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韶关游记
南华禅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以东6公里曹溪河畔。据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率徒来中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路过曹溪口时,掬水饮之,觉此水甘美异常,于是朔源至曹溪。见此地“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也”。于是谓徒曰: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后170年,将有无上法宝于此弘化。后韶州牧侯敬中将此事奏于朝廷,上可其请,并敕额“宝林寺”。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5年),宝林寺建成。 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来宝林寺说法37载,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故南华寺素有南禅祖庭之称,与嵩山少林寺并称为禅宗祖庭。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赐慧能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又赐宝钵、磨衲袈裟等物,并将寺名赐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再改“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太祖赐额改称“南华禅寺”,沿称至今。 今南华寺所见格局,重修于民国23年(1934年),由时任广东西北区绥靖公署主任李汉魂资助,虚云和尚主持,历时十年。现全寺主体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为阶梯式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寺向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曹溪门(头山门)、放生池(上筑五香亭)、宝林门(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祖殿、方丈室。自天王殿两侧,东侧依次为钟楼、客堂、伽蓝殿、斋堂等;西侧依次为鼓楼、祖师殿、功德堂(亦称西归堂)、禅堂、僧伽培训班等。主体建筑院落外,北侧有卓锡泉(俗名九龙泉)、伏虎亭、飞锡桥;西侧有无尽庵、海会塔、虚云和尚舍利塔;东侧有中山亭。 山门和天王殿 寺有两道山门,第一道山门为曹溪门(又称头山门),叶选平题曹溪,主持佛源敬题南华禅寺,第二道山门是宝林门,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门联是林得众书“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横批是民国林森题“宝林道场”。钟、鼓二楼相对,元大德五年(1301)建。明清两代及1933年均曾重修。楼分三层,歇山顶,檐角挑起,格子门窗,钟楼顶层悬有宋代铸造万斤铜钟。 天王殿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清代重建,原为罗汉楼,后改为天王殿,殿正中央供奉弥勒佛像,后面塑韦驮像,两边塑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清时及1934年重修。殿前有月台,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飞檐饰坐狮,顶用双鱼吻,门窗为格子式。殿内正面塑三大佛像,每尊佛像高8.31米,形貌庄严。左右两壁及后壁是泥塑彩绘五百罗汉像,神形怪异。殿后有千人锅,元代铸造,高1.6米,口径2.08米。 (季羡林认证过的贝叶经) 藏经阁 清康熙六年(1667)和1933年重修,两层,四周辟廊,单檐歇山顶。题有“曹溪法乳泽洽新容毕竟佛能超万劫,梵殿潮音声宏尘世慰教人得拜双林” 灵照塔 为楼阁式八角五层涩檐出平座砖塔。塔高29.6米,底径11米。初建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为木塔。宋朝时改为砖塔。明清及1933年多次重修。今仍保持明代原貌,为南华寺最古、最高的建筑。塔内辟有螺旋形阶梯直到塔顶,每层每面均有卷门和小窗,八柱攒尖顶,上置大型铜铸净瓶及铁铸覆盆。寺后有卓锡泉,俗称九龙泉,传为六祖浣洗袈裟之处,泉水甘洌,经年不竭。 六祖殿(祖殿) 有南华寺镇山之宝六祖真身像,并有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和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则为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 六祖真身坐像通高80厘米,六祖结跏趺坐,腿足盘结在袈裟内,双手叠置腹前作入定状。头部端正,面向前方,双目闭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颧骨较高。据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这座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慧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苎法塑造的。其法是:慧能圆寂前,身披袈裟,双腿盘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体内营养和水分逐渐耗尽,最终坐化圆寂。然后将遗体放在两个盖密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经过相当时间后,内脏和遗体上的有机物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断产生热气,水分被吸干,变成坐式肉身干体。然后进行塑造。先上香泥,其次加布,再以铁叶、漆布固颈。由于方辨是慧能弟子,不止一次为慧能塑过像,对他的音容相貌、气质神态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这尊塑像很成功的反映出慧能超脱的气质和高僧的形象,成为流传万古的真身像。 唐代宗时(762—779)下诏赐六祖真身像为“国宝”,令寺僧严格守护。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又诏谥“大鉴禅师”,安置六祖真身像的塔为“灵照之塔”。北宋初年,塔毁于战火,而六祖真身像为守塔僧保护,毫发未损。宋太宗建“太平兴国之塔”,安供六祖真身像。元朝政府两次下圣旨,在南华寺内,“使臣不下榻,不得索取铺马,不得征收地税,商税,不得抢夺寺院所属土地、河流、人畜、园林、碾磨、店舍”。明成化十三年(1477),改木塔为砖塔,并造六祖殿,安置六祖真身像。因塔内和六祖殿供奉真身像之处地势较高,比较干燥,加上历代王朝特殊的礼遇和僧人精心的保护,使这尊塑像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沧桑而保存下来。而六祖慧能在此传授佛法37年,法眼宗远传世界各地,因而南华寺有“祖庭”之称。 殿前有吴川李汉魂敬书“衣钵真传明心见性,菩提无树落叶归根。” 憨山大师(1545-1623),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安徽全椒人。9岁时能诵佛经,19岁到栖霞山从法会受禅法,从明信受具足戒,听《华严玄谈》,又从法会受净土念佛法门。后云游各地名山大刹,参拜高僧。万历元年(1573年)游五台山,因喜爱憨山的奇秀风光,遂以“憨山”为号。万历十一年(1583年)住东海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万历十四年神宗敕将《大藏经》15部颁赠天下名山,太后送牢山一部,并建海印寺,请憨山住持。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憨山“以私创寺院”罪,被遣戍雷州。翌年三月十日抵达,寓居雷州第一古刹天宁寺。憨山抵雷州后,四月一日即手注《楞伽经》,并常在天宁寺身着囚衣弘法,吸引了众多官府要员,令天宁寺声望陡增,当地许多寺庵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亦仿天宁寺进行。同年八月往广州,后至曹溪宝林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曾在光孝寺说法。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正月再往雷州,翌年四月往广州,七月往曹溪。憨山在曹溪重立丛林制度,恢复寺院产业,查处盗卖之田产,修缮祖庭殿堂,整理《六祖坛经》,撰刻《曹溪通志》。他宣扬禅宗,主张禅、华严二宗融合。憨山重兴宝林寺,被誉为“曹溪中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获赦。天启三年(1623年)圆寂于宝林寺,大师真身至今仍在南华寺供奉。 憨山大师著述有《法华经直解》、《圆觉经直解》、《大乘起信论直解》、《观楞伽经记》、《金刚决疑》、《肇论略注》、《八十八祖真影传赞》以及《中庸直指》、《老子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等,其弟子汇编的有《憨山梦游集》55卷、《憨山语录》20卷等。 (虚云大师纪念堂) 南华寺历史文物 和许多寺庙一样,南华寺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除六祖真身像外,还有千佛袈裟、元代圣旨和宋代木雕五百罗汉像等等。寺内木雕五百罗汉造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明朝曾经重新饰金,清光绪年间,曾补雕过133尊被火烧毁的罗汉。1936年,虚云法师主持修庙时,将大部分木雕罗汉藏在大雄宝殿里三尊高达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发现。现存360尊,其中有133尊为清代补刻。有154尊罗汉像上刻有铭文。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五百罗汉像雕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至八年(1043—1048),由“会首弟子”杨仁禧组织募化和雕造这批罗汉像,捐造者有商人、手工业者、僧人和平民等,匠师有张续、蔡文贽、廖永昌、王保、郝璋等。每尊造像都用整块木坯雕成,通高49.5至58厘米,直径23.5至28厘米,木料主要是柏木,少量为楠木、樟木或檀香木。每尊像由底座和坐像两部分组成。这些罗汉造像形态自然,变化多样,生动传神,雕工洗练,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南华寺还有北齐昭帝皇建元年(560)的铜佛造像、唐代花缎袜、六祖坠腰石、唐代铁质观音殿、天人像、释迦牟尼像、明代四大天王木雕、清代五百罗汉瓷瓶、明代金书《华严经》残卷等文物,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古往今来,南华寺因慧能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着众多香客。贯休题曹溪祖师堂,“皎洁曹溪月,嵯峨七宝林。空传智药记,岂见祖禅心。信衣非苎麻,白云无知音。大哉双峰溪,万古青沈沈。” 苏轼寄苏伯固,“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游震泽,雪浪横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盖实梦也。昨日又梦伯固手执乳香婴儿示余,觉而思之,盖南华赐物也。岂复与伯固相见於此耶,今得来书知伯固已在南华相待数日矣,感叹不已,故先寄此诗。 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 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 文天祥望南华“北行近千里,迷复忘西东。行行至南华,匆匆如梦中。佛化知几尘,患乃与我同。有形终归灭,不灭惟真空。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