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明帝兴安陵存疑

“三城巷1的石兽”暂且这么叫他。它位于梁文帝建陵南60米处,其中左侧石兽身体的一半被切下,只剩下前躯,而且失去头部,四肢也缺损,整个身体损伤比较严重。而右侧石兽除了四肢和尾巴缺损以外,其他尚保存较好。右石兽体长3.05米,与建陵和修陵的石兽大致相同。看第一眼就会觉得与陵口石兽很相似,同样也是头大颈短,同样的从头到颈、胸、腰的姿势都缺乏跃动感,翅膀和体毛的表现方式也都非常相像,他们沿袭了陵口石兽的造型。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翅膀和体毛的表现比陵口的更加纹样化,更加缺少自然之感。如翼部的各部分失去差别,翅膀从前到后表现为流利的曲线,而且更加延长,前部上卷的羽毛也失去了气势而变得简单化、图案画,翅膀根部的鳞纹随曲线之势浅刻而已,数量也有所减少。其中纹样化最显著者还要算腰部的体毛表现,从后部看基本上于陵口相同,从头后部到背、直到尾部表现为左右对称的连珠纹,但陵口石兽的体毛仍沿袭前端卷起、类似箭一样的表现,而“三城巷1”则用自由奔放、流丽的并列曲线使之完全纹样化,但却有一种韵律感。

关于“三城巷1石兽”的帝陵比定,自朱希祖以来,我国的研究者们都异口同声地声称其为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这是因为《乾隆丹阳县志》卷一九记载兴安陵的位置为“东北二十四里,尚德乡”梁文帝建陵的位置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东城村”等,他们又都将“尚德乡”理解为“尚德乡东城村”而《乾隆丹阳县志》中建陵的方位“东北”应是“东”之误,因为旁边的武帝修陵和简文帝庄陵都分别在“县东二十五里,皇业寺前”和“县治东二十七里”。
再据《乾隆丹阳县志》,尚德乡除东城村以外尚有38村,范围很广,先前的赵家湾处的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也位于“县北三十里,尚德乡”,很明显以往的考证是错误的。兴安陵在《元和郡县图志》中也是在“县东北二十四里”,与先前考证的东北方位的金家村墓相当。

从样式上来说,“三城巷1的石兽”也与齐明帝(498年卒)的兴安陵不符,而是显示着梁武帝修陵以后的样式,明显地沿袭可能在大宝三年(552年)营造的陵口石兽的造型样式,从解放前的照片可看出其采取的是伸出里面左前肢的梁代形式,而且前肢肘部的三角形长毛也是梁代石兽的形式。
那么它又是哪位帝王陵前之物了?首先应注意的是荆林三城巷南北整齐排列着的四座朝东的帝陵,也就是说这是帝陵区,三城巷其他几处分别为梁文帝、梁武帝和简文帝,又可说是梁代的帝陵区,如果将“三城巷1”定为齐明帝的兴安陵,在梁的帝陵中掺入齐陵,从常识上讲也不太可能。
而且南起帝陵中除前艾庙的景安陵外,都位于经山周围,也就是说以经山为帝陵区的。所以“三城巷1”应为梁代帝陵,而且时代要比陵口的大宝三年晚,也就是说为简文帝后的皇帝墓。在这可供候补的就只有元帝萧绎和敬帝萧方智。武帝第七子元帝萧绎在王僧辩等平定侯景之乱后在江陵即位,承圣三年(554年)江陵陷落,元帝被西魏所杀。元帝第九子也就是后来的敬帝在太平二年(557年)禅位于陈武帝陈霸先,被奉为江阴王,于陈永定二年(558年)去世。据《陈书》的《世祖纪》,天嘉元年(560年)元帝葬于江宁,不可能被陈文帝陈蒨葬于丹阳。而敬帝则为江阴王,受到优待,被允许行梁正朔,死时陈霸先遣太常吊祭,司空监护丧事,准别一切,所以敬帝的可能性较大。东晋最后的皇帝恭帝的冲平陵(南京富贵山)、南齐最后的和帝的恭安陵(丹阳吴家山)分别是由接受他们禅位的刘宋武帝和梁武帝所建。这两座陵墓的发掘也证实了他们确为帝陵形式。由此看来,“三城巷1石兽”很可能是敬帝陵前之物。

从以上这些方面来看,将“三城巷1石兽”定位永定二年梁敬帝陵前之物也是比较妥当的。按道理,敬帝陵本应建在其叔父简文帝庄陵的左侧(北侧),但可能此处没有其先帝——父亲元帝的陵墓,庄陵的北侧又是皇基寺等原因,陈武帝便将其建在了建陵的南侧,即今天的“三城巷1处”,并遵循陵口石兽的形式为其制作了石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