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教:善美的教化(一)

( 与渔侣黎公祠紧邻的黎氏大宗祠居然还有两个华表式的柱子)
昌教之名让人不由浮想连篇,昌者,壮大美好之意,教者,文之施也。
虽说广东现在居民以来自北方的居多,但还有很多地名保留着古越语特色。这些地名一般人很难理解,其用词与两广地区的古越语民族如壮族等民族对地名的命名有相通之处。其中,滘字则在两广独有的,广东就有很多以滘命名的地方,如道滘、新滘、横滘、沥滘、北滘、双滘、滘口等等。滘在古越语中是水相通的意思。也有误写成教的,如伦教、弼教、道教、昌教、广教等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认为,这有意的误写就是为了使得地名更有寓意。

九十九道门的建筑外面看起来很普通,可是里面就大不一样了,只是现在开放的只有破败的一处大门。

十一月的时候小孩子们还在河涌里嬉戏。
如此说来,昌教之名切合了两个意思,一为善美的教化,具优美的文采,二为宽大河涌相交处,切合古意。

河涌边的古树繁茂的枝叶给了村庄很多荫凉。
不管是美美的教化和古古的河道,昌教两者都兼备了,而且至今仍然留有遗风。小村古色古香,让人置身其中仿佛穿梭岁月。谁知道呢,也许午后从老树落下的一片阳光,就是从几百年前洒过来的。

当地政府一元一年租金,租最划算的黎氏家庙,如今正在修葺当中,估计将来会收取门票。
我们就从村庄里的麻石板街巷走进青砖房的深处。走几十步,又见一座祠堂,走几十步,又见一座老屋,走几十步,又有一座小桥,走几十步,又有一颗老树。往往有一条木艇,会悄无声息地在河涌里摇曳,荡开一波波绿绿波纹。河涌边的埠头级仍然古老,当年的读书俊杰乘坐小船,从这儿离开了昌教,前往州府、京城赶考,然后功成名就,高官厚禄,衣锦还乡。

黎家大宅里有点阴森,一个小孩子对我说,那是鬼屋,上百年没人居住了,其传说也会成真。

空旷的大屋里只剩下破烂躺椅,色泽黑旧,让人寒毛抖起。
在所有的功成名就昌教人物中,当数清朝军界豪臣黎兆棠最为有名,他就是昌教“三宅门”的主人。据史料记载,黎兆棠字召民,昌教乡人,生于1827年,卒于1894年。出身于贫寒之家,早年丧父,所幸其少有壮志,勤奋苦学。清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江西粮台、台湾道台、天津海关道台、直隶按察使、布政使、福建船政大臣、光禄寺卿。其人性格廉悍,治事干练,以爱国御侮著称于时。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在台湾任道台时推行的强硬爱国举措。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两度入台主政,大力整饬吏治,惩办恶霸,使当时台湾衰颓的局面为之一振,同时严厉打击法国不法商人的大规模走私行为,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黎兆棠为官多年,深得当朝皇帝同治、光绪的器重,慈禧太后还将干女儿许配给他。

昌教黎家大宅其中一个开放的大门

大宅的高墙
1882年,长期积劳、身体越来越差的黎兆棠辞官回到昌教调养,同时建了祖屋和家庙祠堂。如今有关部门仿《大宅门》电视剧将此宅命名为昌教大宅门,也俗称为这三宅门、九十九道门,而正名为黎氏家庙及古建筑群。

防护性极佳的窗户,有点类似碉楼建筑里的窗户。
黎氏大宅有大门三座,外观极普通,但宅内大有乾坤,有统计说宅内共有九十九道门,门门相通,建筑结构精巧华美。可惜黎兆堂死后,因黎家后人都远在海外,此屋一百多年来都缺乏打理,荒废了。解放后,历经数次运动磨难,如今保存的风物仅仅老墙老瓦,内有的家具装饰都残存极少,并长期被政府征为昌教小学的校舍。

与老屋一样古老的榕树仍然枝繁叶茂,生命力非常强,仍然在见证着老屋的沧桑。
中国的世道长期以来都在变脸,私有财产从来都难以得到尊重,黎家后人心有余悸是情有可缘的。只是再也不敢回此屋居住却是真的,难保不住到了那天,大宅又被革命了。因此黎家后人将黎氏家庙建筑象征性地收取一年一元的租费,交与当地政府处置。

世上只有这种草总让人说三道四的,风一吹来,故事就发生了。

大宅内屋的花格窗子。
中国人可能是最善于先破坏后修复的了,亘古如此,就像当年元朝清朝将城池人口屠尽后再移民教化一样。新中国也在人口和文化上进行了美名为革命的改良,杀尽地富反坏右,然后再培育新资本势力。而且我们的信仰也随着弄权者的意志在改变。其实最实在的毛泽东都说得很清楚了,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这是唯一能解释这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最好注脚。当年林彪修练孔子儒学的“克已复礼”,以期达到仁的最高境界,掌控大权,结果毛泽东效仿秦始皇,搬出个法家治国,将几千年前的孔子尸骨重新掘出坟墓,进行鞭鞑。也就是说,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唯我者昌,逆我者亡。

大宅内也有高墙深巷

林氏大宗祠的建筑很有岭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