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镇江游记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得道以后,讲此经21天,共有七处九会,教导菩萨因地发心修行,一定要以十度万行的因华,来庄严最上一乘的佛果,这是经的中心思想。唐玄奘弟子法宝寂法师于焦山创建大雄宝殿,讲经诸论,使成为华严祖庭。到北宋佛印了元禅师昔读华严经,更见善财童子,建海云楼,视焦山为华严境界。 北宋苏东坡曾有诗曰:“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相比高大雄伟,山高70.4米,占地570亩,是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岛屿,号为中流砥柱,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又以苍翠的竹木取胜,又称“浮玉山”。寺、亭、楼、阁掩映在山荫云林之中,故有“山裹寺”之说。 据《焦山志》载“焦山两狮形,象山两象形”,神话传说认为此两山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坐骑所化,早在汉末佛教传入我国之初,便有僧侣在此结庐,东汉末年兴平年间(194-195年)在此建普济庵,唐代永徽年间(650-665年)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法师来此传法相宗,并建大殿。安史之乱后,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法师来此弘扬律宗和天台宗,五代的后唐枯木大师大扬宗风,宋元佑年间改名为普济禅寺,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金山了元(佛印)禅师,白太守杨公,来住此院。而后日益恢廓,始成名兰。元朝改称为焦山寺。正统间,弘衍扩建天王殿、藏经楼、千佛客、海云楼等寺宇近百间,规模壮丽,遂与金山齐名。明代全盛时期,有殿宇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曾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今天的寺庙主要保留了明代风格。 从五代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禅宗的临济寺和曹洞寺在此交叉传承。同治七年大须和尚提倡传戒念佛,弘扬净土宗,使定慧寺成为禅净双修的寺院。康熙四十二年,他在南巡时经过焦山,看到山寺胜况,赞之为“香林”,并取佛语“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御赐“定慧寺”题额,从此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 定慧寺山门现仍保留了原址,新的山门门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额。两旁悬挂有“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的楹联。山门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缵宗所题的“海不扬波”四个大字。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仍保留明代风格。两边还有罗汉洞、禅堂和茗山法师纪念堂。 沿着寺庙往东,观澜阁是乾隆皇帝南巡时的行宫,一座精致小巧的两层建筑,古时东、南、西三面临水,在楼上观赏江景,可谓壮观如画。行宫边上就是焦山碑林宝墨轩,最值得称道的地方。焦山以摩崖石刻闻名于世,宝墨轩最早为北宋初年(1048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现在轩内珍藏着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400方,数量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唐《魏法师碑》、宋《章岷墓志》、明刻宋米芾《兰亭楔帖》等都属上品,其中陆游与游人踏雪寻仿《瘗鹤铭》的题名真迹被称为“碑中之王”。 《瘗鹤铭》,为晋王羲之手书刻石,人赞为“大字之祖"。原碑因遭雷击崩倒江中,清康熙52年,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打捞出残碑五块,文字已残断不全,仅有完整文字81个,残缺字节1个。2008年镇江政府又重新开始并打捞出部分江中残石,在海内外反响很大。 宋禹迹图,刻于南宋绍兴12年,取“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之意,将《尚书·禹贡篇》中所述的名山大川标汇在地图上,比例尺为1:4200000,有完整地理名称的551处,刻有5183个方格,基本包括了古代九州的全貌,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 御碑亭,正反两面刻有乾隆第五次下江南到焦山时作的《游焦山歌》和《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的御笔亲书,石碑镶在整块石头中间,四周雕刻着盘龙,是国内至今为止保存的最好、最完整、最大的二块帝王御刻。 宝墨轩之东不远处是吸江亭和古炮台遗址。吸江亭,又名吸江楼。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神态各异,所以又称四面佛亭。吸江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内有狭梯盘旋而上,回廊互通。楼共分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遥闻曙钟动,江阔万鹰盘,可见古时之胜景。 古炮台呈马蹄形排列,面对大江。它是1842年镇江军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过了炮台上山,在山间的绿竹幽林中,掩映着一座四合庭院,门额写着“郑板桥读书处”,又叫别峰庵。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环境清雅幽绝。郑板桥曾在此读过书,因而名闻遐迩,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郑板桥对焦山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咏叹焦山的诗、联,如题自然庵“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山光扑面貌一新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意境清新,回味无穷。除了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也都曾在焦山攻读,留有文字瑰宝。 登高山顶,为万佛塔,踏高42米,明清式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1998年奠基,各层分别供奉地藏王菩萨2642尊,大悲观世音菩萨1652尊,大行普贤菩萨1500尊,大智文殊菩萨1200尊,药师如来佛1100尊,西方阿弥陀佛940尊,本师释迦牟尼佛880尊,合计9914尊。 当代十大高僧之一的茗山法师便是1934年於焦山定慧寺依止德峻和尚受具足戒,并入焦山佛学院学习。茗山法师在谈起如何做人时曾引用太虚大师的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茗山法师在圆寂前也曾做偈“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须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