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曲靖游记
曲靖游记
珠江源
很喜欢《话说长江》这部记录片,尤其喜欢它清丽、隽永的解说词。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科考队探寻长江源头的行动,尽管艰苦卓绝、险象环生,但,作者的灵思和文风及解说员飘逸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不仅消弭了艰难和困苦,而且,竟然让那些艰难和困苦幻化出了神奇的魅力——令人浮想联翩、不胜向往。
可是,向往归向往,至少对于我来说,想亲眼目睹天涯海角般遥远的长江源头真的有一种痴人说梦、势比登天的感觉。
也许痴迷总会有所回报吧,无意中,我知道并走进了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源头,歪打正着地圆了一个江源梦。

珠江源就在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麓,距县城50公里,一洞一湖一桥一瀑布,简约明快地构成了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景观。
珠江的源头,有别于其它河流之源,既不是雪山消融的结果,也不是沼泽漾出的涓流,而是从山间溶洞中奔涌而出的地下琼浆。似乎为了舒展一下压抑的身躯,因此,略显赢弱的溪流刚刚跑出洞口,便迫不及待地跳跃起来,在阳光下扭动成一道小幅度的瀑布。
瀑布的落点是一泓幽深的水潭,经年累月漫溢的水流最终在水潭下方的低凹处形成了几个首尾相连、大小不一的湖泊,成为12.5平方千米景区的精髓和主要景深。
1985年8月17日,国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以及滇、黔、桂、粤四省区在珠江头举行定源仪式,并在出水洞上方镌刻“珠江源”三个大字,又同时勒《珠江源碑记》,追溯华夏水利历史、畅叙珠江及其流域风情。同时也实现了徐霞客先生二入交水“穷盘江源尾”的凤愿……
山影倒映的湖泊上,独具匠心地架设着一座铁索桥,纽带般把两岸的景色衔接在一处,将无限风光一览无余地摆放到游人眼前,让人能够零距离地品琢、鉴赏大自然的神工鬼斧。

湖堤上,依势修建着一座环湖长廊,里面摆设着长椅、藤椅和躺椅以及周周正正的方形茶桌(虽有茶桌但茶水自备)。岸边的小路是用卵石铺垫的,在葳蕤的草丛中蜿蜒穿行,有几段则是用木版拼制而成,走在上面笃笃作响,恍如走在板桥上一样。
说珠江源一览无余并不夸张,仅仅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便绕着主景区彳亍了一周。在“泛珠江三角洲论坛”纪念碑旁小憩了一会儿,正要向外走时,我忽然发现一条隐蔽的羊肠小径,蛇行般向山后的灌木丛中飘游延伸。
小路的路口没有路标,并且很荒芜,说明前方没有什么景点,也许只是一条通往普通村寨的途径。(云南的很多村寨都占据着景区的一席之地,准确点说,应该是景区占据了村寨的土地,因为从年龄上看,簇新的一个个景区根本无法比及那一个个古旧的村寨)。
见路就走见洞就探一直是我旅游过程中的行为特点。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我不顾同伴的劝阻,独自一人踏着少有人至的小路盲目地向前走去。
一路缓坡走到山腰后又曲曲折折转过一座山峰,小路忽然来了一个U型的急转弯,定睛看去,路的尽头竟是一座用树枝遮掩起来的山洞,脚下的这条小路没有丝毫犹豫就直接刺进了漆黑的洞中。
小路没有犹豫,但,我却有些犹豫,在这个杳无人迹的地方我不知该不该踏进这个被遮掩起来的洞窟。
最后,还是猎奇心理占了上风,我拨开挡在洞口的枯树枝,试探着跨进洞中。
山洞有三米左右高,纹络分明的钟乳石遍布洞中,或如瀑布依壁或如玉柱擎天,还有的则是利刺一样悬吊在空中,如同冬天的北方屋檐上那一溜晶莹的冰锥,仿佛随时都可能掉落下来。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连接洞外小路的是用水泥铺就的甬道,甬道的一侧浅浅地砌筑着一条排水沟,这种人工成分尽管使溶洞变得便宜、整齐、条理分明,但也在有意无意之间破坏了自然韵律,将我心中原有的那抹野趣削减了许多。
这是一座尚在开发和建设中的溶洞,不但姹紫嫣红的霓虹灯没有安设,就连普通的照明设备也没有,洞外的自然光线仅能射进十几米,随着洞穴的转折前面立刻变的漆黑一片,让人不敢继续涉足。
没有办法,我只好打消一探到底的想法,遗憾地车转身形,沿着来路往回走去。

站在碧蓝的水潭旁边,我的心里不知为什么忽然生出一丝淡淡的失落,抑或说是失望:珠江源,你太纤秀了,纤秀得吹弹即破,让人无法相信那条雷霆万钧、一泻千里的珠江竟出自如此缠绵的的温柔乡中;让人在心里不由自主的产生出一个怔忪的落差。
当我将目光重新投向洞口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方才我所进入的后坡那座溶洞,一定就是眼前这眼洞的后出口,也就是说,这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同一眼洞窟,而洞中,决不会只有形态迥异钟乳石,在我尚未到达的前方,或许还会有幽幽的积水潭、滚滚的地下河等令人惊叹不止的景观吧?我想。
霎时间,如同垂死之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我象阿Q一样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