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凝塑的西夏王陵

风沙中的西夏王陵
再次有机会踏上宁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也再次有机会感受一下中国西部那苍凉、雄浑的自然魅力。
由于停留的时间十分有限,我便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西夏王陵遗址”和“西部影视城”上。
说来也巧,十年前来宁夏赶上了一次沙尘暴,倾刻间狂风怒吼,黄沙漫天,人避室内,车停路间,仿佛一场暴风骤雨突然降临了人间,几十米外已看不清任何物体,使我真正领教了西部沙尘暴的威力。这次来宁夏又赶上北方有股冷空气袭来,不但气温骤降,而且又出现了沙尘天气,虽然强度远没有上次那么突变和猛烈,但空气中还是明显地让人感受到了浮尘的存在。我们一行六人就是在这寒风和浮尘中造访了西夏王陵。同行的朋友们戏称这是“《大话西游》中的神仙们驾着黄沙来也”。
汽车沿着银川市新修建的八车道马路向西驶去。宽敞的马路,造型各异的街灯,别具一格的新楼房都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心中不由地赞叹银川市这十几年的变化。
记得十年前来银川时,狭窄的街道,青灰色的砖房比比皆是。可以用“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两岗楼,一辆汽车跑两头”来形容当时的城市建设,迥然就是一座北方的县城,哪里有一点儿省城的模样?而今的银川,高楼林立,市容整洁,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也很有时代感,使人感受到了城市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如果你认真地看一看宁夏的地图就会发现,奔流不息的黄河进入宁夏后,一改由西向东的走向,而是沿着贺兰山的走势,由南向北流经宁夏397公里、12个县市,使得这片中国西部的高原成了稻丰鱼肥、瓜果飘香的“鱼米之乡”。
汽车转瞬之间就来到了距离银川市35公里的贺兰山脚下,远远望去,巍巍贺兰山犹如一座巨大的屏风,挡住了从西部内蒙古戈壁滩上刮来的漫漫黄沙。凝神西望,只见初春的贺兰山尚毫无绿色,高大的山体微微泛出贺兰石特有的那种幽幽的绿光。山峰上方的云层明显地呈现出土黄色,犹如一条长长的丝带,飘向远方。是贺兰山用它那坚实的脊梁抗住了西来的风沙,使得内蒙古袭来的风沙沿贺兰山西坡高高地冲上了天际,越过了银川。难怪昨天的天气预报说山西省的部分地区沙尘暴严重,个别地方能见度只有二十几米,而贺兰山脚下银川的沙尘远没有那么严重。看来“天下黄河富宁夏”这一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如果没有贺兰山横亘在宁夏的西部,用它那雄伟的身躯来抵御西部袭来的漫漫黄沙,也许银川早就被风沙吞逝了,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国,因此应该说是贺兰山和黄河共同造就了富饶的宁夏。

宁夏博物馆中的李元昊雕像
驻足在西夏王陵的入口,我被王陵那苍凉、凝重、肃杀的气氛所震撼了。在这片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10公里的土地上,高高地耸立着若干金字塔般的土堆,土堆下面埋葬着西夏王朝的9位帝王、250多位勋臣和贵戚,其规模之大竟可以与北京十三陵相媲美。
由于不是旅游旺季,加上天气不好,陵区内没有几位游人,只有一只不知名的山鹰不断地在天空中划过,如同一架保护陵区的飞机,巡视着这里的一切。
我漫步在荒草凄凄的陵区,脚下不时地发出枯草折断的声响,西风将脚下的尘土高高地卷起又重重地摔在地上,风儿用它那无形的巨手无情地揉搓着凸立在荒原上的陵台,更增添了这片土地和周边环境的苍凉与凝重之感。
轻轻地走近陵台,仿佛怕惊醒在这里沉睡了几百年的亡灵。

最具西夏王朝风格的浮雕
西夏王陵和陵台的外形看上去好像是一座座土堆状的“窝头”,岁月在它的表面刻下了无数条深深的沟痕和斑驳的洞穴,如同一位饱经沧桑老人的容颜,那么凝重,那么安详,那么富有阅历,那是岁月的留痕和历史的记录。
陵台是由夯土筑成的,高23米,台分7层,逐层内敛。陵台上的凹洞显然是过去安装木质构件形成的。据说当年陵台的外饰十分绚丽,金碧辉煌,可惜经过无数次的战乱和风雨侵蚀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们只能在残垣断壁中寻觅到几片曾经记录着历史的瓦片和几块当年遗存的砖石了。
关于西夏王陵的发现与考证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奉命在贺兰山脚下修筑一座小型机场,在施工过程中无意发现了一些陶罐和写有文字的方砖,方砖上的文字粗看上去是汉字,但细看时,在场的人竟没有一个人能认识上面刻的到底是什么字。于是引来了宁夏考古工作者,经考证认定,这里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方砖上的字正是失传已久的西夏文字。
在中国的发展史上,西夏王朝具有浓重的一笔。西夏王国建立于公元1038年,到1227年被蒙古大军所灭亡,历时189年。但在西夏未正式建国之前,在中国西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就已经存在了一个令当时的宋王朝无可奈何的“独立王国”。881年,当时的党羌族的首领拓跋思恭“虽未称帝而王其土”,在西部这片土地上拥有了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1002年其继任者李继迁攻占宁夏,1003年李继迁阵亡,李德明继位。1032年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继位。1038年李元昊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之后终于正式脱离宋王朝而宣布成立西夏王国。如果从拓跋思恭开始算起,西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已经长达346年之久,比北宋和南宋王朝加起来的时间还要长26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怎能不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呢?就连今天宁夏名字的由来都与西夏王朝有关。当年元朝创建之后,在中国西部设宁夏为“行省”,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故而取名“宁夏”。

前面是王陵,后面是贺兰山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贺兰山一带就生活着戎、匈奴、羌、鲜卑、氐、羯、柔然、乌桓、高车、突厥、吐蕃、回纥、党项、蒙古族等游牧民族,而建立西夏王朝的正是其中的党项族。
根据陵区旁西夏博物馆里的资料介绍,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因协助唐王朝平定“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有功而被赐“李”姓,加官进爵,独守一方。北宋时期,因主动归顺宋太祖赵匡胤,又被赐姓“赵”姓。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而称霸一方,到了第三代李元昊时,西夏国的实力大增,从而宣布脱离宋朝自立大夏国。当时的大夏国已经实际控制了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
西夏国的正式创立人李元昊是一位十分有性格的人物,他不但熟读兵书,善于打仗,也十分重视农耕,提倡文化建设,更重视网罗和重用人才。他恢复了党项族的发式,主持创建了西夏文字,广泛吸取汉民族的文化精华,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在他主政期间就有一位叫张元的宋朝考生,因在宋王朝组织的殿试中屡试不爽而深感怀才不遇,于是就远离中原投奔了大夏国,被李元昊所重用,成为大夏国的重臣。由于他对中原情况十分了解,在后来大夏国与宋王朝的抗衡中多次出谋划策,成为宋王朝的一块心病。也正因为他出走的缘故,宋嘉祐二年宋仁宗下令,今后“进士殿试皆不黜落”,从而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不仅选取状元、探花、榜眼,其他人也不再有人落选的先河。可惜的是,尽管李元昊有很高的治国才能,但也没能摆脱封建帝王荒淫无道的历史规律,最后因夺儿媳为己妃被自己的儿子刺杀身亡。西夏王国虽然又延续了几代,但最终走向衰薇,直到灭亡。
蒙古人创立元王朝之后,对读书人十分不尊重,当时流行着一种把人分为“十等”的说法,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把知识分子列为“臭老九”的说法也许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吧?在元代竟然将有文化之人的社会地位列到了娼妓之后,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何等的悲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总是在不断的更迭,“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但随着一个王朝的消亡,连其民族、文字、文化都消失了的还没有先例。那么西夏在经历347年之久的生存之后,为什么能从此消失了呢?据说当年成吉思汗6次率兵攻打西夏而没有成功,最后一次还马踏西夏人发明的“地雷”——瓷蒺藜,而被炸得人仰马翻,身负重伤,竟在西夏城外气绝身亡。死前成吉思汗下了“三灭绝”令,即灭绝西夏王、西夏族人和西夏文化。蒙古大军破城之日,血洗了西夏王国,从此西夏再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记载,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般,直到1972年考古有了新发现,才再次证实了西夏王国的存在。当然,是否真是成吉思汗消灭了西夏文化还要需要进一步的证实,仅凭传说是不能作为历史依据的,但蒙古大军消灭了西夏王国确是事实。好在经过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已出版了《西夏文字字典》,收集、翻译了几千个西夏文字,使西夏文化得以重见天日,我想西夏祖先的灵魂也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夕阳发出的光线更加重了贺兰山头沙尘的黄色,寒风挟持着沙粒无情地撞击着荒原中的陵台,这高原的风就像书写历史的无情巨笔,用它那特有的土黄色在天空中自由地挥洒,仿佛在向世人叙述着西夏王国的过去。
不知是何处传来几声牛儿归家的长鸣,那悠长的声音中饱含着西部特有的辛辣和酸涩的味道,这不由地令我想起了王维所写《使至塞上》的诗句: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
这塞外空中飘荡的尘土,可是当年守备边关将士的炊烟?这凄冽的风声,可是故人思乡的歌谣?耸立在贺兰山畔的西夏王陵,不正是这历史的风、时空的沙塑就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