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谯楼、天宁禅寺)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依,被誉为“北上海” 。

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2009年1月2日,国务院正式发文宣布南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通谯楼

谯楼位于市区建设路1号。谯楼始建于元,歇山式九脊顶,东、西、北三面走廊,楼下为城墙,中央为券门。钟楼在谯楼南边,建于1914年,为报时报警而筑,楼高5层26米。1991年5月公布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
谯楼前身是宋淳熙年间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戍楼。谯楼内设有计时的刻漏,并采用更鼓来报时。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将谯楼维修一新,撤去原来悬挂的“海山要郡”匾额,换上新命名的“星枢楼”楼匾。楼名星枢,是依星相学说,希望因此使通州文化发达、人才兴盛。民国三年(1914年),张謇与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总商会的五千元钱在上海买来巨钟,并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钟楼为南通建筑师孙支厦设计,在风格上明显受着西方艺术的影响。张謇书“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楹联于其上。钟楼和谯楼这两座风格不同的建筑,是时代变迁的标志。
南通书城扫拍老城区


老城区内的一处民宅

天宁禅寺

南通天宁禅寺位于市人民中路寺街之内,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是南通年代久,规模较大而又保存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

1982年,南通天宁寺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公布名单上,沿用1957年定级时的提法,称天宁寺为“明宣德年间重建”之明代建筑,初建年代不详。作为明代建筑的天宁寺能上“省保”,但上不了“国保”。另有记载说,天宁寺于“唐咸通四年始建”。但我们没有发现唐代佛寺的有关遗存,缺少实物印证。令人惊喜的是,在修复大雄之殿和光孝塔的过程中,经过专家们的仔细勘察、研究,有了重要发现。大雄之殿的平面布置、梁柱结构、斗拱形制等等都符合宋代营造法式。光孝塔的用料、石刻、结构也都遵循宋制。由此,可以确定天宁寺古代建筑为宋代建筑。对照有关碑文记载,宋政和间,将原在城西的天宁寺并入城西北的报恩光孝寺,统称天宁禅寺。天宁寺“殿堂宏丽,楼阁穹崇,实一州之伟观”。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天宁寺古建时代,确定为宋代,应该是科学的可信的。据此,天宁寺申报“国保”,一举成功。

天王殿
天宁寺有“殿堂宏丽,楼阁穹崇,实一州之伟观”之说。就其规模而言,位居州城四大寺之首。历经沧桑变迁,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大体布局:全寺座北朝南,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为中轴结构。西北为光孝塔,山门前有照壁一块,门前有石狮一对为共护持。大雄之殿是天宁寺的主体建筑,经:专家鉴’定,认为它是宋元遗留下来的木结构古建筑。殿高近四十米,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歇山式,明向六根内柱,系用“包镶法”制成的十二瓣棱柱,下有复盆式石杠砒,上雕缠枝牡丹花纹。

十二瓣棱柱

十二瓣棱柱

大雄之殿

缠枝牡丹花纹柱础

缠枝牡丹花纹柱础
光孝塔

光孝塔(亦称支提塔)在寺内西北隅。明宣德五年(1430年)及天顺年间(1457-1464年)都曾重修。塔为五级八面木结构,须弥座式塔基,每层塔檐有砖砌迭涩迭成平座,上檐角梁,下存擎檐柱,腰檐向上反翘,绕以雕板木栏。每层有四门,项刹较高,承露盘上装相轮七重,上施围以光焰的宝珠。塔身颀长,呈现玲珑挺秀的姿态。民谣"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中插",所称八角之塔即光孝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