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镇江游记

镇江游记

镇江江天禅寺

镇江古称京口,为长江下游咽喉,镇江以下江面陡然开阔,且京囗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风光如画,自然是庙宇所在之地。故有“楼台两岸竟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芦管玉萧齐送夜,一声飞断月如烟”。之美景。镇江古时有八大名寺,而今古寺则以千年古刹金山江天禅寺(金山寺)、焦山定慧寺、及《三国演义》中有名的甘露寺为代表。


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唐朝张祜的诗句“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就是当年金山的写照。金山自古名称很多,古人把扬子江比作香水海,把这座山比作《华严经》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山高44米,绕山一周约520米。随着沧桑变迁,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整个瓜洲全部塌入长江,就这样泥沙把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雏形。当年东坡居士笔下“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的水上风光演变成了陆上胜境。“骑驴上金山”风行一时,成为清末民初朝山观光者的一种奇妙享受。清康熙帝于1687年秋登临金山,因观其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故赐名“江天禅寺”并沿袭至今。  
金山风景区建筑风格独特,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寺内藏有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和铜鼓,号称“金山四宝”。整个金山风景区计有30余处景点和古迹,而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等等,令人回味无穷。

江天禅寺,又名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南北朝时代,梁朝的武帝萧衍崇信佛教,于天监四年,召集十名高僧,阅览佛教经典,编成《水陆仪轨》一书,并在金山泽心寺依照《水陆仪轨》所载,首开《水陆忏法》的大法会,超度六道众生,由此金山之名远近皆知。唐朝,法海禅师在此开山得金,重建了古刹,更名为金山寺,规模十分宏大,香火一直绵延至今。宋真宗咸平初年,帝派遣内侍蓝继宗敕赐大藏经。大中祥符五年,改称「龙游寺」。宋徽宗时,一度改为道观,未几复旧。至南宋淳熙年间重修过一次。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先后至此参访。康熙二十五年易名为「江天寺」,但民间习惯仍称金山寺。


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亭台相连,进入山门,依次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穿过大雄宝殿,则进入登山石阶。由夕照阁上行至观音阁,内有四宝室,陈列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周鼎”是2700多年前,周宣王奖给北伐统帅遂启棋的青铜器,因而全称“周朝遂启棋大鼎”。1884年湖北汉阳叶志光赠给金山寺收藏。“东汉铜鼓”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赠给金山寺的。相传为诸葛亮所创制,正面可作战鼓,反面能做炊具,民间称之为“诸葛鼓”。“东坡玉带”相传是宋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给金山寺的,带上缀系着长方形、圆形、心形等形状不同的白色玉片。玉带虽经900余年,仍然光洁如鉴。《金山图》是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


观音阁南与妙高台、楞伽台,北与慈寿塔、法海洞椽接栋连,碧映丹辉。由楞伽台循级北登,可至金山的顶峰留云亭,亭内有康熙帝御笔"江天一览"石碑,留云亭西北,有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七峰亭。


由观音阁往北,可登慈寿塔,此塔初建于齐梁,距今已1400余年。宋曾建南北双塔,已废,现存此塔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为两江总督刘坤一为祝贺慈禧太后60大寿重建,取名慈寿塔。塔高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有梯可上下,每层均围以走廊和护栏,是镇江的标志性建筑。宋代王安石登塔后曾作诗抒怀:“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从慈寿塔往北至法海洞,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洞中供有法海塑像,裴头陀与神话《白蛇传》中的法海是毫不相干的。在法海洞北、玉带桥旁有一白龙洞,根据神话传说,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法海禅师,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学于庐山东林寺,后来此苦修,在山下掘土见金,遂重修寺庙,改名金山寺。


金山寺历史上先后有昙颖、怀贤、佛印、义天、善宁、了心等高僧驻锡于此。自唐代灵坦禅师为第一代开山祖师起,历代相传,慈舟法师是第八十一代方丈。近代也名僧辈出,清朝末年参加革命的宗仰上人,就是金山寺的首座和尚,已仙去的慈舟法师方丈创办了金山佛学院,影响也很大。

镇江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镇江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