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贺兰山
贺兰山横跨宁夏、内蒙,西北是浩瀚的沙漠,东部是广袤的平原,连绵的贺兰山脉象一座天然屏障,为宁夏挡住了来自西北的风沙,加上东部黄河的滋润,使得宁夏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文化,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壮丽篇章。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每一次读岳飞的《满江红》,都能感受到七尺男儿献身疆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以及金戈铁马、餐风宿露的沙场艰辛,诵读之余不禁产生了对贺兰山的向往。许多年来,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想象,非但没有淡化贺兰山情节,反而愈发激起我强烈的愿望,历经多年不曾改变。
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终于走近了贺兰山。
沙湖
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因湖泊处于漫漫沙丘中而得名。
想象中,茫茫沙丘中应是人迹罕至、草木难生。然而自然界竟有这样的奇迹——在沙湖,沙丘与湖水相伴,荒凉与葱笼共存,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沙湖湖面浩淼,据说是杭州西湖的三倍。清澈的湖水中生长着许多芦苇,湖面上飞翔着一群群的沙鸥,若不是周围起伏的沙丘,无异于江南水乡。


听说这里的夏季最美,其实在我看来眼前的秋景同样有着迷人的魅力。宽阔的湖面上,金黄色的芦苇一簇簇、一片片直立在碧绿的湖水中。秋风乍起、湖水泛波,水中的倒影摇曳生姿,一派秋日的风光。放眼望去,眼前的沙湖轻盈飘渺,远处的贺兰山峰峦叠嶂,一动一静、一柔一刚,迥然有异却又相得宜彰。沙湖犹如一个浓缩了的景观,为宁夏的山川之美作了淋漓尽致、精彩之极的诠释,让人感叹“塞外江南”名不虚传。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当年读张贤亮的《绿化树》,主人公坎坷的命运、艰辛的生活以及所处的那片荒凉土地,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张贤亮以自己被打成右派后在镇北堡劳动改造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

镇北堡在明清时代均有部队在此戌边,至今仍有当年士兵居住的古堡遗迹。改革开放后,张贤亮以其独特的眼光和魄力在此创建影视拍摄基地。古老的边寨城堡、苍凉的地域风情引起了影视界的兴趣,一个个剧组接踵而至。《牧马人》、《红高粱》……,丛珊、朱时茂、张艺谋、姜文、巩俐……,一部部电影、一个个导演和演员从这里走向世界,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辉煌时期,西部影视城也随之名声鹊起。

如今,这里又成了著名的旅游观光地。随着导游的讲解,人们了解了一个个影视剧的拍摄故事。缜密的艺术构思、形象的布景道具、逼真的视觉效果,让大家从创作和拍摄角度感受到了影视艺术的巨大魅力并发出由衷的赞叹。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百花堂,据说这是2005年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的分会场。宽敞的大厅中央安置着一个古老的电影放映机,四周的墙上上百个荧屏同时播放着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那一个个让人眼花缭乱的镜头把人们带入了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百花堂构思奇特,场面宏大,精彩纷呈,可谓独具匠心。
镇北堡影视城是荒漠中的一株奇葩,以其亦真亦幻让人赞叹不已。

西夏王陵
有人戏称西夏王陵是“远看一堆土,近看土一堆。”,颇有不屑一顾的意思。其实在这一个个断垣残壁、近似废墟的王陵下面,掩埋着的是一个轰然倒塌的神秘王朝和悄然消失的古老民族以及和它有关的历史传说,颇具传奇色彩。
我不懂风水,但就感受而言,这里背靠贺兰山,面向黄河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确实是一个好地方。选择这里作为王室陵寝,在我看来真的是独具慧眼。


然而,好风水并不能庇佑子孙万代。
西夏是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国,连大宋王朝都拿它无可奈何,以至割据一方形成鼎立之势。至元昊称帝,自号“大白高国”,达到鼎盛。然而由于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治国无方,仅仅一百多年,便因内乱不断最终在外敌的打击下国破人亡,乃至党项民族整体从人间蒸发,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

近千年来,王陵在斗转星移中经受着风雨的侵蚀,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壮观。瑟瑟秋风中,摇曳的荒草仿佛一支支长箫,吹奏着凄凉的挽歌。那一刻我想起了余秋雨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的结束语。西夏和大清王朝虽非等量齐观,但它们的强盛和衰亡,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相比而言,西夏因国破而导致民族消亡的命运结局更为惨烈。
西夏王陵是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的是过去,昭示的是未来。

贺兰山岩画
原定的行程中并没有这个景点,但面对先人留给贺兰山、留给中国乃至世界的这份珍贵遗产,我又怎能失之交臂。一番商量后决定自费前往。
车向大山深处行驶,我的心随着车子的颠簸愈发不能平静。当车终于停在山脚下时,仿佛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我难抑内心的激动,急切地向他走去。

这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山谷,山势峻峭,风景如画,山泉四季不断,从远古流淌到今天。一条弯曲的山路通向山的深处,把人们带入了遥远的年代。路旁山体的岩石上留有许多三千到一万年前古人刻下的一幅幅画作,画面有大有小,位置有高有低,纹路有深有浅,虽经风吹雨打依然清晰可见。画的内容多为牛、羊、马、鸟等动物和日、月等自然景观,笔力古拙厚重,画面简捷流畅。每一幅或一组画都围绕一个主题,或写实或抽象,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了古人的生活情趣、美好追求和社会习俗。是后人了解和研究这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历史的珍贵的资料。


行走在寂静的山间小路上,犹如漫步于古代艺术长廊。山岩上的一幅幅画作让我跨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在这里游牧的少数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先人们用如此简单的笔触,刻画了他们丰富的世界,就象是一幅幅儿童画,虽然稚嫩却不失童真和浪漫,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探寻,也表现了人类对社会自然的早期认识,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一份何等珍贵的遗产啊。想到这些,我为来时的决定感到庆幸。
贺兰山岩画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好象返璞归真回到了信手涂鸦的孩提时代。感觉特别的亲切和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