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楚雄游记

楚雄游记

沉静的绽放--云南古镇黑井游记

  (古镇上明清风味的建筑和窄窄的街道)

  黑井,仅仅是云南禄丰县的一个小镇,然而它却有“盐都”“烟溪小镇”的美誉。

  它深藏于金沙江的一条支流龙川江峡谷中,距金沙江不远。东有玉壁山脉高耸入云,西有金泉山脉巍巍峨峨。峡谷南北长而东西狭。

  下了火车又上马车。道路挺窄,被两旁长长的山脉紧紧夹在山谷中,谷底还有一条不太宽的河流。驾马车的人说这就是龙川江。

  这条路,就通往云南三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黑井。曾经这条路上,马帮来往如织,商贾络绎不绝。

  如今很难叫人相信了。今日的古道,给人一种浓浓的“美人迟暮”的凄凉感。不见了昔日的马帮——就是那队每年从黑井运出去近万吨盐,又给黑井运回很多黄金白银的马帮。我们的眼睛一直在搜寻,试图看到马哥头的影子,听到那悠扬悦耳的马铃声,试图看看那沉沉的运盐车辆。

  但是,狭长的山沟中,一直只有我们的马车,甚至连行人也很少见。土路上,连一星半点洒落的盐味也闻不到。

  从这一条孤寂冷落的古驿道,不难看出,昔日的盐都黑井,曾经拥有过的数百年的繁华,然后陷入贫困,现如今靠旅游又沉静的绽放。黑井有如一位姿色尽失、深居简出的老妪,有多少人知道她曾经风光过数百年呢?

  下了马车,进入古镇。街面虽不是很宽,但全用不小的青石铺成。久经雨水冲刷,石头间缝里的泥土被冲得很深,一个个石头凸出了路面。久经檐雨滴溅冲蚀,人马踩踏敲打,青石都已经班驳缺损,缺角缺边,凹凸不平,很有沧桑感。

  逼窄的街面相拥簇着两溜儿屋舍,屋舍都用很大的青砖青石砌墙。临街的面墙全用木板拼砌,透过风雨侵蚀后的班驳样儿,可以看出当时漆的都是朱红的土漆。屋舍几乎都是一楼一底一窗一铺面。店铺几乎都没挂现代的招牌,一律或挂或插红红绿绿的锦绣旗幡,卖些木桶、锅碗、钉锤、镰刀、锄头、犁耙、火柴、茶叶和肥皂之类,无非是些农具和家居生活必需品,很是实实在在的一类。

  这样的小镇虽是在云南红土高原的群山中,也总会叫人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来。

  黑井,是实实在在繁华过的。巴掌大小的黑井,如今只有一万多人,明清时期曾有三万多;它曾经是云南的第一大财主,云南的第一纳税大户。黑井因盐而名扬天下。黑盐为盐中极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历来为皇家贡品,云南经济支柱。史载,黑井所纳盐税,元朝时为云南地丁之半,明朝时为云南总赋税的67%,清朝中期为云南总赋税的50%,清末民国初期为云南总赋税的46%。

  看着这些数字,简直叫人不敢相信。巴掌大小的黑井,在历史上对云南经济竟有如此大的贡献,不亚于今日的云南烟草业。云南烟草卷烟甲天下,却要花去多少人多少心血,占用多少田地!而黑井盐税却出自巴掌大小的地方、三万人的黑井。这又是不可比的。

  小小的黑井,仅从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就出过8位进士。黑井吸引人的,主要还不在于它曾经富甲一方,繁华数百年,而在于它那至今仍遗存的浓浓历史文化氛围。下午随着导游,我们参观了云南省三大古戏台之一的大龙祠、武家大院、古法制盐作坊。这些古老的景点,让黑井至今仍透出浓浓的文化底气。

  大龙祠至今留有雍正皇帝题写的一块匾,因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其留在民间的墨宝非常稀少,因此这块写着“灵源普泽”的匾非常珍贵。这里也是那时的戏院,注视着空空的戏台,我的眼前却浮现出一个繁华的盛景,耳边仿佛听到一阵阵的叫好声和戏曲声。

(那时显赫有地位的人才可以在这里坐着看戏)

  武家大院曾经盛极一时,在武继祖手上历时16年才建成。武继祖是恩科进士。当时的武家富甲一方,有着除了云南省省长外的第二辆汽车,经营着云南大半的盐号,有自己的马帮。武家大院就有灶丁兵丁上千人。当时黑井已是穷山秃岭,各种木料都是从外地运来,龙川江漂满一河的木料。

  我最感慨的是,武家最早是南京人,充军到此,后来发迹,他家的大门是斜的,永远朝着南京的方向,以示不忘故乡。楚雄的汉人大多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应天府来戍边屯田的,黑井汉人也一样。时至今日,楚雄所有汉人都还牢记着并时时念叨他们在南京的最后落脚处“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武家人也一样。

  (武家大院的正门。那块“画获芳徽”的匾是乾隆题写)

(武家的主人曾去过欧洲,回来后学习欧洲人用石头建了这泡澡的盆子)

  整个武家,一百零八道门,九十九间屋,房屋构建成一个“王”字,显见其当时想当黑井土皇帝的野心。解放后,武家和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被镇压。现在的武家大院收归国有,他家的后人,仅留有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婆婆现住昆明。一段繁华唱毕多年,像武家大院里的戏台,始终沉寂;高高的绣楼,难见富家千金嫣然的笑容,只有黑井古镇,还在历史的长河里沉静的绽放。

  这种感觉在参观古法制盐作坊时更加强烈。黑井的古制盐业已是昨日黄花,曲终难续,它所能提供的,只是一座古盐文化的展览馆。

  参观完毕,也快夕阳西下。坐着马车返回,只见小镇炊烟四起,家家户户开始做饭。在微微的北风中,清悠悠的炊烟顺着狭长的河谷由北向南飘流,也如一条溪流缓缓流动。不难设想,黑井煮盐业繁盛的元明清时期,家家灶户煮盐的情景。整个小镇,炊烟袅袅,真正是一条美丽的烟溪。烟溪与龙川江,一条天上,一条地上,倒都能把对方衬托得更美。

  第二天一早,我们爬上高高的“飞来寺”。整个黑井古镇尽收眼底。曾经日客流量超一万多人的这个小镇,出过许多状元进士将军的这个小镇,正在龙川江上飘移着的烟雾里沉静的绽放。黑井的一切,因了他曾经无法超越的辉煌,总使得我的心里,有着一些些的惆怅。

(建在高高山巅的飞来寺)

(飞来寺里面)

(从飞来寺上看到的古镇。有雾,视野朦胧,也正说明了黑井烟溪的雅号由来)

(过了五马桥就到古镇了)

(节孝总坊,纪念87位节妇烈女。有意思的是坊上是凤在上,龙在下,说明修坊时是慈禧当政)

(最早发现盐井的洞)

曾有法国女子嫁到黑井,依照欧洲建筑式样建造的房子)

楚雄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楚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