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教:善美的教化(二)
回过头来看,当年黎兆堂也算是一个清朝达官贵人,他为官也并不清廉。据史料记载,北洋海军中,按规定每月都有一笔油漆舰身及购买灯油、润滑油、棉纱绳的费用,而且不以支领实物的方式,全折成现金发放。但舰上军官们将钱领来,却很少去买实物,大都塞进自己的腰包。主管近代军工企业,同样是清军将领中饱私囊的一条捷径。军工企业的产品虽然不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但军工企业的生产总与商品、市场经济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些环节便成为主管官员为个人牟取利益的渊源。如沈葆桢主持福州船政局时,所有经费交钱庄存放,每月高达40至50万两,其利息是相当可观的。继任者黎兆棠在3年任期内,私蓄也达60万两之多。

林氏大宗祠内的小石狮
此所谓在其位谋其利,这也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真理之一,要不然为什么中国的新生代资本累积如此容易呢?其他途径是没有办法解释的。如果将来你的儿子有机会进入政界,你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成全他,教化他进入政界的最终目的。

林氏大宗祠屋顶上的奇形怪兽。
这实在是一种游戏。不过在政坛国企里混也并不是万全之策。这些年,很多人得利者都大有赴汤蹈火的气概。据网上媒体报道,深圳国企高官们都有一个趋势,就是移民美国等远离中国的偏远地方。因为国企高官们往往被在光芒尽现后就会被拉扯下马,一是成绩出来了,二是糗事也多了,这正切中了马克思的辩证法,好事与坏事从来都是相生相克的。世间万物也莫不如此。君不见很多人都做到很高的位子,还不一样让人给拱下台了。

林氏大宗祠屋脊上灰雕和屋檐下的木雕。
昌教大宅门由兴到衰也如此么?黎兆棠为了避免历此命运,曾经得了皇帝的一块免死牌。黎兆棠辞官归家时,慈禧太后特赐牌匾“忠孝堂”,光绪皇帝赐匾“御书亭”,所以黎氏家庙内建有一个“御书亭”。这个亭可以给归隐老家的黎兆棠特别保护。有了这块免死牌,黎氏家庙就有了与其他广东祠堂家庙有所不同之处。其他官员经过黎家门口,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而家庙堂内一入门就有一个高达5米的亭子,上挂御赐匾额,书“御书亭”,有免死之意。如果黎兆棠犯了罪,或遭人暗害、得罪官府,只要他跑到御书亭里,除了皇帝老儿,谁也不能抓他。黎氏家庙御书亭,开创了我国建筑史上祠堂家庙内建亭的先河,此亭就像是一个保命亭,至今国内尚未发现第二例。

如意状的装饰,与其他使用陶雕的鳌不太一样。
历史往往是令人捧腹的,昌教大宅曾被沦为小学的校舍,御书亭的御赐金匾也会让人偷走,中座原有“教忠励俗”牌匾,是由慈禧太后赐给黎兆棠之母冯氏的。据说文革时曾被卖猪肉的人拿去当案板,虽然现已觅回,暂存在三宅门内,但匾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令人惋惜。

林氏大宗祠的砖雕。
除了黎兆棠,作为昌教大姓的黎家还是人才辈出的。村里黎家的祠堂一个接一个,这些都是有了一定身份和财力的黎姓族人在发迹后,衣锦返乡光宗耀祖所建。在黎氏大公祠堂前面,桅杆石分排两边,密密麻麻,气势非凡。桅杆石这东西很有意义,在过去科举时代,凡取得贡生以上功名的人,按礼制可以在家祠前立桅杆,以显示家族荣耀。黎氏大公祠前那么多桅杆石立着,让人不能不赞叹黎家人才辈出的荣耀。在黎氏大公祠前,有一座高大精美的牌坊,气势恢宏,金碧辉煌,这也是一般的祠堂所没有的。走访了珠三角一带那么久,独此一家在祠堂门前设有牌坊。此外,还立了两个华表式的雕龙画凤的柱子。

正堂里的摆饰。
昌教的林姓也是一个大家族,其林氏大宗祠是國家點保護文物,建于清同治年间,现整座建筑占地面积近2500平方米,宽阔大方。三间三进的砖木结构,从前院到后花园俱完整,天井、回廊、厢房都讲究对称。全祠木材采用的是进口的坤甸,石料则选用粗石岩,天井两边墙体上有人物浮雕,梁上也雕绘有精美花纹及历史人物故事图案。据昌教林氏族谱载,该姓始祖为频昌公,号白云。大宋年间遇世乱,携其子泉清自新会大江乡迁至昌教。

祠堂里的大笨象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的,一边一个。
林氏大宗祠与一般的祠堂不同,一般祠堂都紧闭大门的多,昌教的林氏大宗祠却大门敞开,可以让游人随意进堂观赏。乡民们在祠堂里休闲,搓麻将,玩牌九,更有小情侣躺座在台阶上晒太阳,非常随意。一位老者热心地对来参观的我解释祠堂各部分的构造和精美的装饰,使我明白了祠堂建筑的诸多精妙。

灰雕作品已经残破了。
顺德水乡的乡村祠堂大都始建于明中叶后,其选址往往注重风水,因此常常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朝向经风水师勘定的特殊的角度。总的来说,其布局又十分相似,基地方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符合于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择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祠堂门前是小广场,可供族人聚会,举行各庆典,另一方面开敞的平地也烘托了祠堂的雄伟气势。

雕花的琉璃瓦,如今出产的大多只是抛光的净色的,这种繁复的工艺可能失传了。
祠堂入口为门廊式布局,大门两边常布置须弥座塾台,往日每有祭庆,即有乐师于此奏乐。进大门后,是增强私密性的屏门,也称“中门”或“挡中”构成门厅,是传统广府祠堂常见的布局形式和设计手法;门厅后是天井。天井地坪标高略低,一般用麻石条铺砌,设排水明沟。天井左右为侧厢或檐廊,四边的坡屋顶形成“四水归一”之势。天井后是整座建筑的主体即中进议事厅,通常称“某某堂”多为三开间,这是全祠堂最大的单体建筑,满足族人聚会议事之功用,明间设屏风,以阻隔由议事向三进祠堂的视线;中进过后隔着狭窄的后院,是相对简朴的后座明间的供奉的是长房各代祖先,两边则为配贤祠及配享祠,供奉得科名的祖先及对建修祠堂有功的祖先神位。

斗拱上的精美木雕。

边楼上的窗户也雕刻了花木,好漂亮。
整体上看,珠江三角洲乡村祠堂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对外封闭,对内开敞,采用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以寓含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代以来倡导的伦理和礼制秩序,结合天井组织院落和建筑,跌宕起伏,井然有序,构成有机的整体。

麻石板地板还很结实
看了黎氏大公祠前众多的桅杆石就知道昌教是个书香韵味很浓的乡村了,除了祠堂多庙宇多,还有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古风物就是乡塾。这种过去读书的私塾,在昌教发现保存有好几处。其中昌教乡塾就在昌教市场旁边的广场,为顺德市文物保护建筑。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创建,光绪戊戌年(1898年)重建。坐西向东,三间二进,总面阔22.34米,总进深24.95米。青砖墙,阶砖铺地。砖雕、木刻、壁画保留完好。

古老的乡塾,培育了一代代昌教俊杰
昌教乡塾的门联为木制作,刻有“昌明世运,教化乡闾”。正好将昌教两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用镬耳墙建的祠堂还比较少见,这种建筑一般是达官豪富人家住宅才有。
在昌教村东头坊,还有一座名叫“奎壁联辉”的文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嘉庆二十四年重修。塔身成六角形,二层,塔内宽3.8米,高13米。正门头一块红石刻有“奎壁联辉”4个大字。据村民说,村里常年有学子参拜文阁的习惯,从中也可以看出村民对文教的重视。

黎氏大宗祠前精美的装饰,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了。
虽然周围的环境开始因为工业革命而改变着面貌,但深入其中,昌教仍然显得那么古色古香,让人流连忘返。
背景资料:
昌教,位于广东顺德杏坛镇中心城区东南2.2公里,面积4.12平方公里。村内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黎氏家庙及“大宅门”民居群、林氏大宗祠等古建筑,街巷肌理、水系、古树保存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