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状元祠堂的午后

白驹过隙。转眼又过了一年。像我们这种人,不是在回忆的梦境中寻找青春,就是在历史的迷恋中徜徉人生,总而言之就是要超越现实,回避年轮的圈定。

(老树下的金玉状元祠)
太过于惊讶现在的所谓某某零后们,他们大睁着眼睛告诉你,现在不适合文章,他们只会蜻蜓点水或者惊鸿一瞥。也许我太固步自封,仍然码些不合时宜的文字。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走在这个近似迷乱的世界,试图拨开层层迷雾,试图触摸历史的须角,去感受一些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能让心灵震动的东西。抛开爵士乐、摇滚、还有费耳朵的念唱,让多雷米花嗦拉西见鬼吧,我只要宫商角徵羽,回归我们的传统吧。不过,这个声音仍然湮没在巨大的声涛之中。

(其实状元金榜题名前家贫如洗,自幼父母双亡,他是靠他一位堂兄梁介眉养大的)

(祠堂其实就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在这儿忠君孝顺的道理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让你知道自己的根)
有时候不得不选择逃避,逃避到一个很久很久的故事,或者一个很远很远的建筑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午后。穿过老榕树的巨大浓荫,追逐石板上的斑斑点点跳跃着的阳光,掠过印记着几百年故事的老桥,一转角,一座精美的祠堂就在眼前。这时,一种平静突然像小桥的流水一般,看着幽深却又暗流涌动。

(挺朴素的屋顶装饰,没有陈家祠那样精美豪华,却也精致)

(斗拱上非常考究的如意云和鳌鱼)
也许这是珠三角任何一个小村庄都会有的情景:一座小桥。一棵古榕。一排小庙。然而这次感觉上有些不同,祠堂虽然不算豪华,但却充盈着灵气,流动着一股不凡的气息,氤氲着悠久的荣光。

(谁能告诉我这些部位的名称和那几个小人的名字?岭南几乎每座祠堂都有)

(祠堂的牌匾)
祠堂前的桅杆石上刻着:钦点状元及第。
中国古时文人最敬仰的星象是“文昌星君”或者说是“文曲星”,一些古典小说中总是把状元说是文曲星“下凡”。同治十年(1871),顺德光华乡,文曲星下凡,一位姓梁的俊俏小生就成了他的凡胎。

(两旁的桅杆石上刻有钦点状元及第等文)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些荣光已经化做尘埃,在如今的纷乱俗世中越来越远,只有我等闲散之人才如此抚摸陈旧的祠堂前桅杆石,去触摸历史,读解遥远的过去。
梁耀枢, 字冠祺,号斗南,晚年号叔简。广东顺德光华乡(现顺德杏坛镇光华村)人。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卒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1862年中举人。清同治十年(1871)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1873年,嗣任顺天乡试同考官。1875年调任湖北正主考官。次年,改任湖北学政提督。1880年后,历任会试磨勘官、北京南书房当日讲起居注官、左右中允、翰林院侍讲和侍读。中法战争时,力荐冯子材、方曜等将帅。1885年补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次年,到东陵任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提督。旋补任詹事府少詹事、正詹事。1888年病故。
这是一个唯一被称为“金玉状元”的才子。据说梁状元能得此称号原因有二,其一是赞其貌,其二是赞其才。男人的貌自不必说,无外乎端正干净。梁耀枢不仅文才好,而且长得眉清目秀,身体魁梧,气度非同凡响,很得人们的好感,更得清廷两宫太后的青睐。梁耀枢中状元后,并不甘心居于文学侍从、宫廷弄臣之列,而主张"近臣"应该负起谏言之责。中法战争中,他大力保举冯子材、方曜等率兵作战。张之洞督粤时,西江北江泛滥,朝臣大都对这位封疆大吏隐忍缄默,梁耀枢首先撕破情面,犯颜启奏。连专横的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南书房翰林曰梁耀枢,金玉君子也。"从此, 梁耀枢便又获得了“金玉状元”的美誉,京城人士大多尊梁耀枢为"梁金玉"。
金玉般外表,金玉般人品,这样近乎完美的男人,古往今来也难有几个。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着梁耀枢提名其上的金榜。金榜就是皇帝御批的中考进士的名单,开头仍然是那句"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因用黄色纸张书写,故称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这张金榜,是1871年同治皇帝御批的。虽已缺了一角,但仍可清晰看到,排在第一甲第一名的便是广东顺德梁耀枢。金榜提名。曾经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梁却一路从容,轻取于股掌间,真是一聪明绝顶的人才。
梁姓乃广东大姓,人口近五百万,顺德十个人之中就有一个姓梁。梁家不出了一名状元也说不过去,梁耀枢高中后给广东的梁氏家族带来了无尚荣光。在广东中山、花都、从化、高要、天河、龙门、梅县等地的梁氏宗祠,至今都保存有梁耀枢"状元及第"牌匾,一提起家族这位文曲星大家都无比自豪。
而梁耀枢求学的应元书院(今广州执信中学所在地)也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大批学子以进应元书院求学为荣。
梁还写得一手好字,不仅仅行书草书很棒,而且他的小楷也是出了名的,他的墨宝散见于广东各大宗祠和博物馆,非常漂亮。民间也有他的墨宝,不过价值不菲。
状元及第后给梁耀枢的故里也带来了荣耀,光华乡的传统人龙舞高潮就始于梁耀枢高中状元之时。相传,乡里为迎接状元荣归故里,林升辉师傅与村里的武功高手们发起180人表演的人龙舞。之后,光华村每逢春节、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诞及其他大小喜庆节日,都会上演人龙舞。如今,人龙舞成为光华村一项宝贵的传统项目,与湛江东海人龙舞一样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这项舞龙不像其他地方的是人舞龙道具,而是将人接连成龙,是一项对武功要求比较高的传统习俗。
据说曾经因咸丰年间开始被禁了十六年的粤剧也因梁耀枢的高中而解禁。据考究粤剧史料,广东粤剧艺人自满清咸丰四年跟随李文茂反清起义失败后,粤剧被禁长达十六年,当梁耀枢于同治十年(1871年)高中状元荣归故里时,在粤剧之乡的顺德,不仅搭上戏棚,而且已大锣大鼓大演广东大戏了,庆祝状元衣锦还乡。
一个状元为何能让广东如此兴奋呢?因为梁耀枢打破了“状元不出三江外”的神话,让当时的广东人认为无尚光荣。自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以来,状元多为江苏、浙江、江西三地才子们高中比较多,两广被誉为南蛮之地,出状元比较少。两广历史上只出过十八位状元(其中广东九位)。梁耀枢是科举制度作废前广东最后一位状元。物以稀为贵,广东的状元们都受到乡亲们的热烈爱戴。
我也有些兴奋。当然,这一百多年后的兴奋就不足为道了。只是站在光华的状元祠前,看着桅杆石上的那些古老碑文,走进祠堂看看屋檐的斗拱,回头看看屋项上的精美雕饰,再闻闻祠堂里的檀香,看看光华村民们在祠堂里悠闲的玩牌九。
重要的是,要沾沾状元文曲星的仙气,让这一年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奔头。

(文物管理部门立的碑文)
背景资料:
光华人龙舞 (上文提到人龙舞,目前只有顺德光华和湛江东海岛两处有此习俗)
人龙,顾名思义就是由人组成的龙,是传统的广场舞蹈。光华村的人龙,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全长数十米。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身(龙面)两部分。形成一条饱含精气和神韵的巨龙。表演者随着铿锵的锣鼓节奏,表演各种舞段。光华人龙舞分为整队待发、猛龙出世、人龙起舞、跃出龙门、翻江逐浪(走之字)双龙出海(走八字)、人龙翻飞(大圆形)、盘龙昂首、叩门入洞、胜龙归海(落龙)等10个部分。场面壮观,气象万千。
光华人龙舞服饰整齐统一,“龙趸”穿着金黄色武术服,束腰带,头扎英雄巾。形象威风飒飒。
光华人龙舞风格特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光华人龙的表演者,都有一定的武功基础,不但要讲究“形似”,更强调表现龙的精神,更要融进人的灵气。
2、光华人龙舞构图宏大、场面壮观、灵活多变。龙的动作如逐浪腾飞,分合有致,快慢相随,极富南国水乡龙文化魅力。
3、光华人龙舞的伴奏,吸收民间锣鼓音乐的元素,配合各个舞段的表演;行进间及变换图形时则使用擂鼓与碎鼓点配合。鼓乐铿锵,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