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西北行之 去延安
很久以来,想去黄陵、孔府和延安。
黄陵去过了,孔府还没有,这就去延安了。
延安的宝塔山和延河水,在伤痕文学以前,出现的频率非常的高。记得好像有首诗,是谁写的来着?“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这两句诗,沉在心底、刻在脑际已经很久了。
当旅游车开过黄河对岸的时候,就来到了山西。与南岸的黄土相比,北岸的黄土一样的构成。我们下榻的窑洞,洞口向阳,洞底就深入了黄土之中,里面装有空调,建有洗浴间,准现代化的设施并没有改变窑洞潮湿的环境,床是湿的,被褥是湿的,地板也是湿的,潮湿得让人心里难受。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不患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继而累及心脏才是怪事。

次日早餐后,再过黄河,折返,向壶口的西南方向——延安进发。
一路上,依然是塬、岭、山,高低不同,形态各异,七沟八梁。路上导游所介绍的延安,都是些尽人皆知的内容,只是有句叮咛的话,让人难品味道:“在旅游景点不要轻易买东西,穷山恶水出刁民”。
话说之间,就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一个响彻云天的地名。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三五九旅用过的各种各样的种田工具、纺线的纺车、吃的野菜稻糠、穿的粗布衣袜等生活用品,还有做染料用的树根。
陕北黄土高原上唯一的一处稻田,就是南泥湾了。“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好地方呀么好风光,好地方呀么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听起来的确很美,实际上,现在山上没有鲜花,没有牛羊,与江南的稻田也无法相比,艺术的再创造,的确具有感染人的神秘力量。

纪念馆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位老人,头扎白羊肚毛巾,哦想给他照张像,老人摆手:“照像?给钱!”语言简洁、明确、有力!
王家坪,毛泽东的房子,比着普通的陕北民众住的窑洞条件要好,但也相当地简陋,革命时期的领袖,简易的床铺,简易的木桌,简易的木橙。区别于其他的领袖,毛的主房旁边连接着一个趴趴房,里面有一个木制的澡盆。湖南人爱洗澡,战士们就从老远的延河挑水来。毛洗澡也不是天天洗,没有那样的条件。

那地儿,有一个房屋值得一说。当时,中共没有一个像样的地方召开比较大型的会议,王震的三五九旅派就上了用场。关键的时刻此君总是出现,总又表现出关键的智慧。军委礼堂的建筑式样,很有南方民居的特点,砖木结构,横梁,立柱,三角架木构造的屋脊,内部宽敞粗放,说不上有怎样的科学设计,更谈不上风格,农民革命者用心血建造了他们心中的殿堂,包括他们的将军。
还有一个蓝球场,简易得不能再简易,朱德的身影也永远地与之融为一体,因为有照片在宣传的画册里、在全国的革命展览馆里,供人瞻仰。
广场上,以阿宝的启蒙老师为主导的表演队伍,为我们唱起了陕北民歌,打起了腰鼓,扭起了秧歌。那粗犷豪放,遒劲奔突,激越苍凉的表演艺术,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力量。

别了王家坪,上得杨家岭。
那时的东征抗日,主要是在重大的压力下登场的百团大战,暴露了中共的实力,日本人开始轰炸陕北,为了安全,中共主要领导人移居杨家岭。
杨家岭上,毛、朱、周、彭、刘,他们居住条件比较红军刚落脚陕北的时候有所好转,毛、朱、彭所谓的客厅连接着地道,通往防空洞。周的住所没有,因为代表中共中央长期住在重庆,很少回延安。
不知道什么原因,主要领导人的卧室里都摆放着双人床,只有彭那里不是,先生不是有夫人吗?
等到中共七大召开的时候,“壮大人民力量”策略的结果是力量真的壮大了。条件好了,建筑的水准也跟着突飞猛进了。中央大礼堂建得非常的隐蔽,依山傍岭。透过密密麻麻的树丛和山梁,从高处俯视,它的外观呈现飞机的样式,因此,时人称之为飞机屋,显示了设计者的帷幄匠心。革命胜利后,尤其是文革后,遍布全国的大小礼堂,建筑的模式和风格,与延安的中央大礼堂惊人地雷同。
延安市离王家坪不远,有一条河流从市的中心穿过,那就是著名的延水河了。滔滔的延河水早已不见了踪影,延河桥下仅有的一点水,已经被生活垃圾污染,不再清澈。

站在延河桥上,望着宝塔山,心潮澎湃,镶嵌在记忆中的圣塔!当拉近了相机的镜头,仔细观察,发现只是一座普通的砖塔,就建筑的高矮、结构的严紧、艺术的风格来讲,还真的说不上有特别突出与典型的地方,但问题是,她是在延安,而且革命者最后胜利了。
延安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年为数不多的中央红军有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延安北面、东面倚靠黄河天险,南面、西面有重重大山。天然的屏障,进可攻,退可守,乃兵家用武之地,虽于农耕,土地实在是贫脊;但于用兵,复杂的地形确是难得的宝地。当年刘志丹能够看上这个地方,是经过渭华起义失败血的教训找到的一块安身立命的场所,因为那次起义是在紧邻西安的关中平原上举行的。
延安不像关中,其土地贫脊,交通闭塞,穷山少水,是国民党达官贵人不愿去的地方。但作为根据地,向南防御,崇山峻岭,国军的坦克开进不去,飞机去了也难以捕捉到目标,刘志丹和毛泽东都选中了这块宝地,英雄所见略同啊。然而,有同样战略眼光的人,可惜有一个过早地牺牲了。
总而言之,看了陕北的地形,看了延安的窑洞,似乎懂得了共产党人取得天下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