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宜昌游记

宜昌游记

宜昌 - 三游洞

三游洞在宜昌市区西北约10公里,长江三峡中西陵峡东口北峰的峭壁上。它背靠长江,面临下牢溪,是三峡著名历史古迹。从下游江面上看,西陵山北峰如同一座长江、下牢溪间的孤岛,山顶的至喜亭更是点睛之笔。

 由于三游洞处于三峡水道东口,历代途经夷陵(宜昌)出入四川的文人多会在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等各种字体将其感受镌刻于石壁之上,因而留下了众多诗文石刻。自唐宋以来,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名人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不过近半已因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如今尚存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见附注)等壁刻和碑文已成为宝贵的文化史料。

 元和十四年(819),在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判乱后,唐宪宗皇帝大赦天下,原先被贬的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得到升迁。白居易携弟白行简由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升任忠州(重庆忠县)刺史途中,三月十一日在峡口恰逢好友元稹自通州(四川达州)司马迁虢州(河南三门峡)长史。“他乡遇故知”当然是人生幸事,况且他们已五年未见,因而停舟夷陵,从白居易《赠元微之》可看到他们当时的心情:

“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沣上。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夜遇微之于峡中。停舟夷陵,三宿而别。言不尽者以诗终之,因赋诗七言十七韵以赠,且欲记所遇之地与相见之时,为他年会话张本也。
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马上谪通川。
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
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
坐从日暮惟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
齿发蹉跎将五十,关河迢递过三千。
生涯共寄沧江上,乡国俱抛白日边。
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零落半归泉。
醉悲洒泪春怀里,吟苦支颐晓烛前。
莫问龙钟恶官职,且听清脆好诗篇。
别来只是成诗癖,老去何曾更酒颠。
各限王程须去住,重开离筵贵留连。
黄牛渡北移征棹,白狗崖东卷别筵。
神女台云闲缭绕,使君滩水急潺缓。
风凄暝色愁杨柳,月吊宵声哭杜鹃。
万丈赤幢潭底日,一条白练峡中天。
君还秦地辞炎徼,我向忠州入瘴烟。
未死会应相见在,又知何地复何年?”

 三人在峡口寻幽探胜时发现一个天然洞穴,鉴于“斯境胜绝”,他们“虽有敏口,不能名状”,便“爱不能去”。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于石壁纪之。文中白行筒问:“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 白居易答:“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言下之意,他们三人满腹经论,不照样被贬,不为世人所知。元稹则说“诚哉是言”。文末“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这就是三游洞的由来。

三游洞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不断溶蚀,并塌陷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平行横列的三根钟乳石柱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古朴,深邃幽静。沿旁边小洞扶壁前行,可至外俯瞰长江。

 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据说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人的塑像立于其下,左侧壁边还有三座已遭到破坏的武将石像。

 洞壁上有“灵区”、“鬲凡”、“洞天福地”的巨幅题刻,下为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

 陈建候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最上面还有冯玉祥抗战时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

灵区

三游洞前为风景优美的下牢溪,我会在后面的博文中展示更多下牢溪的照片。

 三位诗人游洞后,三游洞沾上了文气,但其名传天下是在宋代开始的,这要归功于欧阳修。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新政得罪,被贬为夷陵(宜昌)县令。当时夷陵“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容车马”,欧阳修只得感叹:“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1037年7月10日,欧阳修同峡州判官丁宝臣等同游洞中,在洞室崖壁刻石一方:“景佑四年七月十日夷陵欧阳永叔和判官丁同行刻以纪寻幽访胜之行”,成为全国保存至今仅有的几方欧阳修刻字之一。欧阳修当夷陵县令时间不长(1036年10 月~1038年3月),却写了《夷陵九咏》等大量诗文,有“夷陵山水天下佳”的之叹,给夷陵留下了巨大的文化财富。他称三游洞为“难寻复易迷”的“仙境”,并将它的奇、幽、雄、险、秀告知在京城、外乡为官的至朋好友。就这样,白易居等三人赋诗取名的三游洞通过欧阳修的宣传名誉大江南北,成为文人雅士争相寻访的胜地。清代诗人鲁先榜描绘它:“四望皆山,一峰出众,峻岭之间,横开一洞”,确切地描述了下面的风景。

 至喜亭是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由“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峡州知州宋庆基在夷陵西塞门外的江边修建了“至喜亭”。次年,时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专门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建成九百多年来,至喜亭经历了二次移迁,于1981年重建于现址西陵山北峰望乡台上,并在亭中竖立新刻的《峡州至喜亭记》碑。

 至喜亭上西眺可见长江雄姿:峰峦叠嶂中,长江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破门而出,出三游洞旁的峡口后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如今由于葛洲坝的修建,水位抬高了近30米,我们已难以体会当时人们看到峡口水位陡降时的震撼,却可远眺南津关外气势雄伟的葛洲坝。

 宋嘉祐四年(1059)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出川赴京,在夷陵亦乘兴游赏此洞,各赋诗一首题于洞中,人称“后三游”。白居易等三人始游时有怀才不遇之惆怅,“三苏”同游时正为即将实现理想而兴奋。对比下面苏辙的诗文可领略他们不同的心态: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磷。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三游洞因此也拥有了唐宋八大家中四大家(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的咏赞,想不出名也难了。除了上述几位,宋代黄庭坚、叶衡、陆游;明代著名文学家王士祯、刘一儒、龚绍仁、鲁先榜等接踵而至,也为三游洞留下了丰富的诗文。黄庭坚曾于绍圣二年、靖国元年三次游览三游洞,并书写了《三游洞序》。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陆游被任用为夔州(四川奉节)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我这位老乡从山阴(浙江绍兴)启程,逆江而上,经夷陵入蜀。他在入蜀记·卷六中写道:

“八日。五鼓尽,解船,过下牢关。夾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雕,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欧阳文忠公有《下牢律》诗云:「入峡水渐曲,转滩山更多。」即此也。系船与诸子及证师登三游洞,蹑石磴二里,其险处不可著脚。洞大如三间屋,有一穴通人过,然阴黑峻险尤可畏。缭山腹,偃偻自岩下,至洞前,差可行。然下临溪潭,石壁十余丈,水声恐人。又一穴,后有壁,可居。钟乳岁久,垂地若柱,正当穴门。上有刻云:「黄大临、弟庭坚,同辛紘子大方,绍圣二年三月辛亥来游。」旁石壁上刻云:「景祐四年七月十日,夷陵欧阳永叔。」下缺一字。又云「判官丁」,下又缺数字。丁者,宝臣也,字元珍。今丁字下二字,亦髣髴可見,殊不类元珍字。又永叔但曰夷陵,不称令。洞外溪上又有一崩石偃仆,刻云:「黄庭坚、弟叔向、子相、姪檠同道人唐履来游,观辛亥旧題,如梦中事也。建中靖国元年三月庚寅。」按鲁直初谪黔南,以绍圣二年过此,岁在乙亥,今云辛亥者误也。泊石牌峡。石穴中,有石如老翁持鱼竿状,略无少异。”

 陆游在三游洞见到黄庭坚、欧阳修等人的题刻后感慨万千,后在《系舟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韵》中对三游洞赞美有加。他又发现下牢溪畔有一潭泉水,取水煎茶,气香味甘,便将《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题之于三游洞石壁之上:

“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

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这眼无名山泉从此被世人称为“陆游泉”。如今,在下牢溪汇入长江之处,人们开起了“陆游茶庄”。

 西陵山北峰顶上有一个突兀而前的石台,绝壁千寻,下临长江,就是“张飞擂鼓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刘备联合孙权火烧赤壁之后,又挥师南下平定江南诸郡。大约建安十五年(210)前后,“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张飞任宜都郡(宜昌)太守时,曾在此台擂鼓督练兵士。

 擂鼓台旁,张飞像背依峡谷,下临长江,气势非凡。

从擂鼓石台下望西陵峡内的滚滚长江。当然由于葛洲坝的修建,大江已经没有当时的气势。

 在游船由下往上拍的张飞擂鼓台所在的悬崖。照片有点模糊,但从中可看到石台之下有柱子支撑,确实够险。张飞像就在左侧支柱上方!照片左侧栈道下方还有陈毅的提词:“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

 这张照片显示三游洞在山崖中的位置。在葛洲坝蓄水前,水面还要下降近30米,可以想象当初那些文豪攀爬这个人迹罕至的山洞时有多困难。山顶左上的建筑为巴楚乐宫。

 巴楚乐宫展出了仿制的15类97件巴楚乐器,并可在其乐曲声中观看巴歌楚舞表演,当然不常有。里面还是茶馆和小店,出售震旦角石等不少特色工艺品。

 1995年3月,国务院三峡办组织叶浅予、关山月、吴作人、启功、沈鹏等为华人画家在三峡刻石。刻石工程由摩岩刻石和印章刻石组成,刻于三峡天柱山峭壁上,其中又用大坝江心石刻制了风格各异的127枚印章。后来宜昌将这些印章刻石迁至三游洞,建成“世界华人国家印章刻石园”供游人欣赏。

 三游洞风景区内至今还保留在“刘封城遗址”,它是刘封和孟达当时防范曹魏的城堡遗址。刘封本姓寇,是刘璋族中的外甥。刘备西取益州时,因刘封献成都有功,将他收为义子,赐名刘封。刘备称帝后,派刘封到宜昌做了宜都太守孟达的副将。关羽围樊城、襄阳时连呼封、达出兵援助,但被拒绝。关羽战败后,刘备恨他们不派兵救援,加上刘封与孟达不和,孟达投降曹魏。降魏后,孟达与夏侯尚、徐晃一起攻打刘封,并写信劝降。刘封扯书斩使严辞拒绝,但因内叛败归成都。到成都后,诸葛亮顾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刘备将其除掉,刘备遂将刘封赐死。刘封受刑前想起盂达的劝降信仰天长叹,但已后悔莫及。

 原本一个普通的山洞,因为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等人的咏赞,成就了闻名遐迩的三游洞。不过三游洞的景区大门倒显得很朴实。

 PS: 三游洞序  [唐]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乃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宜昌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宜昌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