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咸阳游记

咸阳游记

拜唐太宗陵

8月25日。银川—乾县。698公里。
早上起来天阴的很重。收拾装车,6点45出发。
直接上G70,福(州)银(川)高速。
今天的计划是到达甘肃的平凉,去崆洞山。
一路小雨。过中宁、固原,11点半从六盘山站下高速,400公里路费110元。
转了一大圈又回到312国道。这一段路况不好,虽然没有大段修路,但缺乏维护,整体路况较差。加上车辆又多,行车速度很慢。
中午13点到达平凉,中雨。找饭店未果,把车停在路边,简单午饭。计划中的崆洞山取消。下雨爬山不仅看不到景色,还增加了危险。
继续前进。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李世民的唐昭陵提前了。

雨过平凉
15点24分进入陕西界。
18点半到达乾县,天已昏暗。虽然距礼泉县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我们还是停车休息。今天跑的不少了。
对乾县县城印象太差。在内地县城中应该算是最差一等的。街道狭窄,房屋破旧,脏乱差一样不少。问当地老乡,说最好的宾馆是粮食宾馆,县粮食局办的。好不容易找到粮食宾馆,啥也别说,交钱开票。标间80元。
刚上楼梯,一股浓浓的味道扑面而来,便知道这里不缺厕所。
好赖就这一晚,将就吧。洗车,吃饭,休息。
今天一天全撂在在路上了。
注,过路费206元(高速110元,国道96元)。住宿80元。
D87日。
8月26日。乾县—唐昭陵—柞水。288公里。
一早起来,赶早出发。来到街上找早点,只有滚烫的面条。那一大碗下去,还不汗流浃背。坚决不吃。
二十分钟就来到礼泉县。看到礼泉让俺俩后悔死了。早知道这样,昨晚拼死也得赶到这里住下。同为县城,两个县城根本不是一码事,乾县照礼泉差距何止二十年!
看到一大片早餐小摊儿,停车。路边的店面大约有七、八家,几十张矮桌摆了一大片,品种很多。这里的人很友好,不管你吃哪家饭,一样的热情招呼。不像有的地方,不吃他家的饭就不许坐他家的地方。油条、豆浆、肉夹馍。
吃饭时问好了去昭陵的道路,没有多远。吃饱上路。
唐昭陵是我心目中一定要前往拜谒的地方。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伟大人物,他们都是值得后人永远纪念的。我心中早有一个小计划,要将这五位伟人的陵墓都要看到,以示崇敬!
2004年在临潼疗养时,去了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武则天的乾陵,但没有去昭陵,成了心中的一点遗憾。这次西行归来路线的选择,昭陵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唐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2公里的九嵕(zong)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唐太宗李世民,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多年征战,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战事结束后,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唐昭陵背依九嵕山,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此段据网上资料整理)
唐太宗是唐朝皇帝中军事才能最为突出的一位。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他功居首位。即位后,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方边界的威胁。后又平定西部的吐谷浑、高昌,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解决了西部、北部的问题以后,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最终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唐太宗临终前曾对此感到欣慰:隋朝三次征战高丽无果而终,他自己完成了东扩大业。唐太宗在唐朝历史上,或者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彪炳史册的伟大的历史人物!
出礼泉向北,走过一段省道,进入盘山道。途中经过两个开放的墓葬博物馆。我们的目标不在那里。

九嵕(zong)山的早晨

九嵕山
我们到达昭陵已是8点45分。
停车场只有我们一辆车。售票处空无一人。墙上写着“票价15元”。
这就怨不得我们逃票了。

昭陵大门
昭陵给人的感觉是新修的。大门牌楼,地砖,石料,石牌,都是新新的,全然没有时光摧残的痕迹。只有那座“唐太宗昭陵”碑被青砖固定,显出龙钟老态,是个老物件儿。

介绍李世民

介绍六骏

李世民雕像

昭陵石碑

走向陵台
唐昭陵一带有陪葬墓180多座。主要有唐太宗的皇族亲眷,以及作为对大臣的奖励被赐葬在昭陵区内的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高士廉、房玄龄、尉迟敬德、徐懋功等一批重臣的墓葬。赐葬是唐朝给予大臣的一种荣耀。比赐葬更高一等的是配享,就是在大臣去世后,将其灵位立祭于皇帝陵庙。而最高荣誉则是配享功臣,是大臣在世时就被供奉在前任皇帝陵寝,既在阳间为现任皇帝臣子,又在阴间为前任皇帝效力。
被授予配享的大臣本应供在皇帝的陵庙内,因原来的地面建筑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用石牌雕刻来展现这一历史事件。立有石牌约二十座。

魏征

程咬金也在这里

昭陵古碑
走到半坡,十几个工匠正在一个大平台处铺地砖。他们很热情地告诉我们,现在的整个陵区建筑都是在原来建筑之上重新建设的。老建筑的基础部分保存得比较完整,为了保护陵区,全部用黄土覆盖后,按原貌重新建设。这种保护思路倒真是有点新意。难怪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新的。我们询问昭陵有没有被盗过,他们说,早就被盗过了,陕西陵墓太多了,莫办法!呵呵,李世民自己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他也未能逃过此运。查查资料,昭陵曾在五代时期遭军阀温韬盗掘。文字记载“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其奢华瑰丽,足见一斑。
工匠们告诉我们,旁边有两处原来的排水沟,是专门留出来供人参观的。整个陵区里面只有这两处是保留下来的原物。这1500年前的排水沟是要看看哪。

1500年前的排水沟

1500年前的下水道
再往上走应当是献殿和祭坛。都是只有新建的基础部分,只是两处空空的平台。

献殿的台基

祭坛的台基
在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这是李世民自己选定的题材。他在巩固唐王朝政权过程中,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他骑过的六匹战马。由工部尚书、工艺美术家阎立德画图,由筑陵石工中的高手雕镌而成的。采用高浮雕手法,每边三具,靠墙而立。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袼”、“白蹄乌”。其中的“飒露紫”和“拳毛袼””两骏,1914年被盗卖到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幅真品,于1918年在再次盗卖过程中被砸成几块企图装箱外运,幸而途经西安北郊时被发现制止,现存陕西省博物馆。(此段据网上资料整理)
复制的六骏图立在献殿台基的两侧。片片如下:

丘行恭给“飒露紫”拔箭
上图这幅雕刻表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公元621年,李世民和王世充在洛阳决战。李世民乘着“飒露紫”与敌交锋,一支箭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丘行恭赶到。他跳下马来,给“飒露紫”拨箭,并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保护李世民安全突围。李世民不忘丘行恭的救命之恩,特别将他的形像雕刻在昭陵六骏上。

大概是“白蹄乌”
经过祭坛,就是昭陵的最高处建筑—陵寝。同样只是地基。

寝殿基础

寝殿周围的防水墙

俯视昭陵

山河依旧

一代明君
站在九嵕山上放眼望去,山川苍郁,烟水葱笼。脚下空空荡荡的昭陵茔区,让人心里也一阵空空荡荡。可细细想来,陵寝的峻宇雕墙、楼阁台榭在岁月流转中消蚀殆尽,陵寝主人的伟大业绩却永远为后人铭记。
是啊,那是一个怎样辉煌的年代。唐朝的疆域北含贝加尔湖,西达咸海,东括朝鲜半岛,南至越南顺化,总面积2000万平方公里,比我们今天要大一倍!唐朝的GDP占全世界总量的近六成,今天NB哄哄的美国也才仅占到四分之一。唐朝有着世界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林立,商贾云集,把那些东洋鬼子、西洋鬼子看得瞠目结舌。唐朝有着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大师,给后世树立起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一个让每一个大唐子民扬眉吐气、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时代。直到今天我们还头顶着它的光环、继承着它的荣耀,因为,“唐人街”至今都是我们的代表符号!
说到唐朝,一个被历史忽略的重要历史事件不得不在这里重提一下。这就是中日之间的“白江口海战”。
公元663年,唐高宗(李世民之子李治)时,中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海域发生海战。唐军以170艘战舰、一万军士,击败日本400艘战舰、七万余人。这场海战,不仅把日本赶出了朝鲜半岛,将高句丽完全置于唐朝的控制之下,使日本900年间再未染指朝鲜,而且奠定了中日之间少有的数百年和平相处。此战之后,日本深恐唐军进攻本土,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以防唐军进攻。此战的另一个成果,是日本以派遣“遣唐使”的形式,全面向中国学习。在整个唐朝期间,中日无再战。《旧唐书》仅以132字记述了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斗。
当年的大唐王朝接受了几乎全世界虔诚的朝拜,今天我带着同样的虔诚来到这里,向缔造了曾经辉煌的古人献上一份景仰!
离开昭陵,心中释然。
上高速。目标,柞水!

目标,柞水!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