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上缝补黄河第一漂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一年。”这是在过去经济拮据年代真实的写照,那个年代有关缝缝补补是信手拈来的活儿,简单而熟练。新三年旧三年早已是老黄历,但缝缝补补生活中还是用得着,现代社会似乎80后90后的年轻人懂得缝补的已不多。
扯回咱的游记,此行从银川开始,到中卫经景泰抵达兰州,再去甘南,然折返抵青海西宁。似乎这一路都与黄河有缘,沿黄河而上。沙坡头便是在黄河边,所谓“黄河第一漂”便是沙坡头的一大特色。但在百度或google搜索,便看到一堆各色新闻,黄河上游纷纷在建“黄河第一漂”,究竟谁是真正的“第一漂”无从考究!

报告报告:瞅准黄河,还未发现目标,黄河第一漂在哪里?

黄河边的大道,从景区大门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远远可以看到沙漠。

看,远处有游人乘坐羊皮筏子过来了。
自古,黄河上漂着两种皮筏子:一种是牛皮筏,它编圆木为排,下拴数十个牛皮囊,载重可达数十吨。牛皮筏多用于货运,从兰州直达包头,到达目的地后,“筏工”将船上的货物卖出,将架船的圆木也卖掉,然后雇骆驼队驮牛皮袋返回,以备下次再用。另一种是羊皮筏,它“体形”较小,负重亦较轻,以客运为主。
有没有人会问,怎么没有讲猪皮筏子?

每个筏子都是乘坐5个人,这是现代羊皮筏子的标准乘坐人数。
羊皮筏,是古代沿习至今的摆渡工具。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羊皮筏子对于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建设起过作用,修包兰线铁路时,有些铁轨就是羊皮筏子运过黄河的。但随着黄河上的桥梁越修越多,大小船只往来穿梭,羊皮筏子这盛极一时的交通工具,在今天已经变成胆子大的游客的游玩项目。

岸边,发现一艘船上搁置着羊皮筏。据说黄河沿岸使用羊皮筏子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4只皮胎采取前后5只中间4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风景满眼。嗨,这是走到哪里了,如此多的羊皮筏子!原来是走到羊皮筏子的出发站了,刚才拍到的那些羊皮筏子都是从这里出发。默沫来的那天,沙坡头的游人很少,还未进入最旺的日子,估计旺季时节,照片中多数羊皮筏子应该躺在黄河河水之上。

在网上看到一段有关羊皮筏子的顺口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唔掉一身毛,刷上一层油,暴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摆成一排排,可赛扬军舰,漂上几十年,逍遥似神仙。
整个制作工艺在顺口溜中便知。羊皮筏子看起来特别脏,到处是油,就是因为有这个制作过程的缘故。
哈哈,知道什么是窜死么?

居然发现羊皮筏子也有缝缝补补的地方,而且是缝补了又缝补。难道羊皮筏子也要新三年,旧三年?

看到有个师傅在认真的缝补,默沫很好奇,上前打了招呼,说想拍一拍,师傅点头同意,继续低头熟练的缝补。
和师傅聊了几句,羊皮筏子经常乘坐与暴晒,偶尔就会出现裂痕需要缝补。各位师傅都有各自负责的羊皮筏子,谁负责的谁缝补,所有每位师傅都是缝缝补补的高手呢!
这么厚的羊皮可不像缝补衣服那样简单容易,师傅中指带着顶针,仔细认真专注的缝补。我便没有再多打扰,草草拍了几张便离开了。
师傅缝补完了羊皮筏子怎么充气到筏子里呢?这个默沫不知道,但要说个有趣的事情,现代化之前的人们每次都是人用嘴吹气,使其胀满。故当地人见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的时候就会说,“请你到黄河边上去”,以此来讥讽说大话的人,意思是让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有考证,“吹牛皮”的说法就是源于此的。

其实也是时间上不允许再过多的逗留,只好匆匆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