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珠海游记

珠海游记

基围的前世今生

相信很多人还不知道基围。通过基围,可以认识了广东人文地理中很多难以理解的东西。

【究竟什么是基围】

两年之前,基围是啥?我也没有任何概念,认识基围完全是因为买了部脚踏车,有了脚踏车必须寻找既能舒服骑行又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于是发现了珠江边的防洪堤,珠江的防洪堤修得非常扎实精美,上面还可以通行汽车,广东人将这些防洪堤叫基围。

因为有了基围,叶落也难归根,基围上鲜有树,有树的地方一般都为基围在城市边沿一带。据说过去基围上榕树比较多,后来因为榕树根系过于发达,容易破坏基围,而且榕树烂根时也容易造成基围小溃成大患。

天冷的时候,发现西江原来也可以那么清澈。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广东地区的围(wei)、江淮地区的圩(wei)、两湖地区的垸(yuan)、北方方言的堤(di),西南方言的堰(yan)指的都是保护城郭或者农田的堤围。各地的叫法不一,可能与方言的差异相关。好在我们有老祖先留下来的伟大汉字,可以将各种不同读音的方言,毫不费力地表达出来。

基围边是疍家人生活的地方,疍家人的特征就是没有固定的场所安居,一生都在船上漂泊,解放后他们逐渐在基围边定居下来。而现在生活所逼,更多的外乡人来到广东,都沦为新的疍家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居所,在工厂里做事,租当地人的房屋生活,每年都如候鸟一般飞往北方过年,开春又南下打工。

像这样的水闸在基围边上很多,只要有村庄的地方都有河涌汇入江海总会有精美的水闸在分担着基围内流与外流的交汇。

总是来说,基围就是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韩江三角洲的一种周回闭合的堤及堤内耕作区的总称,基围内有排灌渠闸,并实行多种经营。珠三角地区基围很多,几乎珠江沿岸必定有基围。像我所在的顺德,基围相当于城市城墙,无时不刻地保护着这个仅仅高于海平面几米的地区,使其免受海水倒灌和珠江洪水的危害。

基围内有宁静的河涌和美丽的村庄。

【让人迷惑的“海”】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用广东人的眼光来看,基围就是海堤,因为这一带人将珠三角入海处的梳状支流全部归结为海的一部分。很古之前,这片珠江冲积地就与海密不可分,时而海水侵蚀洪水来击而成为沧海,时而洪潮退尽又陆地毕现成为桑田。

古老的水埠

据载,唐朝时珠江三角洲的冲积成沙范围已到南海,当时人少地多。兴建的堤围规模不大,数量亦不多,不少地区还是以潮田方式进行生产,尤其以靠近丘陵边缘和三角洲顶部。成沙时间早,坦地高程,一般在潮峰(涨潮)、潮谷(落潮)水位之间,有些到达这个水位之上,故不筑堤也可以利用。可见这个被人们叫作海的地区过去的确是以海的形式而存在。

内闸相对外闸会小一些。

至今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居民仍然称珠江为海,如称江边为“海皮”, 称渡江为“过海”。他们认为所谓珠江支流者,“类皆辽阔,帆墙冲波而过”,自古就谓之为“海”。这儿就是通往海的水道,可能是“江”字在粤语里念出来比较别扭,所以念白中似有柔情万种的“海”就通行一时。可与藏区人称山间湖泊为海有一比。

江面上有小船的身影

这种情况在珠三角比比皆是。中山小榄,人们将镇东边的江叫沙口海,西边的江叫横琴海,明嘉靖《香山县志》卷一载:“县城东南山陵,西北水泽,设治于屿北,而四围皆海”。“七十里海中村二,曰大榄小榄”。这些所谓的海,其实都是珠江的支流,现在被“科学”地命名为某某水道。

基围内鱼塘是当地主要的农作方式,过去鱼塘边还有很多桑田,至从工业化革命后,丝织业使用化工原料,传统的桑麻种植在珠三角逐渐消失不见,只午剩下鱼塘仍然一方方如明镜般映照着历史。

【洪水泛滥基围生】

这个“海”在珠三角地带荡漾了几千年。一千七百多年前,东晋学者葛洪在珠三角炼丹,耳闻目睹此地时而变海时而又成陆地的变幻莫测,才有了沧海桑田一说,并引用于他的名著《神仙传》中。而当地人并不以此景象为乐,为了生计,他们一直都试图终结沧海桑田,将桑田留住,将江水拒在围外,于是便有了基围。

基围的修筑各有不同,有土石夯的,也有水泥彻的,现代的基围都非常牢固。

当然,基围边还是有一些景物能让人陶醉的,比如说芦苇飞花。

早在唐朝时,当地人为了防御一般的潮、洪、成灾害,在靠近丘陵的边缘,居民聚集点附近,兴建一些短小的、零星分散的、用泥筑的拦水小基,即如今所说的“秋栏基”,用以捍护田地,从事农业生产。这些私基“秋栏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合围公基的态势,“私基以起,逐后村族日众,联全组织,扩大圈筑,遂成公基,进而联防合作之统筹”。从而联筑成大围。据史料记载,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珠江三角洲的堤围开始建筑的,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转动这个装置可以拉拢水闸厚厚的拦水门,不过这样的装置是不是太古老了,我不敢相信一个人能关得了水闸的门。

当年葛洪所在的南海,修筑了著名的基围——桑园围,是当年珠三角桑基鱼塘产业的见证。清朝有反对戊戌变法的儒生黄小配著《大马扁》讥讽康有为,此书第八回写道:“ 康有为原籍西樵地方,有一条基围,唤作桑园。那基围包围许多田亩相连,十三乡倒靠那桑园围防御水患。”这条基围算得上是广东基围的鼻祖,都快千岁了。

【基围也是传说】

从桑园围上看珠江的主要支流西江,江流淼淼浩浩气势磅礴,远山如黛似静卧的处子。对岸八秀围的坡山村,传说当年苏东坡被贬海南,曾经舟过此处,因洪水系舟江岸,登高望远,叹江海无奈,人生变幻莫测,便留下“留连不能去”的字句。如今这也被人们津津乐道,认为苏东坡对珠三角的“海景”是十分赞赏的。据说后来苏东坡沿江游历了新会,与古时百越奇女刘三姐(两广地区的歌仙)对歌数日,传为佳话。

洪水的标尺

这基围的故事当然是很多的,到苏东坡当年登岸的坡山村上看看,就可以体会为什么广东人将江边说成到海边了,在此看西江,宽大的江面上巨大的船驳穿梭来往,天水一色,江面蓝蓝的,波光鳞鳞,美不胜收。

河涌哗啦啦地通过水闸

但是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洪水来袭,如果没有基围,这儿必首当其冲,变身为泽国。因为有了基围,远离水患的人们得以在基围内休养生息,过上了神仙日子。基围内水网纵横,河涌交错,过去不仅仅养鱼种稻,而且还遍种桑麻,还引种甘蔗香蕉,堪称鱼米之乡。而此处的农业、丝织业、陶瓷业也异常发达,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都市广州,也成就了纺织陶瓷武功名镇佛山。

河涌通过外闸就归依珠江流入大海。

【与基围相关的】

其实基围内仍然主要的还是水,岭南水乡主要是河涌和鱼塘的密布,让人留连不已。基围内的水道为涌,多条水道交汇的地方为滘。非常奇怪广东人的执着,他们一直都把珠江的水道称为海、涌、滘、溪,就是不称江、河,江河是后来现代学者们用北方的叫法命名的。

基围像一座城墙一般保护着围内的城市、村庄。

基围发展到现在,“涌”汇入“海”的地方一般都有两座水闸,开内闸让船进两闸间,然后再开外闸,船就顺势力流出外闸,这样小小的水利设施十分有趣。水闸有新有旧,新的就先进无比,看得让人眼花缭乱。而古老的水闸多为麻石建造,大铁拉门拦水。

没有基围,广东的工厂也很难找到安全的发展环境。

由于现代基围的改建,基围已经成为可以通车的大型堤围,基围上汽车极少,更因面临江边,远离空气污染,基围上负离子也相对多一些,是骑行爱好者们蹓车的绝佳场地。

【背景资料】

桑园围:

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大型堤围,位于广东省南海和顺德境内珠江干流之一西江的下游,是西、北江干流主要堤围,分东、西围,抵御西、北江洪水。据《南海县志》记载:桑园围在宋代徽宗年间(1101—公元1125年)始筑东、西堤,4年后再筑吉赞横基,分别分为沙头中塘围、龙江河澎围、桑园围、甘竹鸡分围。至明、清年间陆续筑保安围等14条小围。顺德县龙江段至民国初期才加高并联成围,1924年增建歌、龙江、狮颔口三座水闸后,成为一条较完整的难能可贵园围。桑园围是珠三角著名大型堤围,一直发挥极为重要的水利作用,清代更被称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现桑园围全长68.85公里,围内面积133.75平方公里,捍卫良田2000顷。顺德境内桑园围长24.7公里,面积1048515平方米。

八秀围:

位于鹤山市古劳镇,依西江而筑,与南海市九江、隔江相望,原名大水围。道光《鹤山县志》载:大水围即古劳大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古劳上昇人冯八秀赴工部呈筑而建,故又称八秀围。因以放老糠的流势作堤又称老糠围。1950年与明洪武二十九年兴建的灌田七顷的坡山铁围联成一围,仍称古劳围。全长23,850米。干堤(俗称大海边)北起茶山山脉东端的石岩头,沿江而下,南至今天的沙坪河水闸(即沙坪河口,此处旧属坡山铁围,支堤俗称小海边)。从沙坪水闸起,沿沙坪河右岸上溯至茶山山脉的白水坑,长约15125米,传说八秀已怀孕之妾罗氏为此堤的合龙作为生桩献出了生命。后人为了纪念八秀夫妇的功绩,在围上建有两座报德祠(俗称八秀祠),一在红岗,一在古帽窦侧,刻碑并供奉八秀夫妇像。今已记废。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