰逢辛亥革命胜利,孙中山宣布解放妇女,废止缠脚,为感谢孙中山,全镇人民决定改名为中山镇。其实,中山镇古称龙洞场,又名三合场。不过古镇老街对岸那道巍峨的山岗的确自古就称中山岗,而且形似天足,极像女人未缠裹的大脚,连五个脚趾都清晰可见。

靠山依水的中山古镇

停车场与古镇隔河相望,中间隔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小溪两岸怪石嶙峋,还有几块巨石横卧在小溪中。一条花岗岩条石架在溪两岸突出的怪石上,成为联系两岸的桥梁,恍惚自然天成。我们沿着小路经过靠河的小山坡上的亭子,在亭子里往对岸古镇看去,所有的房子都是靠水而建,几乎是清一色的三层“吊脚楼”,鳞次栉比地绵延了好几里。下坡走到溪边,村妇们在溪边洗衣,不远处还有一个老者在悠闲地垂钓。

老街街景之一

老街街景之二
走过条石小桥,登上数十阶石阶,就到了古镇的老街。老街共长一千多米,南北走向,街面宽三至四米,全以青石为基,用青石板铺设而成。从南向北分为八段: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桥洞、盐店头和月亮坝,分别有木制招牌指明。老街两旁的房屋虽然全系木结构,但非常有特色。有穿斗式的,有挑梁式的,有雕梁画栋的,也有翘角飞檐的,尤其特别的是那些早期的建筑可能考虑到川东地区雨晴不定的特点,都建成带有能遮风避雨、不见天日的长廊。这些长廊随街蜿蜒,所以有“街有多长,楼有多长,晴不落光,雨不湿脚”之说。长年来,风吹雨打,沧桑磨砺,加上洪水和火灾毁损,目前仅保留了部分小街上面断断续续覆盖着长廊。

九代相传的老药铺 
街两旁多数是清朝时建的三层的“吊脚楼”,大多数保存完整良好。下层为铺面或厅房,开间较大,大的有四十多平方米,小的也有十多平方米;二楼多是住家,清一色的雕花窗棂,古色古香;三楼多为阁楼,可堆放杂物。整座古镇全系青色瓦片盖顶,红漆木板竹篾夹墙,圆柱承重,古朴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风韵。
据说原先老街有四百多家店铺,目前尚剩三百多家。除了一般小镇常见的杂货店、饭店、客栈、茶馆、酒肆等店铺外,还保留了一些其他地方少见的店铺,像铁匠铺、染坊、银铺、铁锅厂、犁铧厂、还有九代相传的老药铺等等。近年来,旅游成为时尚,小街为了迎合这种时尚,多了一些专卖藏品的店铺,陈列着古玩铜器、木雕玉器、文革遗品、铜钱古币以及一些古董。其中,镇街之宝是闵家收藏的一架明清木雕牙床。据店家介绍说:当年由数十名木匠精雕细刻了四年半才完成这架床的制作,光在其表面的敷金就耗费了黄金三百克。如果真如店家所说,此床也算是弥足珍贵了。

刻在崖壁上的"三合场"
当你踏在略显破损的石板路上,在弯弯拐拐的石梯小巷穿行时就感觉到如同踩在时间沧桑的肩膀上。每一块青石板仿佛就是一段遥远的故事,每一阶石梯仿佛都见证了一段逝去的历史。古镇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最早叫“龙洞场”,清朝光绪年间,将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后称为“三合场”,至今在古镇老街对岸的一堵崖壁上还留有清光绪年间(1892年)刻的“三合场”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由于此地靠近贵州和四川的合江、綦江等地,所以曾经是川、滇、黔三省商贸的汇集之地,成为川东地区重要而繁荣的水陆码头。山货靠水运外运,大米、食盐和其他生活日用品则由水运运到这里,再由马帮运到贵州、云南等内陆地区。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盐帮、马队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留下了他们尘封的往事。据存留至今的光绪十三年刻的“木帮公罚碑”(即禁止乱伐林木,禁止捕鱼)和光绪二十五年刻的“禁卖发水米碑” (即禁止贩卖发水米坑民)等碑刻记载,当时参与每场米市交易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足可想象当时的繁荣景象。如今,水运码头衰落了,当年的繁荣和风光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的古镇里俨然成了青山绿水掩映下的世外桃源。我们漫步在街头,每一步都像在穿越一段历史,恍如隔世。街道两旁的店铺的门口都挂了一盏纸糊的灯笼,有做工精致考究的,有简单随意的,也有经过风吹雨打已经残破零落的……这些高悬的灯笼挂出了古镇的风情。不是旅游旺季,老街上的游人不多,所有的店铺生意都很清淡,搁在大铁炉子上的糯米糍粑少了热气,走进那间九代相传的老药铺也没有一个顾客,只有老板娘一人默默地守望着只有我们的奶奶辈才熟悉的一个个放着各种药材的小木抽屉和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此时老街上唯一热闹的是茶馆,热气腾腾的,人手一壶茶,有四个人围着搓麻将的,有打长牌的,有在一起高谈阔论“摆龙门阵”的,个个都悠闲自得,兴致勃勃。
看着这里人们,真为他们的和谐的牧歌式的生活感动。当外面的世界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喧嚣和嘈杂的时候,这个小镇的人们依然沉浸在自己宁静而安详的生活里。难怪在老街居住的以老人居多,相比之下,年轻人总是更向往外面的世界的躁动与浮华。你看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自家的门口,有打盹儿的、有打毛线的、有在缝缝补补的,有三姑六婆在你长我短闲聊的,还有的坐在放在临河坝子上的躺椅上,背着老街,面对着小河,默默地瞧着山坡下的小溪那潺潺的流水,谁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是在追寻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思念外出谋生的儿女们?也可能他们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思,只是瞧着这流水,这翠竹,这青山,因为这一切都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骨子里,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的山山水水孕育了古镇纯朴的民风。前些时候,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讲述”、“家庭”等栏目播出的“爱情天梯”故事的主角刘国江和徐朝清就是这里的人。五十多年前,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引来村民闲言碎语,他们携手双双私奔到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里,从此远离了现代文明。他们互称“小伙子”和“老妈子”,丈夫为了让妻子能安全出行,“小伙子”硬是花了半个世纪在悬崖峭壁上为“老妈子”凿出了一条“爱情天梯”。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儿女啊,只有具有纯朴民风的人才能“五十年锲而不舍,六千步生命天梯;爱情不是闲云野鹤,而是生活在悬崖峭壁上不停地开凿与融合。两万个日月星辰,见证了当代日益稀缺的经典爱情!”(摘自“感动重庆”的评语)
临上车时,我突然想起:还没有看见那“三合场”几个大字,这太让人感到遗憾了。于是我重新回到小溪边去找寻这三个大字。的确很难找,问了好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在哪儿。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七绕八拐的,终于在一所粉墙青瓦的农舍后面的崖壁上找到了。字是刻在一块弧形的巨岩上,一百多年的岁月几乎把它给湮没了,总算还能在长满青苔的崖壁上依稀分辨出字迹来,我不免感到有些惆怅。遥望对岸那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的古镇老街,吊脚楼里飘出的袅袅炊烟仿佛给它披上了一层轻纱,使得老镇变得虚无缥缈起来。我心里默默地想:真不知道现代化的浪潮什么时候也会把它给湮没了,就像这“三合场”三个大字一样,二十年?五十年还是一百年?但是,在我的记忆里是永远不会忘记中山镇——它的古老,它的厚重,它的纯朴。
回到重庆,已是华灯初上的时分。夜宿渝城。

 

中山古镇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中山古镇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