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深圳(二)

▲艺术部落内的小巷。

▲ 艺术部落的休闲区。

▲艺术部落一角。

▲出艺术部落,经过一片开阔地,看到了在农田里不知播撒着什么的农民,看到了远处的国际艺术家村。那是艺术家门的休息生活区。

▲国际艺术家村村头的小小湖面。

▲国际艺术家村里也有两个碉楼,这是其中之一。

▲这是其中之二,这个碉楼有介绍,叫做《凌氏调楼》,由从这里出去的凌氏华侨捐资,于民国年间建造,墙体由三合土夯筑,楼板、楼梯和楼梯扶手均为木制,楼高五层。

▲凌氏碉楼近景。

▲国际艺术家村一角。

▲村内禁止游人进去,以免打扰艺术家们的宁静生活,保证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创作。

▲村头大树下坐着我们那伙一起出来的同事,看样子想吃饭了。

▲出村的路上,依依不舍路边这美丽的景色,又拍了一张。

▲从国际艺术家村这个方向向南面看,是我们已经逛过的艺术部落。

▲路边看到的,这个叶片上的绿色昆虫叫啥?哈,深圳冬季的昆虫!这家伙知道一年四季这个概念吗?

▲吃饭的地方是观澜的山水田园。这个画面是坐在我等着吃饭的座位上向身后的湖面拍摄的。根据这个照片,搞个版画应该还可以吧?可惜我不会。

▲山水田园很大,这个角落是在是展示农耕文化吗?

▲哇,山水田园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把丽江古城边上那个广场的名字给它安上正合适:红太阳广场。

▲出了山水田园,到观澜镇找到了这个著名的“红楼”。它是今年7月份用了6天的时间从距现在这个位置43米开外的位置缓慢平移过来的。既保证了新项目的施工,又保护了古建筑。此楼20多米高、240吨重,建成于1923年,是深圳“四大名墟”之一,建筑面积为225平方米,造价为两万两白银,因其外观为红色,被当地人称为“红楼”。

▲红楼顶部写着“岁次戊寅年建造”。
下午三点多后到家里。我看看桌上的温度计,是25摄氏度。天气预报说,今天室外的最高气温是24度——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