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游记
远征新青藏之旅日记--八廊街
【布达拉宫的清晨】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拉萨——西藏的象征,多少年的梦想,多少年的愿望,今天无数的梦想和愿望终于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全天活动安排在拉萨。只有太少太少的一天时间,而我想看的却很多很多: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哲蚌寺、罗布林卡,还有位于八廓街的玛吉阿米酒吧,背包客最喜爱的八郎学旅馆,拉萨河畔的羊皮筏子。。。。所有的一切一切对我都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我知道一天时间根本不够,我也知道梦想虽然实现,但一定会留下许多的遗憾。
我们住在宇拓路5号天河宾馆,宾馆地理位置相当好,就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之间的步行街上,步行不用十分钟就可以到达两处。昨晚我们就商量好6点钟起来去拍布达拉宫的日出。晚上我因几日的疲劳一直未恢复,又出现的高原反应,胸闷一夜没睡好,精神状态较差,但为了拍照,我还是坚持六点起了床。6:30我们五人(除了小彭)乘着夜色,在依然静悄悄的街道上慢步向布达拉宫走去,在平原只需5分钟的路程,我们竟然走了10多分钟。
布达拉宫的清晨一片宁静,广场街道两侧的灯光还依然点亮着,雄伟的布达拉宫孤傲地屹立在山岭上,冷峻地观察着这个世界。望着这座佛教的圣殿,望着这座代表藏民族的象征,望着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建筑,无限崇敬的心情一点点地渗透到全身。这就是布达拉宫!多少次电视里图片中见到它的雄姿,多少次在心里重复它的容颜,但当我真真切切站在它的面前时,还是为它所震撼,那种感觉一点也不亚于第一次站在天安们广场。又是一座中国建筑文明的奇迹!
在灯光的衬托下,广场右侧平静的水池中清晰地倒映出布达拉宫的夜景图,这让我们雀跃万分,这是送给我们拉萨清晨的最好礼物!是一件我们意想不到的意外礼物!在水池边我们足足呆到华灯全部熄灭,天空吐出白肚,才分头去寻找各自认为最佳的拍摄位置。
从资料上我已知道,药王山是拍摄布达拉宫全景的最佳位置。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布达拉宫,缓缓地移动着双脚穿过广场,朝广场右侧的药王山走去,博士跟在我的后面。在山下我们遇到了骑着自行车在那转悠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一医院耳鼻喉科的梁健新医生,他乡遇老乡自然感到非常亲切。从交谈中得知他昨天才到,自行车是向拉萨朋友借的,他和我们单位的一位同事是中学同学。看起来不仅仅我们想赶在拉萨火车开通之前到西藏看看。
登山的小门被铁将军紧紧地把着,山上几位摄影发烧友已经长枪短炮地摆开阵势,抢占了最佳有利位置。我和博士绕着山头转了一圈找不到其它上山的路,只好在山下向上喊话问他们是怎样上去的?当被告知他们是翻墙而过时,一米多高的围墙又让我们望而却步,打算离开放弃,只好围着白塔转转了。但我并未死心。当我再一次抬头看看山顶时,一位刚才还在山下与我们一块讨论如何登山的发烧友已经到了山顶。我再一次被激励,他们能行,相信我们一定也能行!我和博士再次尝试。两人先是爬上斜坡,我先尝试着踏上围墙根下的一堆柴枝,再翻上围墙。望着围墙内一米多高的地面,我又有些犹豫,想了一想,还是纵身一跳,不留遗憾地安全着陆。接着又帮着博士跳下围墙,他却因为软组织钝伤跳下时由于惯性作用又一次顿到伤痛处。
我们终于登上药王山了,站在高处,布达拉宫和广场一览无遗。从侧面不仅仅可以看到布达拉宫全貌,而且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白塔更为布达拉宫增添了不少韵味,白塔就是很好的前景。但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此时此地并不是拍摄的最佳时间和地点,傍晚也许会更好些。带着一点遗憾,在拍摄了数十张后,我们准备又翻墙而回。令人感到可气又可笑的是,登山的小门这时打开了,我们满心欢喜地从门中走出,心想这下可以免去翻墙之尴尬,谁知遇上一位可能是管理人员吧,一定要让我们交2元钱才让离开,且没有任何收据。钱是小事,可是他早去哪儿了?
我们看着表按时赶回宾馆吃了早餐,准备和大家一块游览拉萨。
【布达拉宫相遇活佛】
今天全天活动在拉萨,安排参观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藏医院,晚上吃藏餐看藏舞。
10点钟我们来到了布达拉宫后门的入口处,售票窗前早已排起了长长的买票队伍。为了保护布达拉宫,拉萨政府决定,从5月1日起,每天限定参观的人数。今天是执行新规定前的最后一天,大家都担心参观人数的限制会引起一些不便,因此游人特别的多。入口处外更是早已被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藏民围了几层,在那里兜售他们的小工艺品。他们都很有自我保护意识,用口罩或是围巾包住自己的脸,并且躲避不让我们拍照。
布达拉宫建于1300多年前,是一座融宫殿、城堡和寺院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最高处海拔376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1959年前,它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利中心。它分为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红宫位于中央,呈藏红色,主要用于宗教事务,后为历代达赖的灵堂殿和各类佛堂;白宫合抱于红宫外侧,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一红一白藏族崇尚的两种颜色,配之与黑色的窗框,金色的屋顶,整座建筑殿宇巍峨,金顶辉煌,气势磅礴,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等了将近40分钟总算买到了票。我们跟着吴导沿着之字型长达几百米的陡坡拾级而上。行人中两位身着袈裟的僧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穿着朱红色袈裟,前厅饱满、面目慈祥、耳垂长厚,一看就感觉出自佛门;另一位穿着棕红色袈裟并戴着口罩,据他后来介绍是随从。我习惯端起相机趁他们不注意时抢拍了一张,他们没有理会,但等我想再拍第二张时,那位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人发话了“又不是风景,要拍照也要打声招呼嘛!”弄得我好不尴尬。连忙上前道歉,并问能否与其合影一张,得到了默许。我认为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和特殊的人一起拍照应该具有特别的意义。一路上他还给我和小张解释“六字真言”的含义。
“嗡”——表示佛部心,念此字时必须要身、语、意相应,与佛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
“嘛呢”——二字是梵文,意思是如意宝,表示宝部心,若能得到这个宝,就能汇聚世间所有的财宝;
“叭咪”——二字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就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吽”——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
“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它像糍粑和酥油一样,是藏族人民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人们除了时刻念诵外,还将六字真言刻写和绘制出来,表示对幸福的憧憬和对佛主的崇拜。在西藏,你无处不看到六字真言那五彩缤纷的形象,无处不听到六字真言那牵动灵魂的声音,它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经幡上、在玛尼堆的石头上、在转经桶上、在岩壁上。。。,你都可以看到它,它为这块大地描绘出强烈的宗教色彩,给所有人以强烈的宗教感觉。
尽管我听得似懂非懂,但他虔诚认真的态度让我也绕有兴趣地听了下去。鞠大姐对佛教倒是比我们熟悉的多,也借这个机会询问了很多有关佛教的问题,并请他为她请的一些物品开光。不知最后开成没有。
我最早是从韩红的歌曲“家乡”中唱出这六字真言的,并让我记住了它。后来每当唱这首歌时,随着优美的音乐从口中吐出那六字真言时,自己就会想起那位大师,就有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神圣感觉。
后来从他的名片和那位随从中得知,他是四川省甘孜州甘孜严绕寺佛学院的院长,年仅32岁,是一位活佛,他们是从印度、尼泊尔取经而归。原来不是一般的人啊,难怪从长相到言谈举止都充满了慈祥与智慧。
走进布达拉宫里面,就像走进了迷宫,木质楼梯又窄又陡,宽不到一米,斜度超过45度,人要侧着身体上下楼梯。游人如织,几乎是人贴着人,想看的看不到,想听的又听不清。宫内酥油香草烟雾缭绕,昏暗烛光若明若暗地摇曳,佛教气息到处弥漫,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昏昏欲睡。紧跟着吴导稀里糊涂地走进走出一间又一间殿堂,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几世达赖喇嘛耗费巨金打造的金质灵塔,以及价值连城的镇宫之宝,了解了达赖和班禅在地域和权利上划分的区别,等等。但始终不明白布达拉宫建筑内部为什么搞的这么复杂。也许这也是它的神秘之所在的其中一部分。
走出布达拉宫,似乎才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好好地做了一下深呼吸。我们来到广场,在布达拉宫前留念。蔚蓝色的天空、白色的祥云、砖红色的红宫,是如此的和谐。但广场周围一直追着我们兜售小商品的藏民,和不顾廉耻乞讨的藏族小孩,又给这祥和的氛围抹上了阴影,使我们对藏人的印象再次大打折扣。一位小男孩抱住博士的腿口口声声地喊“爸爸给钱!爸爸给钱!”,引得博士一脸的无奈,不给还脱不了身。我们笑博士什么时候认了一个干儿子?真是不可想象,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现在该怎样去理解藏族人民淳朴的民风?
【大昭寺的遗憾】
昨夜没有休息好又一早起来拍照,加上布达拉宫内混浊的空气和气味,使得我感到身体及不舒服,疲倦想睡。我犹豫再三,还是选择放弃藏医院和大昭寺,回宾馆休息。因为明天我们要开始往阿里方向,万一身体有什么不适,不仅会连累大家,路上的医疗条件也难以保证。西藏,我还会再来的;大昭寺,就留在下一次。
回到宾馆睡下,刚刚入睡就被一阵敲门声叫醒,是服务员,要给我们整理房间。真是不知说什么。倒下再睡。过了一会儿,还没睡着,敲门声再次响起,又是服务员,询问我是否晾晒衣服在窗前,被风刮落在楼下,帮我们拾起送来,只能说声谢谢!这觉怎么睡啊!但我不甘心,放弃了藏医院和大昭寺,不就为了这一觉吗?继续紧闭双眼强迫自己睡去。这时手机又响起来,是小张询问情况,他们已经离开藏医院,问是否让车来接我去大昭寺?想想还是睡觉,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最了解。就这样折腾了几次,再想睡也睡不着了。
5:30我干脆起来,穿好衣服,拿着一部相机,只身坐着三轮车前往大昭寺,尽管路程不远,但为了节省时间、为了减少走动加重高原反应,还是坐三轮车。看起来我心里还是没有完全放弃。路上遇到周新伟独自一人从大昭寺返回,他说身体不舒服,提前回去休息。
来到大昭寺广场,立即被这座殿顶覆盖着独具一格的金顶、浮光耀金、光彩夺目殿宇的雄伟和绚丽所吸引,我驻步在那里久久地凝视着这座西藏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
大昭寺座落在拉萨市的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是西藏最早的木构建筑。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大昭寺建成时,西藏还没有僧人。后来,经历代扩建,四周增设回廊、院落,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开始有少数僧侣看管寺庙。黄教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传昭大法会。历代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在这里举行。由此可说大昭寺是西藏历来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所在。
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后又供养文成公主带到吐蕃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因此大昭寺成为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
寺的大门前聚集着等候进寺的人群,因为每天傍晚时分是免费对外开放时间。我们6:30集中,所以我打消了进去一看的念头。寺前的青石板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虔诚的叩拜着等身长头的信徒,因为常年累月的摩擦,青石板被磨得光可照人,有些地方留下了他们深深的叩痕。虔诚的信徒们身、语、意三者合一目无旁人专心志致地一下又一下原地叩着长头,表达着他们对佛主无限敬仰的心情。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什么力量?竟然让无数藏民为了它而五体投地!从中我看到了信仰的无边法力,看到了藏传佛教的神秘魔力。就是靠这种信仰,一种几乎与外界隔绝、拒绝向外界打开窗口的信仰,几乎征服了所有的藏民,让他们多少年来始终心安理得的保持着这种最原始的信仰方式,而不惜时间和体力上的耗费。我为他们的这种淳朴执着的精神所感动,但是我不能苟同,因为它从另一层含义里多少表现出了愚昧和落后。
我对所有的教派始终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自己从来不烧香拜佛,不去追求那种形式上的东西,但也不去干预不去鼓励。其实佛就在你心中,佛就是自觉自悟,你要用心去感受它,感受它的智慧它的慈悲。我心里始终认为心诚自然灵。我在想,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的进一步升温,大批游人涌进西藏,这块神灵的净土还能保持多久?再过几十年,这种近乎体罚式的信仰表达方式还存在吗?它的消失是进步还是落后呢?只能留给后人来评判了。
【逆转八廓街】
八廓街最初只是围绕大昭寺的一条转经道,也就是“八廓”,是拉萨著名的三条转经道线路之一。八廓街上那每日围绕着大昭寺转经的人流,证实它是拉萨最为著名的“转经道”。如今的“八廓街”,是指围绕着大昭寺周围的一片街区都称为“八廓街”,这是一整片旧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城区。一栋栋石砌的藏式楼房组成的街道大都保留了原有风貌,地面铺就着手工打制的石板。现在的八廓街是拉萨乃至整个藏区人文景观的缩影,是了解藏区的窗口,它的一切都在默默述说着拉萨的历史。这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转经道,汇聚着来自各地的朝拜者,有沿公路磕等身长头来的,有坐卡车来的,有修行的僧侣,也有做生意的康巴,还有像我们这样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八廓街,你可以看到不同的服饰、各异的语言。八廓街又是一条充满民族特色的购物长廊,围绕八廓街逛一圈,可随意挑选称心的纪念品,还可以从那一步一叩的虔诚中去感受宗教的神秘。这里当然也是我重点要去的地方。
还没有走进八廓街,还在大昭寺广场,我就已经置身于川流不息转经的人流中。穿着藏族服饰男女老幼及僧侣,手里摇着铜制的转经桶,口中念着六字真言,围着大昭寺按顺时针方向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好像有一个潜在的巨大磁场吸引着人们全朝着一个方向旋转着。置身于八廓街我感到好像置身于另一个未知的世界。通常转八廓街要按顺时针方向,但为了更好地捕捉转经人动作和表情的瞬间,我迎着转经人流逆时针方向行走(我不知道这样的走法会给我带来什么不利)。
转经道上的节奏是缓慢的。人们不慌不忙地按着自己的节奏摇着经筒、磕着长头,外界的一切似乎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的眼光和举止似乎与一个遥远的世界保持着某种固定的距离。他们从来不会回头,不会去张望什么。就连我这样一个异乡人站立在他们中间,也似乎毫不相干。没有人会对视我的目光,偶尔相遇,也只飘掠而过,触不起任何的浪花。他们,只生活在信仰的世界里。
转经道两侧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藏族小工艺品,吸引着各地的游客。我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世界,用心体验着朋友那段至深至理的话语 “人生就是转经桶,岁月轮回,真情常在。。。”!什么时候我也能像这些转经的人一样,能够不顾左右而言他,专心致志地围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走自己喜欢走的路,爱自己喜欢的人。。。
西藏人民生活是贫困和艰苦的,但是我在他们的脸上、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更多的是满足和欢乐;但是在现代化的城市里,面对富裕的物资条件,人们却有更多困惑与烦恼。城市的人是不是应该从西藏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拨又一拨人群从我身边擦身而过。我从广场慢慢走到了大昭寺背后一条安静的街道,这也是转经道的一部分,但是它没有了广场周围的喧哗。零零散散的几个人从这里走过,白色砖墙的建筑平添了许多的朴实,门窗上的白色帐幔随风飘起,藏族人民崇尚白色从中可见一瞥。街道内多处可见一排排大小不一的转经桶,转经的藏民们一个又一个地转动着,祈祷着佛主的保佑。我也去转了转经桶,心中默默地为我们远征新青藏的同事和朋友祈求一路平安!
当我独自走完八廓街回到大昭寺广场时,风云变幻的天空已经完全换了面孔。乌云已经散去,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彩为大昭寺又增添了一层魅力,金色的屋顶在阳光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但是我该离开了,集合的时间到了。时间是那么的短暂,我让一个游人帮我在广场拍照留个影,算是到此一游吧。留下了些许遗憾,却什么也没买,什么也没有带走。大昭寺——下次再到拉萨我还会再来的!
八廓街真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得地方!
【寻找玛吉阿米】
第一次看到玛吉阿米这个名字,是几年前在《家庭》杂志上,它提到了玛吉阿米在八廓街东南的拐角处,是拉萨最具有人情味的地方,它被称为“情吧”,在那里发生过不少动人的跨国爱情故事,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的爱情故事,则更让她增添了几分神秘;现代玛吉阿米故事的重演,又为她增添了几分浪漫。我曾为它感动,为它心动。此行之前我就想好,到了拉萨,我一定要去寻找玛吉阿米,去那里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喝着浓浓的奶茶,就着烛光,翻看着别人的心情,慢慢回味着曾经,默默地期待着我心中他的走近,兴许也会在留言本上留下我的心情。因此从到拉萨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打听玛吉阿米的位置。
玛吉阿米就在八廓街东南角,是一座涂满黄色颜料的普普通通的二层小楼房,在周围白色建筑物的衬托下,却有着一种异样的温暖。可能因为常年的日晒,黄色的涂料已经慢慢退去成为淡黄。墙上绘着一个美丽的藏族女孩,带着迷蒙的神情,似在痴情等待着。
“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传说,玛吉阿米直译为“未嫁少女”、“未嫁娘”。相传西藏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仓央嘉措,为了寻找至尊救世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西藏。有一天他在拉萨八角街一家小酒馆休息,门外有人掀帘窥望,是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在他们目光交会时开始了。
仓央嘉措曾在这幢房子里写下了著名的诗歌《在那东方山顶》:“在那东边的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渐渐浮现在心上。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大雪飞扬。住在布达拉宫,是活佛仓央嘉措;进入拉萨民间,是浪子宕桑旺波。……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大雪飞扬。还有什么秘密,脚印留在雪上。……喇嘛仓央嘉措,别怪他风流浪荡,他所追寻的,和我们没有两样。”
据说八廓街的黄房子正是诗中这位少女居家之地,或说是微服出行的仓央嘉措以少年宕桑旺波的名义与情人幽会之处。这幢黄颜色的小楼骄傲地存在并成为某种象征,仓央嘉措的诗歌在西藏一直被广为传颂。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由于仓央嘉措特定的身份,所有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所以神王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怨憎会、爱别离的人生苦难和求不得、恨不能的无奈。然而愈是如此,便愈加凸显出人间情爱的珍贵美好。
最终我未能停下脚步,我未能走进玛吉阿米,我只能默默地注视着那位墙上画着的藏族少女,和她约定下次到西藏来时再来看她。因为集合的时间快到,因为明天我就要离开拉萨,因为这一趟我不会再返回拉萨。
【拉萨最后的夜晚】
我又乘三轮车回到酒店,人未到催促的手机铃声已响。晚上安排我们到“疯牛餐厅”(一个特别的名字)吃藏餐看藏舞。我对这个安排期待并不太高,我更想单独行动,去罗布林卡看辨经,上药王山拍布达拉宫晚霞,晚上去玛吉阿米酒吧坐坐。但是我不得不随大部队集体行动,因为我们已是一个整体,我的离去势必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也会引起导游的担心。还是放到下次吧。
晚餐是自助餐的形式,一排汉餐,一排藏餐,毕竟也担心我们吃不惯。我们在藏族歌舞的陪伴愉快地吃着晚餐。说实在的,歌舞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比起新疆歌舞,从演员的漂亮、服饰的艳丽到动作的优美,我更喜欢新疆歌舞。也许我们没有看到正宗的,没有看到最好的。
演出结束后的节目更加精彩。
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第五套人民币100元、50元、20元、10元上毛泽东头像的设计者,当今画坛的顶尖人物、著名画家刘文西来到了现场,他的画可是13亿人都看过。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自己先引航高歌一曲“青藏高原”,接着又和演员们在舞台上跳起了舞,一个73岁高龄的老人能在高原上又唱又跳,赢得我们这些晚辈的一阵阵掌声。
我们团的新疆朋友早就按耐不住,这边西藏舞曲刚落,那边轻快的新疆歌曲又起(记得这首歌在去林芝的路上中巴车上播放过,当时引得全车新疆朋友手舞足蹈,包括司机)。几乎所有的新疆朋友全都跑上舞台,忘形地跳起了欢快的新疆舞,女的跳得最好的当属古丽医生,男的跳得最好的是我们领队周新伟。他们忘记了这是在高原,尽管有些气喘,尽管时不时要用手按一按胸口下那狂跳的心,但是新疆音乐舞蹈的魅力让他们暂时忘掉了这一切。歌曲被重复放了两次,他们也跳了两遍。我的心我的手我的脚也痒痒的,真想也上台去过把瘾。但我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只有看的份了。
一天的疲惫始终没有恢复,胸口有些不舒服,但明天就要西行,更艰苦的道路,更高的海拔,我能行吗?从来对自己身体充满信心的我,此时对自己有些怀疑。回到宾馆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到当地医院看看。在小张燕子的陪同下,我们打的先来到拉萨120急救中心医院。当我们正在打听在哪里挂号时,一位男医生从诊室中走出,问我们是不是来看高原病。可能他从我们旅行者的装束推测了我们的身份。还未等我们回答他又接着说,医院已经没有床位,如要吸氧请到当地的军区总院。看起来这类病人他见得多了。并建议(1)赶快吸氧;(2)不要再往高处走;(3)服药好好休息。那里可能啊!我怎么能够放弃!
离开120医院,我们又打的去到军区总院,心想部队医院治疗高山病应该更有经验。一位满口的地方口音的男军医接待了我们。听完我的主诉后,先听听肺部有无罗音,以确定是否有肺气肿症状。对此我还是有信心的,肺部的健康状况良好。然后开了两种药给我,高原康和人参滴丸,并提出与120医院同样的三点要求。但我只能做到其中一项——吸氧。我躺到病床上,将吸管插入鼻腔,一阵细细的气流注入体内,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和感觉。我的眼皮开始发沉,我太需要睡个好觉了。小张燕子走到室外在寒冷的大堂等我,让我安静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高原上一个特殊的夜晚。我吸着氧美美地睡了一小时,这一小时对我太重要了,醒来时我的精神已恢复的不错。这时小彭也来了,替我拿来了羽绒服。从心里我非常感谢他们几位一路上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增强了我继续走下去的信心。我们约定一定要一同携手走完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