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佛山游记

佛山游记

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

这段时间暴走的岭南水乡,越走我越明白,岭南水乡其实就是一个也就是个即将消失的遗迹。

我有点迫不及待,又有点慌张,就像与时间赛跑,希望能抓住一星半点的痕迹。但鱼塘仍然存在,桑树早已消逝。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农作方式已经圆寂近二十年。

珠三角,自汉唐开始就是蚕鱼之乡。十九世纪达到全盛时期,顺德全境、南海西部、鹤山北部等地十之八九都是桑基鱼塘。出产的蚕丝,曾在欧洲贵族视为珍品。顺德出产的的黑胶绸和香云纱,倍受世人瞩目,昔日大都市广州、上海、南京等地有很多富人都以拥有此物为豪。

桑基鱼塘的农作方式与珠三角的地理环境无不息息相关。我走访过的古劳水乡、九江湿地、顺德九江、杏坛、均安、容桂、大良、勒流等等岭南水乡典型区域,在过去曾经是大海,珠江的泥沙沉积和大陆架的高升令这此地区从水底浮出水面,变成了滩涂和湿地。自汉以来,大量的北方移民来到此地,开荒种养,形成了众多的鱼塘、稻田、桑园。移民开垦珠三角在唐宋时期达到高潮。特别是宋朝战乱频繁,此处江南的移民增多。江南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作方式,还有先进养蚕产丝的技术,此时桑基鱼塘开始出现。宋时开筑南海桑园围(今南海、顺德境参阅本博有关顺德和南海岭南水乡部分博文),明时开筑新会古劳围(今鹤山境,请参阅本博有关鹤山古劳水乡部分文章),这些围江大堤阻止了西江泛滥对鱼塘的危害,对珠三角的桑基鱼塘进行保护。

1522年(明嘉元年)明朝封闭了福建泉州和浙江宁波两港,广州成为生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各地生丝经由广州输出。其后,1553年葡萄牙侵借澳门,外国商船陆续进入,从而澳门又成为对外贸易的转运港口,促使广东生丝对外更加畅销。

由于生丝畅销,促进了珠三角蚕桑业的迅速发展。当时南海县的九江,顺德县的龙山、龙江,高鹤县的坡山(古劳一带)等地,蚕桑业急剧兴旺起来。桑园围和古劳围桑基鱼塘数目增多。这一带农民经过长期种桑养蚕的经验,后来发现养蚕的蚕沙(蚕粪)可以养鱼,逐渐了解蚕沙是塘鱼很好的饲料。当时因需要生丝多,种桑养蚕亦多,蚕沙量日多,塘鱼的饲料也多,于是大量发展养蚕的同时,淡水鱼业也大量发展起来了。农民逐渐明确桑多、蚕多、蚕沙多,塘鱼也多。由此桑基鱼塘这种特殊生产方式经过长期生产实践,逐渐形成起来,并很快传到珠江三角洲各地。到清朝初期,顺德、南海等地兴起“废稻树桑”、“废田筑塘”的热潮。到清代中叶,已形成一个以顺德龙山、龙江和南海九江等乡为中心的专业化桑蚕区及桑基鱼塘区。桑基鱼塘进入了鼎盛时期。

桑基鱼塘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帮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与目前仍然存在的江浙太湖区域立体种养、桑基鱼塘十分相似。

鸦片战争以后,缫丝新式技术逐渐输入。1866年(同治五年)南海陈启元引进国外缫丝新技术,在南海县蕳村建立珠江三角洲第一个现代缫丝厂。特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各国忙于战后恢复工作,我国生丝在国际市场获得畅销,促使本地蚕桑业的畸形发展,珠江三角洲到处是桑基鱼塘,桑基鱼塘面积估计约有120万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时蚕桑价格很高,每担(100市斤,50公斤)桑价值等于一担米,而每亩桑地年可采桑七、八造,价值约等于20担米(1910年南海每亩桑地产桑34担)。一造蚕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三、四口人。  

先进的农作方式给这片区域注入了财富,这就是为什么我所走访的珠三角水乡为什么都如此富庶的重要因素。蚕桑旺盛时,顺德容奇镇每日有“丝船”运生丝出广州,回程运回白银。故有“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说法。1905—1906年广东生丝输出约值4000多万元,顺德一县占3/4。当时广州、佛山、顺德等地设有汇兑钱庄六十六间,顺德一县占有四十四间,占总数65%,可知当时顺德人的富裕。

说到这儿不能不再提我原来写过的冰玉堂,就是珠三角自梳女现象。桑基鱼塘使得顺德等地的缫丝厂增多,大批妇女进厂生产,这些来自蚕乡的妇女,当中有很多是“自梳女”,也是一群追求经济自主、生活自主,带有叛逆色彩的独身主义者,是蚕丝兴盛时的产物,她们给缫丝厂提供劳动力,缫丝厂给她们提供经济自立的条件,也给她们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勇气。

詹森博士是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他35年前曾来顺德研究桑基鱼塘,然而他三十五年后到访时却发现,鱼塘还在,但桑树没了,他只能将他过去所拍的桑基鱼塘的相片 贡献出来,让人们回忆那个盛极一时的时代美景。

我们都看过一些关于湿地的知识,桑基鱼塘是湿地的一种,是一种优良的生态系统,1992年,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但这个荣誉虽然很拉风,却是在赞美一个消失了的美景。 

为什么现在这样令这个区域富足起来的经济方式却消失得如此干净呢?虽然珠三角仍然有数万的鱼塘,却如再也无法寻觅桑树的痕迹,走在顺德、南海、鹤山等当年桑基鱼塘最发达的区域,仍然看到富裕的乡村,却没有一个地方有养蚕。这令人拍案惊奇。一个曾经使中国人骄傲、在珠江三角洲流传了四百多年的农业智慧就此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如今想要知道什么叫桑基鱼塘,只能在供游人休闲的顺德、广州、中山等地农庄和食庄里,参观小得像模型像被供奉着的所谓“桑基鱼塘”。去追述那段曾经辉煌的日子。

之所以将之区别与江南水乡而叫岭南水乡,其实是很无奈的叫法。因为这样的景象过去是珠三角桑基鱼塘的遗留物,桑基鱼塘退出舞台后,空留了大量的鱼塘,在河网密布的珠三角,只能以水乡这样大而全的名字来命名。但鱼塘这样的生态环境还能存活多久,目前还没定数。因为没有人会为此而申报世界遗产,更无法恳请保护。

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的蚕桑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桑基鱼塘发出赞美的唏嘘声中,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农业智慧在珠三角消失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工厂就在这片土地上林林立立数不胜数,这时候珠三角桑基鱼塘最后的复苏希望也破灭了。工厂大量污染此地原本新鲜的空气,如此质量空气对桑树和养蚕来说是致命杀手锏 。

由于时局的动荡和多年来的政策的诡变,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种养似乎缺乏过去的热情,村庄似乎变成了经营土地的集约社,村庄将大量鱼塘填平,设立工业区,大量工厂进驻,村民靠租赁土地分红过活,这就是新型珠三角农村。作为全国第一个县级现代化试点的顺德市,早几年前就已经将所有农村户口转变成城市居民户口,可以说目前真正的农民在顺德已经不存在了。在原来桑基鱼塘的集中地之一的南海西樵,虽然仍然为广东纺织企业的集中地,但缫丝厂没有了,纺织企业都是来料加工的多,化纤原料的大量使用令复杂昂贵的缫丝产业成了昔日黄花。没有缫丝厂,人们似乎就没有了种桑养蚕的理由。桑基鱼塘自然也就消失了。

有老者回忆当年顺德县城缫丝厂开工的情景,大批穿黑衣着木屐的女人们清早从四面八方到缫丝厂上班,街上青石板被她们的木屐敲响,汇成一支奇特的打击乐,其中掺和着将去鱼塘边劳作的男人们的笑声,还有江边运丝船的吆喝,这就是当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现在,剩下的这些鱼塘是幸运的,虽然没有了桑树的滋润,但却有了所谓的专业饲料和电泵供气的现代化豪华方式,鱼儿们似乎也长得飞快。只是,这些鱼塘还能存在多久?桑树没了,鱼塘渐渐地成了工厂,将来的将来,我们是不是会将这些都作为古董,在记忆的化石堆中去寻觅曾经的一个词:桑基鱼塘?

难不成这些鱼塘真如古劳水乡那样的传说,鱼塘里装满了仙女的泪水?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