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三峡
记得第一次去三峡是在许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在凛冽的寒风中,站立在甲板上,欣赏着雄伟的三峡,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几年后的一个夏天,又去了三峡,随着游船的缓缓行进,享受着峡谷中的习习凉风,摄下了一幅又一幅三峡的美景。现如今,三峡上建起了大坝,不知风景是否依旧?于是,不久前,又去重游了一次三峡。

如今游三峡,自然多了一个景点,即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总投资达2000个亿。
去三峡大坝的那天,下着蒙蒙细雨,游船在西陵峡中行驶着。靠上码头,望见的便是古黄陵庙。黄陵庙位于西陵峡的黄牛峡黄牛山麓,是长江三峡中最大且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群。原称黄牛庙,相传,是春秋时期为了纪念神牛助大禹开峡的功绩而修建的。三国时,诸葛亮入蜀,路过黄牛峡,见庙宇残破,便出资重修,还为此书《黄牛庙记》。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将“黄牛庙”改为“黄陵庙”。

换乘大巴前往三峡大坝。大坝坝址位于宜昌市三斗坪,距离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从1994年12月开工,至今已18个年头了,虽然发电机机组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了生产,但还是有许多地方仍然在建设着。游人很多,都是为了一睹这个世界最的大水利工程枢纽的风采。确实,也非常值得一看,记得曾经去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留下的只是“工程建设”的印象,而在这里,却好象是在游览一处风景,远处,白色的雾气环绕着四周苍翠的山峰,巨大的铁塔让山野生出了现代气息;平静的江水波澜不惊,与江面上的船只形成了一幅静态的写生图画。近处,灰褐色的大坝一直伸向对岸,消失在弥漫的雾色之中,让人在朦胧中感受着三峡工程的宏大。


记忆中的三峡,夔门是如此的雄浑,神女峰是如此的飘渺……然而,此番重游,似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宜昌登船,进入西陵峡,这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也是三峡的最险处,历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建国后,经过对川江航道的多年治理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势已趋于平缓,然绮丽景观如旧。现如今,三峡大坝的建成,更是江面开阔,水势平稳,只是再也看不到“险”了。


过西陵峡,天气变好了,天空中飘着几缕云彩,伴随着船在巫峡中行进。绵延40余公里的巫峡,因着长江横切巫山主脉,形成的峡谷特别曲折,峡长谷深。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然而,如今过巫峡,山峰依旧连绵,却似乎少了几分嵯峨;景色依旧清丽,却似乎少了些许烟云氤氲缭绕。

在长江三峡中,瞿塘峡最短但也最为雄伟险峻。但见两岸山势雄峻,上悬下陡,如斧削而成,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两面隔江对峙的绝壁,组成了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就是夔门,堪称天下雄关,因而有了“夔门天下雄”之称。如今,随着江面的拓宽,人们视角中的夔门似乎离的远了,远处的夔门变得平和了许多。于是,雄浑险峻的夔门只是停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记忆中的小三峡似乎有些象江南的山水,很是娟秀清丽。此番重游,到真有“不是三峡,胜似三峡”的感受。
长江小三峡南起巫山县,北至大昌古城。俗称巫山小三峡,也称大宁河小三峡,由龙门峡、巴雾峡和滴翠峡组成。我们从巫山县城边的大宁河口上船,逆水而上,进入了龙门峡。龙门峡长约3公里,峡口两山对峙,峭壁如削,天开一线,状若一门,形势甚为险要,因此有人说它“不是夔门,胜似夔门”。过龙门峡便进入了巴雾峡,巴雾峡长约10公里,两岸峰峦高耸,其间怪石林立,奇峰峥嵘,在一些山崖的高处,还可以看到峭壁岩洞里的悬棺。滴翠峡更长,约有20公里,顾名思义,这里两岸群山林木葱茏,青翠欲滴,江中水流和缓,清幽碧绿,水底的鹅卵石清澈可见,三两农家在水上捕鱼,充满着生活气息。


过去,与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相比,小三峡显得秀丽别致。今天,随着水面的扩展,两岸多姿多彩的峻岭奇峰,清幽秀洁的飞瀑清泉,神秘莫测的悬崖古洞,茂密繁盛的山林竹木,使小三峡真的成了“不是三峡,胜似三峡”。


重游三峡,领略了三峡大坝工程的雄伟;重游三峡,也失去了记忆中三峡的雄奇峻险;重游三峡,更领略了两岸城市的变化……看来,事情总是有得有失,还是等待着后世的评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