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游记
走进圣地延安
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壶口瀑布,前往另一个向往已久的的地方——革命圣地延安。
余秋雨先生说过,当你想到一个地方,就会想到和这个地方有关系的人;当你想到一些人,就会想到和这些人有关系的地方。
延安,就曾经让我因为一些人而常常想起它。而今天,当我走进近它,却又让我想起了一些人。
我相信,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对每一个成年的中国人来说,都不会陌生。我对延安有着更为特别的牵挂,是由于我的父亲、母亲曾经在这里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还由于我的大姐、二姐就出生在延安,更由于二姐的一段特殊经历。
二姐1945年生于延安。1947年,胡宗南部队大举进攻延安,面对敌人的十几万大军,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部队撤离时,为了大部队的安全,有很多孩子和我二姐一样,被留在了当地,由老百姓暂时收养。我二姐被一个姓江的农民收留。尽管江家的生活条件,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无异于赤贫,可真正难得的是,江家对二姐极为关爱,视如己出。除了生活上的体贴照顾之外,还冒了极大的风险保护她。国民党军队进入延安以后,知道有很多和我二姐一样的孩子留在当地,为了斩草除根,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查。在一次搜查中,全村的老百姓都为江家作证,证明二姐的确是他家的孩子。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搜查,她的养父母带着她藏到更加偏僻的山沟里,一直到1954年父亲找到她。此时,二姐已经9岁了!直到这时,二姐没有穿过鞋,没有洗过澡,没有吃过糖!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吃到父亲给水果糖时的情景,她说:“真甜呀!”
二姐的这段经历,给她自己、也给我们全家留下了一个永远讳莫如深的话题。我知道,没有经历过寄人篱下、没有经历过贫穷磨难的我,是永远难以真正理解二姐内心的那些伤痛感受,也同样难以体会父亲母亲在此前此后所承受的心灵重负。出行前我向二姐辞行,她没有给我们一点建议和忠告。
至于依然健在、年近90的老母亲,她已经经不起路途的颠簸,她正在用描红写字与老年痴呆作顽强的斗争。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们曾经忽略了的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小时候不懂事,父母似乎不太刻意地讲述自己那些光荣历史。长大了,学习、工作、家庭,升迁荣禄,疲于奔命,即便回家探亲也是来去匆匆,还有一大堆朋友、战友等着你,觥筹交错之中,已到了归队之时。现在,我们有时间了,父母或是已经离去,或是已经无法讲述,让那些辉煌也好、平淡也罢、本应成为我们骄傲的记忆,成为他们自己永恒的秘密。
陕北高原
宜川至延安路况很好,全部是柏油路,虽然弯道多,但道路都在山坡顶端,视野很好,一路欣赏陕北高原那大气雄浑但实在不能叫做美丽的风光。
远远看见一棵大树,停车。说是“大树”实在冤枉,放在别处连“中树”都算不上,在我们一个多小时的行程里,这还是最显眼的一棵树呢!站在这里举目四望,目力所及之处,深沟浅壑,纵横交错,烈日下的土地踏上去便腾起一股尘烟,让人深感荒凉。这里虽然土地贫瘠,可有很多果园,主要是苹果和梨。我们看到路边有一老汉在卖水果,便停下车。苹果、梨一律五角一斤。没有还价,买了一堆。到革命老区来旅游,我们的原则是需要就买,不要还价,只当是支持老区人民了。果不其然,到了延安一看,全是一块钱三斤。
中午12点,到达宜川县云岩镇。街上人来人往,小摊小贩沿街排了一大溜,热闹极了。原来今天逢集,这里15天才有一个集,我们还是有运气的。停车,开饭。
路边一个小院,里面全是卖饭的。看了一圈,有炸油条,烙饼,饸烙等等,都是当地的小吃,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没有一家有肉。我们走到一家卖饸烙的小摊前,老板娘很认真地对我们说,“好吃嘞”。就吃她了!
饸烙就是用荞麦面做的面条。与其说我们是看他的东西好吃,不如说是看他的做法奇特。一个小小的容器里放上和好的荞麦面,小老板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长长的杠杆上,硬是靠着身体的重量把那团硬硬的荞麦面团压成面条。
饸烙下来了
这时旁边那家卖油条的小摊上来了一个很有气魄的顾客,只听他大叫一声“油条半斤”。老板立即非常殷勤地招呼他坐下,用一只大碗从滚开的锅里舀了一碗热水,放在他跟前,便去炸油条了。听那客人的口气,俨然是当地富豪。
等面的期间,看着旁边卖荞麦饼的小老板做饼子的过程也很有意思。他先用一头拴着布条的筷子在瓶子里沾上一点油,涂在鏊子上,再把和好的荞麦面糊糊浇上去,不一会饼子就好了。我们又要了4个饼子,1元钱。不是一个饼子1元,是4个饼子一共1元。
荞麦面很快就端上来了,虽然卤不要钱,我们也没有多放。呵呵!那卤实在是太过简单,一点小指肚大的土豆块,一点豆腐块,放一点酱油和盐煮成的。小桌上放着醋和炒好的辣椒,就这点东西能好吃到哪里呢?可人家做买卖绝对实在,完全没有欺生的概念。两个人,两碗面,一共才2元钱!就这两碗饸烙我们再也没有吃完。临走时,只好把荞麦饼带上了。到延安后,还是扔掉了。本不想浪费,可那饼子里太多沙子,咬了两口,嚼在嘴里“咯吱”直响,实在难以下咽。心里只觉得的对不住陕北老乡。
下午两点进入延安。延安的市容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延安有三多。人多,街上旅游的人并不多,好像今天延安也逢集,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似的。车多,最多的是重型载重车和油罐车,那些载重几十吨的大车把我的捷达夹在中间,让人提心吊胆,生怕被他们挤扁。土多,这大概是西北城市的特点,或者是陕北高原的特点,不然那沙尘暴都是怎么来的呀。在我的想象里,延安似乎不应当是这个样子。这里可是革命圣地啊!
我们直接开车前往宝塔山,它是延安的标志,战争年代这里曾是无数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今天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当我们到达宝塔山景区门前的时候,只有失望。狭窄的路边一侧停满了车,几辆大客车在门前再也转不过来了。我斗胆在景区大门前停车下来询问,被告知没有停车场,把车停在路边,再来买票。大门右侧挂着一块破旧的牌子,“日本工农党校旧址”,实在扎眼!再回头看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车流,哪里是头啊?算了,不进去了,反正只要不出延安,在哪里都能看得见!
看时间尚早,我们直接前往枣园,宽敞的大马路直通枣园大门,这段路是延安市内最好的道路。枣园的灯光可是毛主席的象征。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先在杨家岭落脚,1944年迁至枣园,直至1947年3月撤出延安。
一进大门看到一个小舞台上正在演出,大约是景区的演出队,节目有陕北秧歌,陕北民歌等等,挺热闹。
陕北秧歌
枣园原是一家地主庄园,说是地主庄园,其实也就是有几个好一点的窑洞而已。我们瞻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旧居,模式大致差不多,每人都是一个三孔窑洞的住所。在毛主席的沙发上坐一坐,沾一点仙气吧!不过也难说,这些摆设大多是现代人的想象结果。要真是原物,早就圈起来了。每位领导的窑洞边上都修有防空洞,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战争年代呀。整个院子整齐干净,在这里参观的人们都很安静,其间有几拨人像是单位集体组织的,这样的公款旅游总比去国外瞎转悠强。
毛主席旧居
从枣园出来已经快五点钟了,看到去杨家岭的路牌,放弃,大概和枣园差不多。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 。看延安革命纪念馆主要是为了对延安的革命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虽然党史、军史学了很多,但来到延安当然想看的更多一些。
来到纪念馆门前,已经五点钟了。纪念馆门前树立着毛主席的青铜塑像。毛主席那典型的双手向后叉腰的姿势帅气十足,宽大的中山装棉袄正是大家熟悉的毛主席在延安的装束。他双眼凝望远方,不知是在审视今天还是在回望昨天。纪念馆的馆名是郭沫若那潇洒遒劲的题字。
纪念馆的牌子上写着五点半下班,我们正在犹豫,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可以参观,不限制时间,并让我们慢慢看。革命老区的人觉悟就是高啊!一个讲解员陪我们观看并负责解说(讲解是免费的)。
延安革命纪念馆
纪念馆内容很充实,文字、图片就不说了,最突出的当然是实物太丰富了。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用过的手枪,还有他那匹著名的大青马的标本,这可是独一无二的东西。党中央在延安13年,可以展示的东西可就太多了,谁有兴趣自己去看吧。还有一件事印象也深,当年在小小的延安竟然有三十多所大学,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我们党如此重视办学,怎么后来一个文化革命就不让学习了呢?想到母亲说过,当年在延安不跳舞是封建思想,毛主席本人就是一个舞林高手,怎么后来跳舞就成了资产阶级呢?真是搞不懂!
突然,我眼前一亮,展板上显示“南区合作社”!这正是我此行要寻找的重要内容,母亲当年就在南区合作社工作。最奇特的是小讲解员的爷爷当年也在南区合作社。小姑娘很详细地告诉我们,南区合作社旧址在延安市南边,就在出城区以后210国道的路边上。这可是个重要收获!
从纪念馆出来,已是五点半钟了,匆匆忙忙,既没有耽误人家下班,我也收获。搞清了南区合作社的地点,明天就找它了!爽啊。
我们去时纪念馆的门票10元,现在已经不收门票了。这个规定太重要了,这些革命传统教育本来就应当是共产党自己份内的事情。很多人不要钱还不来呢!
站在纪念馆前的小广场上远望城区,延安已俨然是一座繁华的现代都市,巍巍宝塔在高大的现代建筑中间显得那么瘦小。是啊,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我们不能要求延安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但是,如果延安早些年有一个俞正声那样有远见的领导,把市政府迁到老城区以南(延安以南是一马平川),保留下一个完整的、历史的延安,那该是一个多么英明伟大的决策呀。
嘿,醒醒吧,又说梦话呢!
找到照片中间的宝塔了吗?
从纪念馆出来,入住东圣宾馆,这是一家刚刚开张的宾馆。就在延河桥头,标准间130元。此时天色还早,我们来到延河边。
桥东边是延安市最繁华的地段。大商场、小商店鳞次栉比,傍晚的街道上人流如织,比白天更加热闹。紧挨桥头,一座大楼正在施工,高高的升降机旋转着长长的手臂。延河桥没有改变,和影视里、照片上的一样,拥挤的人流和来往的车辆使它显得疲惫不堪。“滚滚延河水”已经名不副实,三孔桥墩下面只有一股浅浅的黄泥汤缓缓流过。
当年,父亲在中央党校二部,一个星期才能和母亲见上一面。多才多艺的父亲,是怎样赢得母亲的芳心,在那艰苦岁月里,他们有着怎样的浪漫故事,这些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记得母亲曾经很得意的告诉我,他们相距很远,父亲要跑二、三十里路才能到她所在的南区合作社,父亲用每个月的伙食尾子(伙食费结余分发给个人的钱)给母亲和姐姐买点小礼物,我相信那礼物一定不会贵重。我想,或许父亲就是从这座桥上走过,或许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就是他们曾经约会的地点,雄伟的宝塔山、清澈的延河水一定会记得那对曾经的帅男靓女。
我们在河边驻足很久,直到夜晚来临,灯火阑珊。宝塔山和延河桥被彩灯装点得熠熠生辉,白日里拥挤的高楼灯火通明,夜幕下的延安更显都市气魄。
熟悉的画面
延河夜景
晚饭,我们找了一家装修不错的陕北小吃店,要了两碗羊肉荞面饸烙,我们相信中午在云岩吃的那顿饭不能代表陕北小吃的水平。果然,延安的饸烙要比云岩的强多了,但还是比不上吉县的羊肉汤。
回到宾馆,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明天早上离开延安。几个最主要的地方都看了,我最关心的南区合作社还在返程的路上,在那里多拍几张照片,回去带给母亲。也算替她看过了,一定会让她高兴的。此时的我,真正着急的是早点看到南区合作社!
第二天一早,我们照旧早早起来,收拾停当,又跑到延河边拍了两张照片,在昏暗中起程。
再看一眼宝塔山
清晨的城市静谧安详,全然没有了白日的拥挤。出城以后,我把车开得很慢,认真观察每一个有可能的房屋。可不知怎么搞的,过了一个又一个村庄,仍然不见南区合作社的踪影。不知是它就根本没有在路边上,还是我们路过时没有看到。直到走出几十公里以后,我们确定再也没有可能找到,才不无遗憾地加速前进了。留点想头吧!这就是不好好做功课的下场。
只有把网上的资料放在这里,以备今后再去时提醒自己。“延安南区合作社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柳林乡柳林村,建于1992年12月18日,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馆名。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于1936年12月,在延安沟门成立了南区合作社,1938年5月,搬到柳林村。南区合作社在为发展边区经济上、解决延安人民生活供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在那曾经的“重大贡献”中,就有我母亲年轻的汗水!
离开延安时,心里总是有很多理不清、说不明的感受。纷乱的街道,拥挤的建筑,仍在不断扩大的工地,让这座革命圣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平和。我不知道延安的管理者们如何规划他们手中的这块宝地。如果宝塔山淹凐在厦山楼海之中,如果枣园成为水泥森林围垦的盆地,这样的发展难道是延安的唯一之路吗?修一条过境公路,能让延安减少许多纷扰,这一点就真的很难吗?
行走在陕北的大地上,陕北高原自然条件的恶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姐的经历成为我们一路思考的题目。也许我们经过的哪一个山沟,就曾经留下二姐的脚印;也许我们看见的哪一个窑洞,就曾经留下二姐的身影。在亲眼目睹二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后,我似乎能更多一点的理解二姐内心的感受。当然,我更感谢那个养育、保护了二姐的江姓人家,是他们用自己宽厚的胸膛庇护了无数和二姐同样经历的孩子。
离开延安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充实的。
我在心里默默的说:延安,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