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延安游记
黄河出巴颜喀拉山以后一路向北,在蒙古高原上画出一个美丽的弧线之后,正直向南,狂泻两千公里,把黄土高原劈成晋陕两半,在一个叫做风陵渡的地方急转九十度的大弯,奔向东方,流向大海。在那条南北直线上、距风陵渡500公里的地方,就是黄河上那个牵动国人情愫、凝聚国人精神的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的西边是陕西省的宜川县,东边是山西省的吉县。从吉县过去,有40公里路程。 我们早上5点钟起床,5点50出发。吉县小城还沉睡在梦中,街道上空无一人。道路两旁的路灯昏黄,深蓝色的夜空中却星光闪亮,让人感到久违了的亲近。山路弯弯,山风凉凉,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黑暗中只有我的捷达王孤独地前行。 高原的轮廓在晨曦的映衬下渐渐清晰起来。道路在山腰间盘旋,秋凉中的高原竟然是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绝不似昨日的荒凉。高原早晨的美丽着实让我们吃惊! 东方发白 远望亭台 高原晨曦 阳光初照 黄河岸边 8点整,黄河出现在山脚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浑黄的河水在两岸丘陵的夹裹下,消失在远方的雾霭朦胧之中。尽管我曾多次见到黄河,此时的心情何止喜悦二字!停车拍照,匆匆上路。壶口就在眼前! 前行不远,就看到一座大桥横跨黄河,这就是七郎窝大桥(也称黄河大桥、壶口大桥),过桥就进入陕西境内。桥头右侧一座三进牌楼式石雕大门极为精致,这就是壶口瀑布景区的大门。旁边竖立一座高十几米的整块原石,填红阴刻“壶口瀑布”四个大字。站在这里就能够听见瀑布的轰鸣,声震十里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景区标志(这张裁掉了边上的人) 在大门口只拍了两张照片就驱车进入景区,连那座壶口大桥都没有拍。 大门距瀑布还有好几公里。我们把车停在路边停车场,匆匆下车。远远的看见整个河面烟云缭绕,整个河谷瀑声雷震。还没走近,就已经激动了。我们飞也似地向瀑布奔去。 站在河边,我真的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滔滔河水如千军万马奔腾呼啸而来,宽阔的河面在壶嘴处骤然收紧,原本平缓的河道突然断裂,成为一道深谷,那亿万吨夹带着泥沙的河水奋力地砸向谷底,进入深谷的河水立即消失在水幕覆盖的狭窄通道中,只有溅起的水花如升腾的烟雾弥漫了整个河谷,伴随撞击的轰鸣如耳边惊雷,检验着每一个人的鼓膜和心脏的承受能力。一道彩虹从水中升起,它把力量、狂躁、愤怒凝结成一片美丽。 我无法用语言来描绘它的壮丽,任何华丽的词藻在它面前都显得贫瘠。我也无法用文字来叙述自己的感动,任何感人的词汇此时都显得薄情。我只能将这感受留在心底,让我在想起它的时候,轻轻叩击记忆的闸门,重新回味站在它身边的美好时光。 彩虹升起 流入深渊 大河断流 壶口瀑布有三层看台。第一层,就是河岸两边。第二层,向下约5、6米,中间有一层断裂带状平台,宽两米左右,长不到百米,路面湿滑。此处水汽更重,瀑声更大,不可久留。第三层,有一石洞通往地下,出口大约在水面附近,丰水季节即被淹没,据说此处拍照效果最好。岸上有一工作人员在入口处售票。我们没去冒险。 站在黄河岸边,我想到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我有幸两次参加《黄河大合唱》的完整演出。第一次,是1999年12月31日,由著名指挥家田晓宝执棒,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场《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曾在延安指挥《黄河大合唱》的严良堃先生亲临指导。第二次,是2005年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音乐会上,由著名指挥家王秀峰指挥。这两次经历成为我永生难忘的记忆。《黄河大合唱》那气壮山河的磅礴气势,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心潮澎湃。当最后一个高音在“发出战斗的警号中”嘎然收住,你会感到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沸腾。而正是壶口瀑布的壮丽波澜催生了这个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1938年秋,正值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时候,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前往延安时途经壶口。站在奔腾呼啸的瀑布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用光未然自己的话说,“我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此时此刻,肆虐在中华大地上的日寇铁蹄,被蹂躏的中国人民的悲愤呐喊,四亿五千万民众的艰苦抗争,对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无比热爱,一齐涌上他的心头,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到达延安以后,光未然在病中写成了组诗《黄河》。后应冼星海的要求,他只用了5天的时间,便将其改成歌词。20天后,《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壶口瀑布用它的壮美创造了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瀑布旁有一位当地老乡,牵着一只小毛驴等着游客照相,小毛驴头上的红布上写着“壶口小黑”。老人很和善,我们跟他聊起来。他说,他上过中央电视台,有一期节目专门介绍他和他的“小黑”,很多大领导、有名的演员和主持人都骑过他的“小黑”。说着,他还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影集给我们看,果不其然。我们原未打算照相,说到这里我们也入乡随俗吧!扶老婆骑上毛驴,重压之下小毛驴浑身打颤,看来老婆减肥的道路还是任重道远呢!我看那小毛驴太可怜,不忍心欺负它,就站着照了一张。镜头前,老人很专业的端起烟袋锅,摆出一个笑眯眯的架势。镜头里留下他善良的笑容和硬朗的身板。 老人收费每人2元,我付他10元,不是施舍,他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不知道老人现在过得怎么样。愿他长寿。他和他的“小黑”正经还是壶口瀑布一景呢! 离开“小黑”,我们并不急于赶路,在河床中慢慢向上游走去。 和黄河的其他地段不一样,我发现这里整个黄河的河床全部是坚硬的黑色石头,没有一点淤泥,坚硬的河床被水流冲刷得奇形怪状。壶口瀑布,就是黄河水在亿万年的流淌中,生生在坚硬的石头上刻出的一道巨大的壕沟。这需要怎样的力量和坚韧哪! 河床坚石 壶口瀑布全景 我们信步在河床中向停车场走去,看到岸上有一个小院落,走近一看,是座小庙,名曰“牛马王庙”。我们们顿感奇怪,便走进小院。 牛马王庙 原来,这是一座我们从未见过的供奉牛马的庙宇。走进院内,庭院相当紧凑。小庙供奉着马王、财神和瘟神,真是闻所未闻,竟然还有供奉瘟神的!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古时候黄河运输受到壶口瀑布的阻隔,上下游来往船舶不能直接通航,只能用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是“旱地行船”,卸下货物,把船用人工拖曳,从河床里拖过瀑布,待船重新入水后再装上货物。一种就是“陆地转运”。货船只到壶口,货物卸下来从陆地运到上游或下游,重新装船。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那时的壶口东岸曾是方圆数百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真可谓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由于陆地上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牛、马、骡、驴等大牲畜,为求人畜平安,清康熙年间,当地群众集资建庙,虔诚祭祀。是啊,求马王保兴旺,求财神保发财,求瘟神保别生病,这真是个极富创新精神的创意。毛主席要送瘟神,老百姓要供瘟神,伟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这里。俺斗不过你供着你,你总不能还欺负俺了吧。我们善良的先人们哪! 回到停车场,我的车旁边停着一辆三菱越野,主人是一个北京小伙。他刚从西藏下来,他们一行七辆越野车,昨天分手,他准备今天赶回北京。车顶的行李架上放着两个备胎,车里军大衣等生活物品一应俱全。他告诉我们,一行的七辆车减震器全部换过了。什么都不用说,这足以使我们想到他一路的艰辛,羡慕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与小伙子告别,不须祝福,他已经平安了。 驶过壶口大桥,进入陕西境内。陕西这边景区里面也是人潮如流,我们已经激动过了,让同志们去激动吧。 车行不远,路向西转,停车驻足,回首再望,不舍之情,涌上心头。 最后回望 河面上水汽氤氲如烟,峡谷中瀑声减弱渐远。看着即将离去的黄河,我突然想,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前往的地方。我真想大声呼喊:同胞们!来吧!看看壶口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