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月走走走之五皇史宬及普度寺
皇史宬在北京故宫东面的南池子大街南头,地理位置极佳,自然也就非常好找。最早看到这个地方,是在2004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我非常好奇,回家翻阅了资料才知道,这里原来是皇家收藏重要史册、典籍、档案和资料的地方。

那时正在为尚未诞生的孩子想名字,我的想法是让孩子熟悉中国历史,多些文化,于是这个宬字也就列入了备选字之一。孩子出世后,我思索很长时间,最终还是选了这个字作为他的名字。

喜欢了建筑,自然也知道了些皇史宬的故事,自然更是知道了这片宏伟建筑的主殿,是中国最大的无梁殿。种种原因导致先前一直无法入内观赏。这次再次来到皇史宬,侧门虚掩着,我使劲推开。里面一个年老的师傅制止了我,原来皇史宬又不开放了。老师傅见我是真正喜欢,也就和我摆开了阵势聊起了这座皇家的档案馆。

从明代嘉靖御赐“史”(以前不是这样写的,好像是上木下史)、“宬”两字,直到清朝民国的演变;从当年的皇家禁地,逐渐沦为前后被民房占用,连整体格局都无法全窥;说起了修缮后新琉璃瓦的不断碎裂,也说起了新油漆的不断脱落……他说了很多很多。同样说起了北京年年喊妥善维修,岁岁说动迁复原,却遭遇雷大雨小的尴尬。这样挂着全国之最的重点文物,放在其他省市,不说是一个大力推动的景点,那至少都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所在。

看得出,这里虽然是受到重视的,也是一直被逐步的修缮着。但是,紧闭的大门、冷清空旷的庭院,显出的却是一些无奈的荒凉的感觉。

是的,如今的皇史宬的周边以及维护急需整改。虽然主殿外丛生的杂草可以不费力的清除,但是其正门及部分附属建筑被大量的民居建筑遮挡的严严实实。我依着红墙走到原先的侧门,如今俨然是居民大院的出入口,一座豪华的琉璃顶的出入通道。大门上贴着“谢绝参观拍摄”的字样。也许是这里的居民厌烦了来往不绝的爱好者的打扰,亦或许是居民恼怒志愿者们曝光的对皇史宬正门的破坏吧。

我被允许站在大殿前照了相,但是老师傅说什么都不肯打开大殿,因此无法亲眼看到古代帝王“石室金匮”的档案收藏手段。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仍将开放,毕竟这是故宫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普度寺
老师傅告诉我,南池子大街中部东侧,还有一处地方值得一去。那里就是明代的东苑,后被多尔衮作为府邸,再后又改建成寺院的普度寺。

普度寺还是相当好找,巷口有明显的指示牌。沿着胡同向内,到处是修缮一新的宅院,看来在南池子这个范围之内,极有可能将会变成皇城根旅游片区,毕竟这一带包括皇城根遗址公园,包括菖蒲河公园等地当年可是大名鼎鼎的三内之地。今天的故宫是大内,故宫西的三个海子是被叫做西内的皇家西苑,东部这一片就是昔日被称为东苑。普度寺这片区域在明代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里是宣德皇帝的龙兴之地,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政变“夺门之变”。

多尔衮入京后,看中了这块地方,改造后变成了自己的王府。可是这王府原先可是皇帝的龙兴地,而且这位王爷在改造修建府邸时,超越了作为臣子应当遵循的规制。从目前留存的主殿来看,其规模真是一般王府无法比拟的。

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沿革,这片建筑数番浮沉,总算主体建筑在大规模整修前没被全部毁掉。使我们如今尚能站在这里访古探幽。

这里正因为不属于热点,所以游客稀少。如今,作为中国税务博物馆,此处是不收门票的。高高在上的歇山顶山门,是普度寺历史陈列。其中不仅有详实的史料,也有不少发掘出的昔日的遗存。

大殿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其主体建筑物的脚线由琉璃覆面。七开间面阔三间进深,并且带有一个三间面阔的卷碰歇山的抱厦,则体现了其的宏大的规模。仔细观看,还能发现其抱厦柱头等处多处饰有龙首。抱厦使用黄色琉璃瓦卷边,殿内使用金砖,天花采用平旗但饰有龙纹,此殿还饰有和玺彩绘,这可都是最高等级的皇家建筑才能用的。

如今殿内已经被分割,作为中国税务历史的陈列。个人看来,一座濒危的古建筑,能有如今这样的结局,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这也是国内众多散落的优秀古代建筑合理利用的一个思路!

我走出昏暗的大殿,殿外两侧是漂亮的花坛和浓密的绿化。胡同里一声车铃传来,看到的是外国游客充满欣赏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