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镇江游记
离开栖霞山不远,在镇江宝华山上有着一座地位显著的律宗祖庭,宝华山隆昌寺。宝华山,主峰437.2米,素以“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而著称,周围36座山峰似36片莲花瓣,隆昌寺如莲花一般端坐其中,故称众山点头,也颇有祖庭之意。 隆昌寺原名千华寺,建于梁天监元年(502年)。最初是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在此结庵传经,故名宝志公庵。明神宗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于是改称隆昌寺。据《宝华山志》记载:“宝华律宗为金陵四百八十大梵刹最上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令宝华山律院住持隆昌寺第7代祖师福聚率众僧赴京参加放皇戒(即授御戒)以后,威望日隆。宝华的名望随之日高。该院最盛时有僧人3000多,全国70%僧尼均来此受戒,以为正宗,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不少僧尼也曾来此受戒,因此对东南亚佛教的影响也很大,对日本的影响更甚于泰国,是我国最大的传戒道场。被称为佛教里的哈佛大学。 和众多庙宇不同,隆昌寺的建筑风格比较独特,明清四合大院。从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有香港宝莲寺赠的高7.84米的“天坛大佛”)纵轴线向前延伸到大悲楼(韦驮殿)一侧是东寮房,另一侧是西寮房,其结构方正,对称严谨,主次分明,回廊环绕,称之为四合大院,其建筑面积7240平方米。整个寺庙,还有其他七个小院,院中套院,亭台楼阁布局合理,所设置门道回廊相随,院与院相通,非常巧妙。这种组合布局,主要是与律宗道场传戒所设十四个堂口有关。从布局来说,它有灵活多样的变化,适合传戒,从总体来看,它的功能、造形、大小与装饰如同宫殿,但又不失庙宇的风格,是一种“方形廊院制庙宇”建筑群。 隆昌寺山门很小,面北偏东,庙大门小,,山门面北传说是为接驾帝王而改,山门较小是为警示僧人律宗寺院戒律严格,不能随便进出。山门侧前是戒公池,长宽约30余米。据山志载:戒公池是秦淮河两源头之一。日供数千人用水,“虽旱不竭,天光水影交映,而寺宇林木若入冰壶玉鉴中。” 戒坛位于戒坛堂内,大刹放戒时用。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上有“佛制戒坛”额。戒坛便是律宗的标志。隆昌寺戒坛原为木质。康熙四十三年(1705),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大师担纲设计营造出隆昌寺第一座石戒坛。石戒坛位于戒堂正中,体现了律宗“不倚不连”的规范。据《宝华山志》载:释见月造石戒坛,开基之夜,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霄汉。众山群楼,明如白昼,莫不骇异赞叹。以后每年冬春传戒,各地求戒僧众蜂涌而来,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次开戒,云集授戒者达1200余众。 在戒坛堂一侧,是铜殿和两座无梁殿。铜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神宗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捐金二千建成,为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外有石柱方亭。结构精巧,雕刻细腻。殿高7米,阔4.5米,深4米。其梁、栋、栌、桷、窗、瓦、屏、楹均以铜为之,故名铜殿。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南巡再登宝华,书题铜殿额“莲界云香”。 铜殿两侧为无梁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左供文殊,右奉普贤。均为单檐歇山顶,三间两层楼阁式,面阔7.62米,进深二间5.62米。整幢建筑无梁无柱,不用寸木,内部纯系砖垒拱券,外部是仿木结构殿堂形砖雕,出檐短,起翘低,门窗皆呈圆拱形,上雕云纹和二龙戏珠图案,整个砖雕艺术在寺庙里尤为突出。 以戒为师,隆昌寺历史上地位显著,据说最鼎盛的时候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清康熙乾隆曾六次驾幸宝华山隆昌寺,据《宝华山志》记载:“宝华山律院见月大师开戒七十余期,得戒僧徒遍于天下,以数十万计”,可见律宗祖庭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