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的东部地区有座山,刀削般的黄色峭壁如同一道影壁墙,墙面上,自然生成一条弯弯曲曲不规则的白色夹层,夜晚,借着淡淡的月光看去,极象是糙劣的黄裱纸上绘出的一条白色巨龙,正张牙舞爪、恣意横行在昏黄的天幕中。
巨龙的嘴下有一条一人多高的岩洞,不同于其它洞窟的是,这条岩洞的内部结构呈不规则的三角形,象是山体的罅隙,又象是北方农村看青的窝棚。洞中,终年奔涌着一股湍急而又清冽的水流,一路跳跃着滚下山坡,汇入山脚下的小溪中,平时,小溪的水流量不大,中规中矩地在沟壑之中流淌,不过,一到了雨季,河水立刻就会暴涨起来,几十倍的增量经常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貌似坚固的人工河堤冲击的支离破碎,此时此刻,望着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一个个巨浪,任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条温婉可人的浅溪……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根据形象取名也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之一,因此,不知何年何月何人,就把这座山唤做了白龙山。白龙山是个死角,自古只有一条路,所以,这条傍路而行的小河就被称之为独路河。
二00四年,在无数钢铁机械的轰鸣声中,白龙山的脚下诞生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煤矿,矿因山而名,叫白龙山煤矿,煤矿的员工是一群来自东北黑龙江的汉子。
黑龙江——白龙山,最初将这两个对仗十分工整的名字在脑海中叠合的时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那个流传于北方的著名传说——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是所有神话故事约定俗成的前奏,意思就是告诉那些喜欢刨根问底之人,这是死无对证的事儿,不要浪费时间去追究),广袤的北方生活着一黑一白两条龙,起初,两条龙各守家门相安无事,可是,时间久了,有些邪行的小白龙就开始不安份了,不但屡屡冒犯和侵略小黑龙及其国土,而且,年年都要搞几场风沙演习、发几场洪涝预警,然后,俯在云端咧着大嘴笑看百姓家破人亡、卖儿鬻女。
小黑龙是一条很受人类拥戴的正义之龙(象包拯包大人那样,尽管面皮黑但心灵却是一尘不染、爱憎分明),为了匡扶正义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更为了捍卫自己的主权、领土和尊严,身残志坚的小黑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决定和小白龙进行一场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殊死决斗。(注,小黑龙是残龙,原因是他没有尾巴,为什么没有尾巴呢?本博将另文叙述,想知道端委的话,请锁定或留意本博客)。
决斗选择在了乌桓河——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内进行。
这天,黑龙江两岸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前来观战的人民群众每人都挎着一个大号篮子,篮子里用草隔出两层,上一层摆着馒头,下一层则是馒头状的白灰团子。
战斗开始了,只见江中一忽暗流翻涌、一忽巨浪滔天,一忽黑龙翻上水面,一忽白龙又占了上风,激起的江水伴随着啸音犹如滂沱骤雨般哗哗地倾泻在方圆十几里之外。
毕竟是一条残龙,渐渐地,小黑龙有些体力不支了,掀起的浪头明显减弱了许多。
“快扔馒头”!随着一声提醒,当小黑龙再次翻上水面的时候,成筐的馒头铺天盖地的倾入水中。
人是铁饭是钢,填饱了肚子的黑龙立刻精神倍增,斗志昂扬地重新投入了战斗。
不知就里的小白龙一看,呀,没想到还供应战饭呢,正好我也饥肠辘辘了,也顺嘴垫补垫补吧。想到这儿,他急忙摆脱了小黑龙的纠缠,募然拱出水面,张开血盆大口向岸上的人群讨要食物。
“扔石灰”!伴着一声呐喊,馒头状的石灰团冰雹一样抛进小白龙的嘴里。
囫囵吞枣的结果是食不知味,等到小白龙觉得吃到嘴里的馒头口味有些不对的时候,石灰已经开始在他的肚子里进行了化学分析。炽烈的灼痛使他五脏俱焚、疼痛难忍,不得已,只好跃出水面、腾上高空,狂呼乱叫着落荒而逃……”
小白龙最终逃向了何方落脚到了何处?故事没有伏笔更没有交代,所以,我作为一个传播者也就无可奉告了。
不过,每天凝视着黄色峭壁上那条白色的图腾和当地村民虔诚的祭祀活动,我总是在想,也许白龙山这条龙就是那个落荒而逃的——小白龙吧?
……
我是06年到白龙山煤矿的,那时,这个滇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矿井已经初具规模——气势非凡的两个工业广场、横跨电厂与煤矿的皮带长廊和春意融融的员工生活区,不仅昭示着这家企业不同凡响的经济实力和极具现代意识的文化理念,而且,象一道五彩的画屏一样衬托着滇东电厂的宏伟与壮观。尤其让人怦然心动的是这里的工资和劳动待遇,对我们这些一直在低薪中熬煎和徘徊的北方人来说,简直有着一夜暴富、一步登天的感觉。
煤矿的现代化程度的确也很高,一些机械化设备在北方的单位里不消说操作甚至根本未曾见过,令人耳目一新。
但,“黄金无足赤、碧玉有瑕疵”,美中不足的是,这里井下恶劣的工作环境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不敢恭维……
这是一家危险系数极高的“双突”矿井(所谓的“双突”,就是赋存在煤层中的高压瓦斯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伴随着破碎的煤岩突然抛(喷)向采掘空间——这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外行可忽略不看,本博主不会计较)。把它比喻成一个“瓦斯罐”一点都不算夸张,工人在用风钻打眼的时候,有时,煤层内的瓦斯会将钻杆紧紧夹住不能动弹半点,有时,又会象恶龙喘息一样从钻孔中呼啸着喷出大量的高浓度沼气,这个时候,狭窄的工作面就象一个生死场,一点火星就会让人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按理说,这样的生产矿井必须小心翼翼地施工、稳中求胜地进尺,一点差迟和疏忽就可能会断送掉员工的生命;断送掉矿井前途。
可是,人的最大弱点往往是见利不见弊、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大小突出十几次并因此死伤过几个员工的教训下,决策层依然急功近利,一味要求加快进尺速度,而一些“给点阳光就灿烂、封个小官就膨胀”的班组长和一小部分员工不但不去抵制反而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于不顾,积极响应、默契配合,终于咎由自取地将死神一步一步地引到了身边——2006年7月29日,一起大型的突出事故发生了,抛出的近千吨煤(岩)充塞了百余米的巷道,十一个年轻的员工被死神列入了他的生死簿,凄凄然然、永永远远地留在了尘土飞扬的千米井下……
值得庆幸的是,十一条生命的陨灭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终于改变了决策者和员工的惰性思维,“立足安全、质量先行”,从此不再是一句口号和一幅标语,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每一个工作规划上、贯穿在了所有的生产环节中。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也是一个涅磐后的矿井、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