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进烟桥采撷古意

烟桥很小,但烟桥很古老。
从九江到高明的公路右侧的一个叫烟南地方,沿着桑园围的路再往前走,突然视野就开阔起来。一条小桥,一丛古榕,一座祠堂,一片晒场,两池荷塘,几个闲人,烟桥就突然展现在眼前,像一幅画轴静静地拉开,没有喧闹,没有浮躁。时间似乎一下就在这儿停止了,空间也变得堕入云深般开始梦幻起来。

(过了烟南,突然视野开阔,烟桥就到眼前)
据说很早很早之前烟桥叫燕桥,得名于村庄整个布局形状犹如一只飞燕,村前的小木桥就是燕子的嘴。这个小村庄过去曾经是南方药材生产商们聚集的地方,村里十户有八户生产加工药材,捣药熬药弄得终日烟雾缭绕,烟集聚于村庄唯一的一座木桥下,三丈长的的河面只有二尺宽的桥,人走在烟雾缭绕的桥上,犹如成仙,久而久之,步上小桥亦有晃荡之感,“烟”在粤语的发音里就是荡漾的意思,小桥就改名为烟桥,村名也改为烟桥。这样的故事虽说有点牵强,却也让人听得神奇。但如今烟桥已经变成了丈二宽水泥桥,再也没法体验当年晃荡的感觉了。

(燕桥下的小船儿)
这是一个何姓为主的自然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从南到北只有百米之遥,建于明代正统十四年(1450年),在清代全盛时期也只有男丁600多人。据传何氏祖公经广东南雄珠矶巷迁入岭南,之前一直在东莞石龙居住,第六世祖以捕鱼为生,寻到此地,感觉山川流翠,一水环抱,景色宜人,便在河边附近定居,何氏一脉在此已传26代。短短几百年间,村中人才辈出,有族谱为证:“距樵麓十里以南,有乡贤、有画师,胜地英豪齐鹊起。计男丁六百余口,若举人、若进士,秀才文武更蝉联。” 其中清嘉庆年间任兵部主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参谋长)的何文绮,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丹山,更是令烟桥村人感到自豪的历史名人。

(何文绮的书法)
有了何文绮,烟桥的一切似乎都与这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有关。在他主事时期,因修缮南海顺德有名的水利工程桑园围出力有功,加员外郎衔。也由于他,使得烟桥成为当年皇权眷顾的地方。如今何六世祖宗祠旁的“郡邑乡贤”石刻,便是由当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皇帝呈奏,为纪念何文绮“入祀乡贤”而镌刻的。何文绮告假返乡后,曾执教广州,因其学问甚高,各地官员争相把子女送入门下,其学生多有成才。何与林则徐交情甚深,三元里起义失败后,何文绮愤而作诗18首,名噪一时。之后何返回烟桥,主持族务,重修六世宗祠,申建节孝牌坊,敦教乡人,振兴烟桥何氏,此后烟桥何氏更加兴盛。何文绮书画也很有名,现南海博物馆藏何《行书陆游诗四屏》墨迹,行书苍劲有力,为清代岭南书法大家风范。

(“郡邑乡贤”石刻)
清代著名画家何丹山也生于烟桥,而且他的故居如今保存得相对完好。村民对画家的自豪感非常浓烈,当走何丹山故居前拍照时,村民会非常热情地给你介绍这间屋主的主人。不愧是画家的故居,屋檐下还有着非常精美的雕饰,高大的镬耳墙上也嵌有精美的灰雕,门框两边也留有华丽的木雕,这与烟桥其他相对朴素的青砖民居有着天壤之别。可能是画家不需要与其他村民一样生产药材,所以其居住的房屋更为华丽,装饰性大于功能性。

(何丹山故居大门左右都有一个木雕饰,好像是麒麟)
何丹山号西樵老人,又号七十二峰山人。幼年家贫,性聪慧,自学绘画技法。取法新罗山人,尤擅翎毛,工于竹树鹩哥。晚年所画桃花柳燕小幅,只以赭色点桃,画极淡雅。尝论画不难于描绘,而难于命意,结构布局次之,点缀又次之。其作画重视观察自然,取材现实。晚年隐居于西樵,在山中设“碧云画楼”,摹景写生,开岭南画人点染南国风光之先。

(何丹山的画)
想不到小小的烟桥村居然有如此多名人聚集。但如今能人们都跳出烟桥,寻找更广阔的发展之处了。烟桥因药材生产出名,也造就了一大批药材富商,有钱后的烟桥村民移居国外的很多,现在基本上烟桥村村民都有华侨在外,成为四乡出名的华侨村。

(年轻人热衷出国,可老人们却非常眷恋这块土地)
富庶使乡村悄悄改变着容颜,目前烟桥村也如其他岭南古村一样,有着大量华美的新民居。加上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文化浩劫的洗礼,烟桥村也不避免有些改变。但烟桥村却仍然完整地保存着村中轴线那条原始古老的主街:“烟桥正道”。而且还有散落的一条条古朴的石巷,漫步街巷,很容易让人感受到这石板之间沉淀的历史陈迹。小巷的两边,保存较好的老房屋清一色是古朴典雅的锅耳顶建筑,房基由整齐的方石筑起,约有一米高。许多小巷的入口处都有一个青砖筑起的小门楼,门梁上面刻有小巷的名字,比如“元巷”、“亨巷”、“利巷”、“贞巷”、“兰桂坊”“复来里”等等。巷名十分耐人寻味,这元亨利贞让人联想起易经八卦等古老的中国风水学问。

(烟桥正道,是烟桥的中轴线,也是村里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街巷,没有新建筑打扰清梦。)

(元巷、亨巷、利巷、贞巷等巷名字非常有意思)

(兰桂坊,佛山人最喜欢这个巷名,因为它与香港著名的酒吧街相同)
小巷里的石板很多还刻有字,但大多模糊不清了,据说这都是过去的祠堂折除后留下来的石碑和旗杆夹石。与其他南海顺德的村庄一样,烟桥村过去也是祠堂众多的村庄,据传曾有七座精美的祠堂。但现在保存下来只有最古老的一座祠堂,何氏六世祖祠堂。

(埠头级上可以看到一些过去的夹杆石现在已经成了路石。)
这个纪念烟桥开村鼻祖的祠堂,经过何文绮精心修葺,更显得端庄典雅。祠堂位于烟桥正道尾一侧,正对烟桥,始建年代不详,大门梁柱上石雕、木雕、灰雕和砖雕搭配,样式乃清代岭南典型精致的风格,宗祠建造得十分坚固,据称瓦顶亦有五层,子弹亦无法穿透。

(何氏六祖公祠外景,一只黄狗飞快地跑过去)
白麻石门题额“何氏六世祖祠”几个遒劲的大字,为清同治六年(1867)顺天举人顺德梁骝藻所书。屋顶挂“播聚堂”的牌匾,乃于光绪十八年,由大名鼎鼎的翰林院学士探花郎李文田亲手所书。两侧一副对联:云初仪水部,旌表重烟桥。宗祠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为二进三间的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一个小村庄的祠堂能如此堂皇,诸多名人提匾,十分令人惊讶。

(精美的砖雕)

(祠堂前留下的前些日子佛山美术作品展的作品)

(祠堂前悠闲的人们)
祠堂前有一棵百年老树,村里人叫这棵榕树为“树祖公”。能赋予祖公尊称,可见此树乃是一棵充满灵性的老树。因为树旁边有座小庙,老榕树便充当神树的角色。村民们在树上挂满了红布条,每一条都代表着村民的美好祈愿。榕树亭亭如盖,盘结的根从旁边只剩下残墙窗框和门洞上,垂下如门帘一样的气根,苔类与蕨类植物贴着墙面蔓延,墙内墙外爬满藤蔓。

(古榕树上挂满了红布条,是村民的祈愿神树)
这棵老树不经意看还以为是七八棵树合拢而成,其实是榕树特有的现象:一木成林。“树祖公”目前引种了七根气根,每一根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945年日本军投降,平民老百姓得以重新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为纪念这个转折性时刻,村民再从榕树上引种一气根。新中国成立时又引一枝。1982年为改革开放的形势所鼓舞,再引种一枝。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5月村子遇上大水灾,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都引种了一枝,加上原来榕树抱着村里的焚纸塔生成的一根,共有七根。这便是迄今老榕树所有枝干的来源,村民用类似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通过引种老榕树气根,把每一个历史性时刻记录下来,非常有趣。

(一木成林,不断引种气根才能使榕树保持年轻的状态。)
榕树下长长的石凳,是村中老少休息聊天的场所。坐在树底下休息,感觉到榕树不仅仅提供了荫凉,还隐隐有记忆在树底下流动,在此解读历史,感慨生命,令人沉醉不已。村的两边各有一个荷塘,冬天了,荷塘里尽是残叶枯枝,将烟桥的古老更递进了一屋。这时夕阳隐没在西边的云层,只剩半盏金黄,夜幕降临了,而人,却开始迷茫起来。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夜幕降临)
这时从榕树下的石敢当碑旁进去,你就进入了烟桥的时光隧道。前面是明是清,已经朦胧不清了。只见左右都是青砖彻的老屋,墙头上还有野草伸出灿烂的笑容,沿着那条发光的麻石板路,走下去,就到了诗人所描述的意境:一把花纸伞,遮住了雨的思念和泪的孤单,挡住了眼的期盼和云的留恋,只有那一抹笑,让人一千年都无法忘记……

观光路线:从佛山禅城出发,走325国道后转龙高公路往九江方向,约4公里处可见烟南村牌,转右沿着桑园围公路直走,不远即可见烟南村村委会大楼,沿小路直走,过一小桥即是烟桥村。南海九江有215路公共汽车前往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