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七):孔子故里

孔子故里

古老的城门洞悉着久远的岁月,高耸的城墙垒砌着历史的厚重。来到山东曲阜,但见城楼巍峨,琉璃飞檐。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也是举世闻名的儒学的发祥地。曲阜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著称于世,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进曲阜孔庙,仿佛走近了一个远古的思想王国。“金声玉振”门牌坊岿然挺立,坊名来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进入孔庙,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一条幽深的神道,两侧古柏丛立,老干虬枝,浓荫蔽日,营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庭院建筑雄伟威仪,黄瓦红墙、绿树青藤,让人体会到孔庙悠久的历史和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大成者,煌煌巍峨矣。大成殿为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大成殿为孔庙的正殿,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为孔庙最高层建筑,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古殿之一。

古树参天,蕙风和煦。绿荫下,圣庙宁静幽深,芳草如茵。此刻,孔庙的这一角落,竟是一片天然野趣。古银杏的叶间,泻下一缕阳光,让幽深的庭园明朗几许。红墙青瓦,掩不住这绿荫的勃勃生机。

龙游云中,鹤舞松间。大成殿前的浮雕龙柱,龙姿矫健,云影生动。龙柱精雕细刻,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堪称孔庙石雕的精品。在阳光的照耀下,只见云龙浮游而不见石柱肃立,创造了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

朱门犹在,雕栏依稀。我们似乎看见那个行游师者的身影,仿佛听到他的谆谆教诲。孔子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辛勤培育了颜回、子路、子贡等一大批栋梁之才。他提出的 “有教无类”和“立于礼,据于德,施于仁,游于艺”的教育思想,给后世今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古往今来的一代“万世师表”。杏坛,作为当年孔子讲学之处,这座几千年前的学院,成就了孔子“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教育理想,展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杏坛周围朱栏,黄瓦飞檐,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尚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

桧柏深处,碑碣林立。“御碑亭”古穆庄重,凸现历朝祭孔的威仪。碑林镌刻着历代天子、文人墨客对圣人的仰慕。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碑刻书法有真草隶篆,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之大成。碑亭周围,古柏蓊郁苍翠,仿佛在诉说尊孔之风源远流长。

松柏树上,栖息着成群的白鹭。在夏日的午后,翩翩于圣庙的天空。 苍翠的桧柏,在蓝天上仿佛抒写着几千年的历史。

廊柱巍然,诗书朗朗。昨日圣者传授诗书礼仪的草棚,今日筑成了雕梁画栋、金壁辉煌的大殿。由此可见历代封建王朝尊孔思想之一斑。

飞翘的檐角,给孔庙几许生动。秦砖汉瓦,砌成千年的肃穆。古槐的浓荫,点缀着这陈旧建筑的古色古香。

不知是哪一朝天子,写下这金字圣牌。于是,千百年来,朝圣的人络绎不绝。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嫡孙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格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建筑也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下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孔府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一贯堂”、“忠恕堂”、“安怀堂”等颂扬孔子的忠恕思想和政治理想,“东学”、“西学”,彰现了孔子创学设教的功绩,表明孔子嫡孙立志继承诗礼传家、好学重教的传统。

王宫贵族挥就的诗词,成为圣人之家的传家之宝。西方学者认为古代有四位非同寻常的思想家在塑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和耶稣。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儒学仍然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资源。

石榴树旁的府院内,那檐上雕塑的飞禽走兽,见证着孔府几千年来的兴衰。而孔府花园的姹紫嫣红,打破了深宅大院的寂静与沉闷。

庭院深深,幽暗沉寂。夏日的阳光为灰色的古墙抹上一片亮色。爬满瓦松的檐上,尘埃落定。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恩沾周雨露,仪识汉衣冠。驻跸亭犹峙,巢枝鸟未安。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孔林古木参天,青翠蓊郁,幽深的神道上,排列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文豹、角端、翁仲。孔林神道两侧桧柏夹侍,显得庄严肃穆。

走过洙水桥,便走进了孔子家族的陵园——孔林。过洙水桥,登墓门,穿甬道,入墓园,孔林内墓冢累累,碑碣如林,有孔子以来历代子孙墓葬十余万座。孔林内,柏桧枫楷等古树遮天蔽日,林木森森。

松柏掩映下,绿草凄凄,一代圣人长眠在抔土之中。孔子死后,弟子们守墓三年,相继离去,弟子子贡又守了三年。其间,子贡将南方稀有珍木楷树,移植孔子墓旁,寄托对老师的一腔真情。楷树木质坚而韧,树干挺而直,顶天立地,象征着弟子们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天下楷模。

几千年前,孔子周游列国的马车想必是没有这么堂皇气派,我们只能从史书中读出他游说列国、风尘仆仆的艰辛与执着。纵观孔子一生,“一生坎坷,百世标榜”。他终生热衷于政治,有着一腔报国济世之热血与一套匡扶社稷的政治见解,然而,当时的鲁国之君却始终对他采取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失望之余便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十四年中,带领弟子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东奔西走,得到的却是颠沛流离,倍受冷遇。孔子身后的百世流芳并非他自己的奢望,却是封建帝王利用了孔子“事君以忠”的忠君思想,大肆宣扬了孔子倡导的儒家经典这个维护封建统治、“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回望古道,风烟滚滚,马车辘辘。孔子——一个行游四方的思想者、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仿佛穿越历史的尘烟,向我们走来。而后,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