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句容 丹阳
“有容乃大、海纳百川”

句容是江苏省13个文明古县之一,境内山峦叠嶂,人杰地灵,古洞仙泉众多,是历代有道高人、能人隐士的理想修真之所。茅山,更是求道人士不可多得的一块“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道教圣地,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誉,也是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漫步句容街头随处可见道教给这座古城留下的深深烙印。
葛仙观

葛仙观,古名葛仙庵,青云观,为古代道教仙家、医学家葛玄、葛洪故宅,后毁于战火。这座葛仙观由茅山道院出资易地重建(原址在句容第二招待所)。
观内主供圣贤葛仙翁葛玄、“小仙翁”葛洪和道教三清尊神。其中,葛玄是道教灵宝派创始人,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验中,积累了不少朴素化学知识和中草药物治病记载,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人尊为中国“化学始祖”;而葛玄重孙葛洪,是唯一一位被列入古代世界十大名医之一的中国医学家,他的 “返朴归真”理念和“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思想影响久远。
华阳书院

在葛仙观的西边不远处就是华阳书院。句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很多书院,有茅山、南轩、华阳、江左、正心、三友、道一、句曲等书院,然而现在有遗迹可寻的却只有华阳书院,1996年公布为镇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阳书院是清代人利用县督学院署的阅卷所改建。明朝时,中央提学御史常驻节句容,句容成为江南教育的重镇,句容县督学创建督学院署,并逐步扩大规模,增设考棚,阅卷所,大堂多处。到了1741年,县令宋楚望在督学院署的阅卷所创办了华阳书院。
1856年、1863年,太平天国军两次攻进句容城,华阳书院遭到战火烧毁。1865年,知县左光斗筹集资金,在县城购买民房五进计三十余间重建华阳书院。1869年,书院开始授课。到了1901年,清政府下令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华阳书院被改为官立第一高等学堂,作为书院的历史从此结束。

现在的这座华阳书院是从句容人民医院内整体搬迁过来的。成了句容文管会和博物馆的办公场所。句容历史上曾是文化繁盛之地,书院证明了这一段历史,而作为句容历史上目前仅存的一处书院遗迹却也异地重建。让人感到遗憾。
华阳书院内的碑廊



葛洪炼丹井

葛洪,生于西晋时期,逝于东晋时期,是一位道教的宣扬者,同时也是位炼丹大师,为采集炼丹原料而云游四方,在许多地方留下了炼丹的痕迹。

句容是葛洪的家乡,古时城内有座青云观,观内有丹井一座,据说葛洪曾用此井水炼丹,井券上刻有“丹井”二字。句容第二招待所在古时为葛仙庵,这是后人为了纪念葛洪的从祖父葛玄而建。而葛洪炼丹井所在的青云观位于葛仙庵东面。

句容汽车站的茅山壁画

茅山是指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1985年被列为江苏省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可惜此次句容之行的目的是狮子,茅山下回见!丹阳我来了······
丹阳齐梁博物馆

句容丹阳两市相邻,交通很是方便。
丹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商周时属朱方,战国时名云阳,秦初改名曲阿,此后曾多次易名,有凤美,云州,简州等,丹阳是唐天宝元年始用,一直沿用至今。
丹阳素有“吴越之门户,七省之咽喉”之称。亦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境内尚存11处齐梁陵墓石刻,有天禄、麒麟、辟邪等神兽石刻二十余只,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阳市齐梁博物馆的展厅共展出了丹阳各个历史时期的石器、青铜器、瓷器、钱币等各种文物。因此抵达丹阳后我便直奔博物馆,本想在博物馆内搞些六朝石刻的资料,可没想今天却休息,不过好在院子里的石刻还有几件。


上头这两块大石头可就是赫赫有名的南朝石刻了,可惜这只是残件,但是从中可以一窥南朝石刻的风采。

这尊北宋石马是在北宋追赠户部尚书邵亢夫妇的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是该丹阳目前发现唯一的一件宋代石刻。

陀罗尼经幢亦称尊胜石幢。丹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十四年 (726年)。原立于城内云阳桥东北高陵寺放生池前,后移至博物馆。现存石幢高2.16米,围长1.6米,呈八角形,每面宽0.2米,上书陀罗尼经文,并有浮雕佛像装饰。

通泰桥

在丹阳城麻巷门护城河上。桥身全部用花岗石制成。桥顶石栏及其下面长条石上刻有楷书阴文“通泰桥”3字,上款刻制楷书阴文“大明万历已未创建”,下款是“民国八年已未重建”。拱券形制,横纵连锁式砌置。桥的南北各有对联1副。
看完同泰桥可坐1路去拜访丹阳的西门大街,在西门站下。
宝成桥

西门大街的街头矗立着一座老桥,俗称老西门桥,位于旧县城西水关门外,现老西门大街西首。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建,为单拱石拱形。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桥因倾祀重修,雍正年间邑人林嗣益捐修,民国25年(1936)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丹阳县志》记载,西门桥原名宝成桥,明万历年间由丹阳知县韩万象发起建造,曾是丹阳西门外乡民进出县城的唯一通道,清朝康熙、雍正、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曾多次进行修缮。西门桥桥墩、护坡等部位为石块垒砌,为典型的明代风格。
林家大院

林家大院位于丹阳城内西门四巷弄65-2号,建筑年代为民国18年(1929年)建。为3进2厢2院,硬山式砖木结构。门窗雕刻精美,堂门框上方的水磨砖拼图,屋檐四周为仿木结构,院中铺设长条石,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


正仪坊

过了林家大院映入眼帘的就是竖立在街中心的正仪坊,正仪坊又称黼黻文明坊,为明代所建。牌坊横跨西门大街,为三门式,花岗岩质地,面阔8.9米,通高 5.8米,清代整修时又加青灰色构件,上刻“黼黻文明”4字,意即经过此坊时,要衣冠整齐,注意礼仪。

警钟楼

警钟楼可是不折不扣的消防队遗址。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原为5层。第一层用于停放救火水龙,第二层用于办公更衣,第三、四、五层四面皆有窗,中间有梯子,供消防人员登临了望,最顶层中间挂一警钟,以备发现火灾时发出警报。抗战期间,此楼第三、四、五层被毁,仅存两层,门额上尚存有“城西救火会”5个大字,墙脚处奠基碑上刻有“民国十九年建警钟楼城西救火会”字样。

江苏省保——唐中和铜钟

出了西门大街继续往西北方向前行,我的下一站就是丹阳人民公园,此园中珍藏着一口名闻遐迩的"江苏第一钟"--唐代中和钟。

说起江苏的名钟,本应首数苏州寒山寺的那一口。当你读到唐代张继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时,耳畔便会自动响起那力透千年勾起人无限幽思的钟声。然而可惜的是,唐诗依在,唐钟已不存。明代嘉靖僧人本寂曾仿之重铸,却又不幸流入东瀛,现在的苏州寒山寺的那口钟是靖光绪三十年间再铸的。目前,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铜钟有四口(丹阳唐钟、泰州五代铜钟、淮安金代铜钟、南京明代铜钟),唐中和钟因钟龄最长,遂被冠为"江苏第一钟"。

丹阳唐中和钟高2.14来,厚0.11米,口径1.41米,重为6025斤,唇六曲,口沿铸以宽郭,钟体黝绿,钟上铸之兽纽,为双龙双角,相背连体,身被鳞片,撑足躬背,长舌下垂,造型雄健华美。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老四“蒲牢”,因其生性好鸣爱吵闹,司职钟纽。
唐钟铸造于康中和三年,相传为一名明王十四娘的捐资首倡以铸。它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戴帽泥法,用四圈泥范套合戴帽,一次浇铸成型。它的内壁几乎没有缺陷,表面光滑严密;范缝细并经磨锉,浇铸水平很高。钟体祷有铭文,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