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窈窕虚明”三游洞
宜昌确实是个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和游玩项目很多。因为在宜昌逗留的时间很短,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负有盛名的“三游洞风景区”。

“三游洞”名从何来?据说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在京都担任谏官,本来就是个得罪人的差使,而且老白跟彭德怀似的性情耿直,得罪同僚而被贬职地方。元和十四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忠州刺史,其弟白行简同行赴任,偶遇好友元稹于西陵峡。在峡口饮宴时又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溶洞,徘徊其间,从未时至戌时“爱不能去”(我上篇说的没错,古人都对宜昌“一见锺情”),由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纪之,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到了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爷儿仨”,也来凑过一次热闹,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称之为“后三游”。我注意到,这里的碑记不但有中文而且有英文,“三游洞”英文别名为“THREE VISTORS' CAVE”(三位参观者的洞)。

“三游洞”位置险峻,有清代诗人鲁先榜的诗为证:“四望皆山,一峰出众。峻岭之间,横开一洞”。不知道唐朝的三位“参观者”和宋代的“爷儿仨”是怎么进去的,就是走在今天已经开发的非常好的石阶道上,我望着“下牢溪”深谷下的滚滚溪流,还害怕得胆颤心惊。

顺着台阶而下,没有多远,就看见小道的右边有一个岩洞。洞非常之小,但无论容纳唐朝的三位“参观者”和宋代的“爷儿仨”都应该没有问题,里面摆着几根石凳和一个石桌。洞口边立着一块“三游洞及其碑刻”的碑记。我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名垂青史“三游洞”,心中涌起了一点被“忽悠”的不快。

但后来发现其他的游客并没有像我一样傻乎乎地驻足不前,我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跟着人流穿过“三游古洞”石门继续下行。穿过石门,悬崖峭壁的每一寸位置都被充分的得以利用,刻满了不同时代不同字体的诗文。最夺我眼目的是民国二十八年冯玉祥将军题写的:“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不言而喻,大家都知道答案是最近还在和我们争夺“钓鱼岛”主权的与我们“不共戴天”的小日本!

再往前行,石阶台阶戛然而止,只有这么一条半个人高的在峭壁上开凿出来的栈道。高个的游客朋友“低头”不说而且肯定要“弯腰”,所以说,个矮有个矮的优势,这句话在这里得以充分的体现。

尽管个矮,我还是假装“低头”“弯腰”地穿过了那栈道。抬头一看,豁然开朗,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四门”(好像有个门被一块牌子给堵住了)溶洞。透过最靠近的洞门,隐隐约约的看见了洞中三位“参观者”的白色塑像。

从被”忽悠”的感觉中走出来的我,特别开心。虽然不会吟诗作文,即使会,公园管理处也绝对不会同意把我那“打油诗”刻在这悬崖峭壁之上,与现在房地产的价格一样,这里悬崖峭壁早就不是“寸土寸金”而是“寸土寸钻石”了。但我还是做好准备学着三位“参观者”的样子,从未时呆到戌时,好好拍几张三游洞的照片。

最左边的洞口没有人进出,我首先从这里进去,架好照相机。这时正好有三位“参观者”进来拜竭那三位千余年前的“参观者”。但这三位刚进来的“餐馆”在相机前来回走动,HDR出来的片子,他们倒成了“GHOST”。

为了避免这种“GHOST” 效果,等一拨游人离去,我赶快把相机挪到中间的那个大门洞。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楚的看到,顺着大洞里面的台阶而上,后面还有小洞,而且是小洞里面再套小洞。

最后我又不厌其烦的把照相机搬到最右边的一个洞口,惊奇的发现镜头里刚才还明明是三位“参观者”的塑像,怎么突然变成了“四位”?我揉了半天眼睛,最后才确认,是一位游客哥们爬到了塑像的台阶上与三位“参观者”合影留念。

拍完照片的我,驻足良久于“三游洞”前面的平地上,对面是蓝天白云下的青翠山峰,脚下是溪谷的水流声,头顶是棕黑色的仙洞穹顶,彷佛自己置身于一“幻境” 之中,是真是幻?难以辨清,抬头望去,穹顶上的几个大字给了我答案:“洞天福地”,“窈窕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