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西安游记

西安游记

爱上行走的感觉——冰晶顶-桦林湾穿越记行

八月的周末,和同伴们一起徒步八十余里,登上东太白的最高峰——冰晶顶,穿过莽莽原始森林,到达了废弃的桦林湾林场。这条路线要经过的一片原始森林没有道路,极易迷失方向,我们在山下雇了当地的山民做向导,在两位师傅的指引下顺利走过了这段风光壮美的艰难之旅。
登山
真是有点小觑了冰晶顶。兴致高昂地背起行囊,看到山脚下那块“冰晶顶5公里”牌子时,还有点笑嘻嘻的轻视。旅游区的5公里,小意思。一踏上山路,才发现并没有那么轻松。道路狭窄,乱石崎岖,一直是坡度很大的拔高路段。走了不到半个小时,头发就已经完全被汗水浸透,额头上的汗水汇集到下巴不停地滴落,好像没有拧紧的水龙头,印象中自己从来没有流过这么多的汗。葱茏幽深的山林,清流潺潺的溪水,都无暇顾及。
山势一路攀升,从湿润青翠的山脚上升到高山低矮植被丛生的山间,越来越陡峭,不少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登上。不知不觉就到了高处,奋力攀上一个山脊,不知谁喊了一声,快看!一大片草盛花繁的高山草甸铺展开来,白色,紫色,粉色,蓝色的野花点缀其中,山风轻拂,丰美的草甸如麦浪般掠过,在挥汗如雨的路途中,这是怎样的一片柔美呵。
从高山草甸到冰晶顶尚有一小时的路程,道路愈加艰辛,景致也愈加壮美。山脊边的古松林笔直参天寂静无声,松林下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漫山遍野灼灼绽放,庄严与浪漫交织的那么奇异又那么适然,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

攀登,喘息,坚持。想起一句广告词,向上走,前进一小步,都是新高度。
冰晶顶终于在攀上一个陡坡后,耸立在了眼前。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石海从山顶直倾泻到山谷,巨石或大如车,或小如斗,参差罗列,气象万千。回首遥望,天空湛蓝高远,墨绿的山峦连绵起伏,在云雾氤氲间层层淡去,犹如宣纸上缓缓洇开的墨色,山寺里渐渐荡开的钟声。
山登高处,无限风光。所有的汗水和艰辛都抵不上这一刻灵魂的高远。

原始森林
冰晶顶午餐,小憩半个小时后,开始了更加艰难的原始森林穿越。虽然之前对这段路的艰辛早有准备,向导也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警告,走上之后,我们才发现,有路可走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脚步落在乱石参差间,低矮的高山古松盘枝错节,不断挂住背囊,需要半蹲着才能勉强蹭过,稍收的汗珠又开始滚落下来。向下行,进入一片静谧古朴的原生松林。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山中的潮湿避光让树枝披上了厚厚的苔藓,摸之松软如海绵。林下是多年的枯枝落叶滋养的肥美土壤,青草繁盛。大家震撼于这样的美丽,都静默无声。站在林中,能感觉到时光的流转如手中簌簌的落沙。无数的落沙流下,堆积成了无言的大美。

再向下,是密密匝匝枯枝蔓节的原生黑桦林和杜鹃林。树丛在石缝中扭曲盘旋着生长,平眼望去黑黢黢的枝节纵横,纠缠,呐喊,挣扎,仿佛一群见证了苦难与沧桑的不屈化石。树丛的顶部伸展着稀疏的大片叶子,向导说这些杜鹃在四五月份开花,无法想象,那些铺天盖地盛开的大朵又该是如何惊心动魄的美丽。
地面上的落叶和苍苔堆积了厚厚的一层,将林间的石缝密密遮盖起来,走起来要非常的小心,一不注意就会失足天然的陷阱。我有两次被卡在洞中,幸好没有扭伤脚踝。
红彤可爱的野草莓,白吉馍般平整厚实的草灵芝,不知名的鲜艳野果,不断恩赐着我们期待发现的眼睛。只可惜没有看到传说中的羚牛,粪便倒是历历在目。

车路
走出了传说中最恐怖的杜鹃林,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亲爱的向导告诉我们,走出了遍布石坑陷阱的杜鹃林,就走上通向桦林湾林场场部的“车路”了!顾名思义,就是能走车的路。
向前走,怎么还是乱石叠起林密山深,丝毫没有路的影子。看到有腐朽的木桥,有乱草稍稍倒伏的隐约痕迹,向导说,这就是当年林场向下运送木头的牵引车路了。不到十年的废弃,大山又让当年机器轰鸣声犹在耳边的车路悄然隐没在了密林之中。向导又说,走上了车路后,再走十公里就能到场部。十公里?在攀了山穿了林,连续的艰难跋涉,大家体力透支到了极限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更何况,这哪里能称为路!
趔趄地探着步子,面前是密不透风的野草、矮竹丛,层层拨开,茁壮生长的刺梅、长满刺的不知名的小树不停挂在脸上腿上胳膊上,仿佛钻进了一条恐怖幽深的地道,这条路似乎怎么走也走不到头。拨开扑面而来的张牙舞爪的草丛,迎接你的还是密不见边的草丛,这种让人窒息的感觉会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梦魇的现实素材。
要崩溃了。但崩溃了又能怎样呢,只会更加糟糕。
继续走吧,好歹这里曾经是“车路”。
林场之夜
落实国家封山育林的政策,桦林湾林场在八、九年前关闭,一排红砖青瓦的平房、阔深的大铁锅和灶房高耸的烟囱见证了林场场部的曾经的热闹红火。现在这里已经无人居住,但并没有完全废弃,成为了户外爱好者扎营的圣地。在整整行走了十一个小时后,林场场部那一排亲切的房子终于出现在一片荒草萋萋的山谷之中。
大家在欢呼声中扔下了背囊,跑前跑后参观。因为常有人打扫,屋子里非常洁净。只可惜门口的大锅不知被谁砸了一个大洞,无法体会静夜空山深林密,阔口大锅夜煮茶了。

一路上背着三十斤重的大包的我已经累的近乎虚脱,歪倒在屋檐底下,再也不肯起来。晓东、屈凯、小夏热情高涨,在河道边找来了一些被伐下的木头和枯黄的干草,在门前平整的空地上搭起了篝火。在屋子里支好帐篷,收拾停当后,我和卢老师开始烧汤煮面。没有带多余的筷子,张大哥折了几只茁壮的艾草削成段,火中稍烫一下,就成了上好的筷子。男同志们点燃了篝火,喝起了白酒。红热的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真正快乐的脸庞,这是一天中最能体会到幸福的时刻。卢老师偎坐在墙边,一整天超强度的行走,她也到了体力的极限。她说,刚才在“车路”上走不到头的时候,那种感觉只能用崩溃来形容。但现在的场景,又觉得了这一切辛苦都那么值得。
走过别样的艰辛,才能体味别样的甘美。
这个初秋林场的夜晚,四周寂静的山峦,清澈的水响,红热的篝火,滋味不同的酒和方便面,应该会在大家的记忆中熠熠生辉。
题壁诗
在桦林湾林场的我们扎营的小平房墙壁上,看到了用粉笔写的一首诗:我来桦林湾,近住一月天;九月初上来,立冬又下山;再见场领导,告别桦林湾。落款11月9号。想来应该是在林场工作过的某位粗通文墨的伐木工所作吧,时间可能在林场即将关闭的前夜,文字直白简单,却并不惹人厌,有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浅浅伤感。凝望眼前这片曾经挥汗如雨过的亲密山林,那些豪气冲天的伐木号子,新鲜明亮的桦木芳香和溢满笑声和泪痕的年轻岁月,作别之际的淡淡留恋化做告别二字,题写在墙头。就这样别了,桦林湾。

从桦林湾林场到太平峪途中,在路边的一幢小房子里也看到了一首题壁诗。登冰晶顶:足临绝顶天高远,手拂清风山幽深;若想纤尘不染身,终须宁静菩提心。落款山神。用炭黑写就,字体是尚有功底的隶书,文字虽不非常精彩,也有人在高处的检省,看来也是胸怀禅意、心性高远之人所做。
平生痛饮处,遗墨鸦栖壁。题壁诗做为传统文化现象,在文学史上也流传下了许多精彩的篇章。这些遗落在山林故道驿站旅舍,或离愁别绪或高风自赏,或精彩或平庸的文字,被一个个路人静静读到,或与我心而戚戚焉,人在天涯的羁旅,这时并不寂寞。
行走的感觉
山林的夜晚寂静无声。半夜我被哗哗的雨声吵醒,凝听了一下门外急骤的落雨,开始担忧明天的路途。不知是否还会如今天一般的艰辛,哪堪更著风雨。黑暗中的同伴们都在熟睡,在群山的怀抱中,他们的梦境如婴儿般纯净。此刻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自由。领队,这样一个小小的头衔,就有如此之累。
到太平的路途好了许多,是可以通过吉普车的真正“车路”。沿着两道车辙印在溕溕细雨中穿行,山峦间云雾缭绕,草木焕发芬芳,让人忍不住想大声歌唱。
转过一个弯,看到山崖边搭着一个简陋的棚子,那是在景区里修筑索道的山民的临时住所。棚子里支着一排大通铺,从棉被中探出一颗颗乱蓬蓬的脑袋来张望着路过的我们。下雨的天气,他们也是难得的清闲。大家微笑着打了招呼,挥手离开。喜欢这样的场景,在大山的深处,我们是最亲近的兄弟姐妹,相逢一笑,平等自由温暖。
二十公里的车路,我们走了近五个小时,在下午两点半到达太平峪森林公园。完成了冰晶顶-桦林湾穿越。
在返回的车上,和张大哥聊天。他说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出来徒步的孩子们都非常不错。是啊,人在行走中,好的禀性会展现出来,积极,向上,坚忍,乐观,互助,分享,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种感觉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的。更有山中壮美的风光,自由的空气相伴,让人怎能不爱上这行走的感觉呢。

我坐在屋子里,微笑着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窗外黄昏降临,初秋的凉意悄悄潜入,腿和脚依然有隐隐的疼痛肿胀。
借用艾芜老人的名句,一想起那些行走过的路途,仍旧心驰神往,觉得那是人生最销魂的事呵。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