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江门游记

江门游记

川岛奇俗探源

川岛有个村庄不吃狗肉。

因江门一带食狗肉非常出名,台山红焖狗肉与湛江的雷州白斩狗肉、肇庆横江狗肉一样是广东三大香肉品食地。“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这是广东人赞誉狗肉的谚语。台山人对狗肉更是情有独钟,夏至当天,城里城外,家家买狗肉,户户可闻狗肉香。

而近在这样的地方居然有不食狗肉,自然会引以为奇了。然而不吃狗肉还并不为奇,奇的是村民尊狗为祖先神灵,这就让世人惊讶不已。

(萍洲湾,据说是盘瓠和公主漂泊到川岛上岸的地方)

古时川岛并非叫川岛,而叫穿洲。据说是因为盘瓠与公主坐木盆漂流到川岛,礁石碰穿木盆而得名穿洲。

(岛上很多这种长白叶的小黄花,不知啥名儿)

这个名称很古,以岛命名是近代的事情,过去岛基本上都以洲命名,什幺婆罗洲、普陀洲、长洲、夷洲、琉球洲、涠洲、琼洲等等,后来,中国人知道地球是圆的,翻译了西方人所谓的四大洋五大洲,洲的概念逐渐变成了大陆的意思,而表达海中岛屿就由洲变成岛了。

(依山傍水的村庄)

语言的变迁总是伴随着无奈,正如过去北方总是朝代更迭的主战场,语言也被打得七零八落,每一族入主中原时,必然带来语言的简化整合。因此到现在,能与古雅音对接,能保留入声的语言,就只有南方诸多方言了。北方方言已经进化简化,已经不能切合古韵。所以,为什么元明清以后,能切合古韵的诗词,只出南方,南方文化人在元明清时期独领风骚,诗词逐渐以南方为主。探其原因,很可能是北方简化汉语,音调简化为四个,大量地同音字词出现,要想用简化的汉语演绎传统古雅韵,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而南方因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少,诸多方言很好地保留秦晋、汉唐、两宋古音韵的机率多,切合古雅韵。

(故事远去了,海水依旧)

一个洲字一扯就扯远了。回头再说川岛。

川岛不食狗肉的村庄叫和宁村,被称为川岛最古老的村庄,至今仍然严格保持着不吃狗肉的习俗,并尊狗为神。村子里流传着完整的川岛版盘瓠的故事,但与广泛流传于苗瑶黎畲等族的盘瓠传说有一些差距。

盘瓠是中国古代一位比较奇特的神话人物。传说远古高辛帝时,“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吴将军之首级,就能封邑赏金,把公主嫁给他。盘瓠咬下吴将军首级而归。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此传说是神犬骁勇善战,化成人形,迎娶公主,形成了被现在称为苗瑶黎畲等族。

而川岛版的传说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一位公主身上生了一个毒疮,皇宫里所有御医都束手无策。皇上无奈,只有到处张贴榜文,并许下诺言,谁医好公主的病,就把公主许配给他。但一个月过后,都没有人揭榜。最后,一条狼狗经过这里,用嘴揭开榜文,并一直来到公主的床前,用嘴把毒汁吸了出来,把公主医好了。但公主怎能许配给一只狗呢? 但又不能失信于天下。这时,一名大臣献计,可用一个木桶,把公主与狼狗装在一起,顺水漂流,让他们自生自灭。于是公主与狼狗顺流而下,一直漂到和宁村对开海面,木盆被礁石洞穿,狗突然变化人形,变成帅气的青年,与公主在岛上结婚生息,繁育后代,直到现在村里人家仍然禁吃狗肉,并把犬当作神对待。

川岛的盘瓠传说有了海岛特色,坐木盆漂流洞穿而形成古穿洲命名,才形成了今天川岛的命名,这个传说中应和了川岛的曾经为“穿洲”。有关专家考究和宁村时发现,这个村的姓比较特殊,与苗瑶畲等族的姓氏相近似,估计可能与过海的瑶族苗族畲族等相关。但现今,和宁村已经与普通的汉族村庄无异,也不知道是否为瑶苗黎畲等族人后裔,不过,这个狗神与公主相亲相爱的故事一直在流传。

纵观历史,曾经有北燕苗族旺姓冯氏,在北魏打败北燕后,一支流落高丽(今朝鲜韩国),另一支则流落南海沿海一带,并与本地俚族冼氏结为亲家。冯冼联婚,是被说为汉族高级地方行政长官与俚族大首领的政治联合。从此顺利推行中央政令和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融合。联亲的苗族人冯融被指代为汉族,变成了6世纪岭南安定团结、社会发展政治局面的开拓者。这些历史评说家们真够扯蛋的,不过冯融的事迹也说明了广东沿海一带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为也为我们寻找川岛先民的由来提供了一些可能性推测。

台山一带过去曾是百越各族活动非常频繁的地区,现在仍然保留着很多古越族壮语的地名,像川岛对面的那琴湾,在壮语中是类似金子水田、金子海滩一类的意思。还有台山洞美这个名称,也源于壮语命名,意思是美丽的山间谷地的意思。而流传于台山的刘三姐的传说,也是古越族地区非常广泛的传说,这个唐代女子基本在客家、疍家、瑶家、壮家、苗家、粤家的传说里,都被认为是自己本族的歌仙。但是解放后,民族工作者为了营造壮族传奇,将刘三姐硬说是壮家歌仙,其实,整个岭南、还有湘南、赣南,刘三姐都是各族的歌仙,并非壮族一家所独有。

瑶族古代遍布于新会郡。清光绪《新会县乡土志》说吴置平夷县,以讨平夷族为县名,可能吴时新会尚为夷族所居,或汉夷杂处,至吴置县而汉族始占优势。明以前新会西界多有瑶人,县西45里的皂幕山至明代仍是广东瑶山之一。恩平瑶山有君子山等7处,民国《恩平县志》载有7处。新宁(台山)瑶人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一是县东的北峰山,二是上下川岛,三是大隆峒,后者是主要聚居地。大隆峒在台山西南部今隆文镇为中心的周围山区,纵横六七十里。清末民初《新宁杂志》载文叙述宋明以前邑中瑶疍杂处,汉人来了以后,瑶人逐渐退到大隆峒的深岩绝壑之间,有首领,从事农业,种玉米,畜牧,射猎,与峒外各族语言习俗不同,不通婚姻,受歧视,官府规定不纳粮,不得参加考试。外人来袭,鸣角为号,以刀、矛为武器,召集族人全力抗击。   

 元代以来,瑶人屡次反抗起义。明代对两广瑶族进行了残酷的讨伐。对新会瑶人,早在景泰元年至七年(1450-1456年)间官府招抚和征剿并加。弘治十一年(1498年),因新宁“扼诸瑶险要”,才从新会划出建县。正德十四年(1519年),都御史杨旦平新宁、恩平等地“瑶乱”。嘉靖二年(1523年),官军并调集广西俍兵进入四邑,突袭新宁诸瑶寨,擒斩无数。嘉靖五年、七年招抚瑶寨不成,又于1531年再次调俍兵入境镇压。万历年间,恩平瑶山诸寨被官兵讨平。   

经明清两代政府长期镇压和驱赶,以至清代,瑶人逐渐同化于汉族。清末大隆峒还有三个瑶村,有瑶民居住,但已改用汉人姓名,不承认为瑶人。乾隆时不再设瑶目管辖,编户入籍,逐渐与齐民同。乾隆二年(1737年),上川瑶人甘大振等呈请立户被批准,此后川岛再也没有称为瑶人的部族。

世居此地的瑶族,被逼迫而消失在这一地区,的确是一种悲哀,到现在我们也只能通过剩下一些零星的传说和山歌去试图了解过去了。

台山一带古越族汉化过程也相当复杂,开始是众多沿珠江而南下的秦晋传人来到此地,与古越族的壮族等整合后成为土家,原称俚、僚等壮族先民首先与汉人同化或者被迫西迁到广西西部地区,尔后,被称为傜的瑶族畲族等也被驱除或者汉化,这过程形成了有别于广州、佛山、肇庆等西江流域的粤语支系,其中,又有来自中原的客家人流落到此,而且,强势的客家人与原来已经整合形成的土家为争地盘而大打出手,血腥不止,台山也曾经因此而分为新宁、赤溪两个县,分而治之。两大汉族群在此你来我往,原来的古越族倒是渐渐迁走或者被同化了。只留下一些地名和传说而已。

奇特的是,和宁村一带村庄到现在仍然还有使用类似木盆的小船,并以此作为轻便出行工具,划着小木盆到渔船上然后出海打鱼。此又为一奇。

江门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江门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