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游记
七彩云南自助行(十五)——通海秀山
到了建水,总算与一路伴随我们的盘山公路彻底byebye了,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宽阔平整的高速公路使最后几天的旅程轻快起来。3月11日早晨离开建水,二小时就到了玉溪境内的通海秀山。 通海秀山位于通海县城南,亦称“尼朗胜景”,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点苍山同列云南四大名山。享有“冠冕南州、秀甲南滇、礼乐名邦”之誉。相传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町王毋波始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千百年来,经通海节度使、大理国王段思平等历代的扩建修缮,文人学士、百姓官宦的爱护与完善,遂成为林木丰茂、文采斐然、遐迩闻名的游览胜地。秀山翠树苍林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众多古寺观,史载唐代山上始建庙宇,元、明、清时遂成佛教圣地。建国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 秀山脚下的毓秀坊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经百余年风雨而不倒。毓秀坊四柱三门,堂皇气派。中门正嵌匾额,上书“秀甲南滇”四个鎏金大字,为清康熙时云南按察使许弘勋在《通海邑志序》中给予秀山的赞誉。 山上的庙宇楼阁依山势而建,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拾级而上。 首先来到“普济寺”,又称“三元宫”。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故建“三元宫”以祀天官、地官、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宫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原塑有天、地、水三官像,现已改建为佛教“普济寺”。庙后有数百年之黄连木,远望如绿盖覆地,荫翳秀美。 山腰的普光寺静立于花树之中,前有青石雕栏相拥。该寺始建于五代,是云南著名古建筑之一,有明洪武十年(1377年)所立《普光山智照兰若记》碑,叙及寺未竣工时,“梦见五色光明当山现瑞”,故寺名“普光”,碑文亦对明代滇南的经济文化有所记述。寺院一进三通,设三教殿、罗汉殿等,正殿因得元僧铁牛重修而保持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寺内有一洗钵池最为神奇,乃天然岩石中凹而成,山泉滴淌蓄之。因传说中神僧畔富在此洗濯化缘钵盂而得名。掬捧以饮,其水清凉回甘。 “是观堂”即观音殿,在普光寺内,始建于元代。 在“普光寺”旁是“畔富祠”。过去,通海坝子一片汪洋,神僧李畔富用锡杖通开落水洞,使湖水下泄,人民得良田万倾。后来畔富在此拂衲而逝,故建“畔富祠”。 明初“启祥宫”旧址上的玉皇阁,于万历年间重建,得名“颢穹宫”,后改称“玉皇阁”,沿袭至今。前立石坊一座,即“天门”,上书“玄真天上”,左右各书“琼台”、“宝苑”,并有联:“玉阶仙仗排云去,金鼎香烟捧日来”。 坊后为山门,进门先见一月牙形瑶池,其后为玉皇阁主体建筑红云殿,供有玉皇及四位重臣。被徐霞客誉为“冠于南土”的“宝珠”、“宫粉”两株古茶花原植此处,有清代著名学者、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诗《秀山观茶花》为证:“山茶竞开如火燃,山城淑气锁寒烟。几经南国芳华远,忽忆上林花信前。 红云殿后建“清微殿”,供奉六御朝三清神像。红云殿两侧小门,东可达文昌宫,西及还鹤楼、浦翁亭和退思轩。寺观院落曲折相连,回环变化。 山腰平台名曰“清凉”。台上匾联满悬,难怪秀山有“匾山联海”之誉。小憩清凉台,吟读匾联,析文赏字,妙趣横生,烦忧皆忘。 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元时高僧铁牛禅师所建,经历代增修,具现在规模。由鲁贤饲、桂香殿、海云楼、药王殿、蓬莱阁、武侯词等连成一个四院三通的建筑整体。寺院地势高峻,四围绿树掩映,背山面湖,凉凤不断。此处确是一个无暑的清凉世界。据说朱德1915年驻军通海时曾宿海云楼。 “还鹤楼”建于清康熙年间,曾为通海名士阚祯兆隐居之所。 “武侯祠”位于清凉台东侧,祭祀三国蜀丞相诸葛亮。 “药王殿”位于清凉台南正殿,祀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中悬宋大书法家米芾巨匾“宝藏”。 秀山,一座座宫殿、庙宇、楼阁分别坐落在秀山的密林深处,寺内、殿内匾联和碑林近200多副(块)。诗人对通海秀山的深情,真达到乐不思蜀的境地,而秀山也借诗人的佳句名传四海。清凉台不仅是因为气候宜人,建筑雅致,更由于这里匾联琳琅满目,妙语如珠。阚祯兆题书的"惠我双湖",气魄宏伟中透出灵秀之气。邑人赵城则以一副用典贴切,对仗工整的对联受人赞赏: 1962年朱德元帅重登他20年代驻军清凉台时游过的秀山,也留诗一首: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此诗今已石刻嵌于秀山登瀛桥畔。 涌金禅寺位于秀山螺峰顶,也称大顶寺,取佛家语“地涌金莲”之意而命名。滇中、滇南教众常聚于此,是著名的“滇中大刹”。全寺占地5000余平方米,宋嘉熙年间始建,由山门、大殿、东西配殿、天井、长廊等组成,据传其大雄殿所悬“净域宏开”匾原为民国期间云南省主席龙云的秘书蒋松华代书,后因字小不称,再由孔竹雅重书龙云阅后刊刻。 寺内之秀山古柏阁建筑稳固,柱石遍布楼底,又有粗壮斗拱支撑,虽历地震多次,仍岿然不动,其檐下所悬“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为秀山第一回文联,颇具声名。涌金寺院中集“秀山三色”之“两色”———宋朝古柏和元朝香杉,另“一色”为还鹤楼前的明朝玉兰。其树笔直参天,仰观帽落,树干粗壮,非四五人不能合抱。
万古此崔嵬,社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
百年直瞬息,林处士放鹤孤山,颇觉可人!玉溪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