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西安游记
在苏州,狮子林无疑是一个风格独特的园林,因为它是寺庙园林。而在西安,大清真寺无疑是一个风格独特的寺庙,因为它是园林式的寺庙。 大清真寺,它是一座伊斯兰教的寺庙,被柏杨先生称为“世界上唯一中国式伊斯兰寺院”。但在那里,你看不到阿拉伯清真寺所固有的石墙、圆屋顶、塔楼等标志,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非常有园林的味道。 穿过来西安你不得不去的一条特色街——回民街,沿着曲折幽深的化觉巷一直往前走,大清真寺便会映入你的眼帘。其实呢,大清真寺分为男寺和女寺,女寺不对外开发,你能进的只有男寺而已。 景区的大门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装饰,连售票员也是家常打扮,走进去感觉很亲切,仿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如果你的衣着暴露,比如穿吊带衫,售票员会借你一条丝巾遮掩。 景点整天建筑形式是一个五进四院落,布局上采取了中国传统的中轴建筑为主、左右建筑对称为辅的形式,每进庭院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四合院。简单、大气、庄重、平实,让游客在游览中一目了然,有别于江南园林的深、幽、曲、雅。 赵朴先生说:“就保护而言,西安清真大寺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第一,也是全国宗教建筑保护的第一,在世界范围内也应是数一数二的”,走在其间,你会深有体会。 在第一进院中,最醒目的是建于17世纪初的木牌楼,高9米,琉璃瓦做顶,挑角飞檐层层叠叠,雕梁画栋在岁月风霜的侵蚀下已经斑驳,牌身已经严重倾斜。她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妪,时间磨砺出的沧桑味道让人沉醉,而岁月刻下的痕迹却让人感慨。站在她下面,看着她摇摇欲坠的样子,真担心她会躺倒下来呢。 木牌楼的对面是高大的照壁墙,两者在几百年的相伴下,想必是“相看两不厌”吧。在照壁墙下,有大清真寺的文字简介。原来它建于唐玄宗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及保护。我们今天还能见到它,可真不容易啊。 南北两边的仿古建筑是明显的明清风格,里面陈列着专供皇帝坐的龙床和慈禧太后从北京逃难时带来的西式沙发。在这里见到皇家的东西,感觉有点怪。 很喜欢这些建筑的屋顶,飞檐翘壁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真是美轮美奂。在明清建筑中,皇家园林的彩绘很鲜艳,江南园林的彩绘很古朴,而在这里,彩绘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教风格,鲜艳中透出古朴的质感,风格特别,独具匠心。 穿过悬挂“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到了第二院。这五间楼应该和佛教里的山门差不多吧。 院内中间竖立明代刻有“天监在兹”的石牌坊一座,再后是两座冲天雕龙碑,碑阴分别刻有米芾的“道法参天地”和董其昌的“敕赐礼拜寺”。对于这些文物级的东西,由于是外行,再加上不感兴趣,只能是到此一游式的草草看过。石质的建筑其实是非常有质感的,比木雕建筑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石牌坊是常见物,而那冲天雕龙碑倒是第一次见,不知道其功能是做什么的。它们之间成三足鼎立的形式分布,让这树木成荫,花圃对称排列的第二院有了别样的风情。 院落两边的建筑不知算什么风格,是西安伊斯兰教协会的办公处,还建有穆斯林的浴室。当然了,这些地方肯定是游客止步的。
穿过敕修殿,便进了第三进院。敕修殿里陈列有几方碑石,最珍贵的是那方中国式的阿拉伯文“月碑”。“派衍天方”的牌匾还是慈禧太后亲手提的呢。进入此院落,似乎才感觉真正走进了伊斯兰教的寺庙。因为院中间有省心楼。 省心楼,即呼唤穆斯林礼拜的楼。有人说不管是本土产物,还是泊来物什,只有烙上“中国印”,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这座省心楼便是“事实胜于雄辩”。 在传统阿拉伯清真寺中,省心楼应该在寺院的四周各建一座,而这里却只有一座,而且建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色。而整体建筑外观,采用的也是中国式二层三檐八角形攒顶古楼,较阿拉伯式低些。 省心楼那些精美的雕花已经开始斑驳,原本很艳丽的孔雀蓝也不复昔日的鲜艳,看来是有些年岁了。省心楼是因内呼唤者不上楼,故以“省心”命名。但我并没有在楼内发现上楼的楼梯,原以为是因为年代久远而被破坏了,可仔细寻找了一下,并没有发现有楼梯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当初的建造者认为原本就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并不起实际作用,干脆我也省心省力吧,就不修楼梯了? 楼下栏杆内的二龙戏珠石刻,相传是唐代遗物。它们宁静伫立,由遥远的唐朝一路行将而来,伴有淡淡的孤独气质,记录下的是片片逝去的时光。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去,你都会觉得省心楼结构精巧、美轮美奂。小说里乾隆皇帝为了博红颜一笑,为香妃建了座伊斯兰教风格的寝宫,想必也有省心楼吧。当美人在这样精美的楼里凭栏沉思抑或眺望,那将是多么让人魂牵梦萦的一副美人图啊。 院内北厅是讲经堂,内藏有明代手抄本《古兰经》,堂中悬挂着一幅把麦加描绘成明清风格的阿拉伯世界图。这都是很珍贵的东西,想必对于穆斯林来说,他们才更懂其价值吧。 南厅是官殿,保存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岳飞真迹字画以及竹皮镶嵌的屏风和明代秦王府透雕红木屏风,还有一些瓷花瓶。这类东西在江南的园林里都是常见的东西,能在这里一见,倍感亲切,忍不住又忆江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