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延安游记
出了轩辕庙,沿着盘山公路直上,便可到黄帝陵。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它便是传说中黄帝安葬的地方,也有说法说只是衣冠冢而已。说句大不敬的话,开陵看看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黄帝陵在桥山之巅,下了景区观光旅游车后,要走一刻钟左右的石阶才能到达。桥山遍植翠柏,一路上看到挂有古柏标志的柏树比比皆是。那么,桥山到底有多少古柏呢?据资料记载,康熙曾派人普查过,结果没数清,直到1939年,历经19天详细普查,才查清桥山共有古柏61286棵,这数字恐怖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植树造林的确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桥山作为中国民族的文脉之山,它上面的树应该是任何人都能植的。看资料记载,桥山的好几次大规模植树都是有圣旨的。好习惯当然会渊源流传,今人当然也要传承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一些名人手植柏,主要是政治领导人。看到连战和宋楚瑜的名字,无疑是有些激动的。虽然说台湾问题很棘手,台湾领导人对统一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然而这却有力的证明了台湾政府对炎黄子孙身份的认可。 路上,和朋友开玩笑说谁要想出名,那就来桥山放火吧,肯定扬名海内外。没想到这里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有的孩子偶尔把落在地上的枯枝拾回来当柴烧,都会受到家中老人的严厉责骂,我们这玩笑话开得也太过头了。 这么多古柏,行走其间,并没有阴森之感,只会感觉时光如流水,人间颜面惊暗换。这一条祭祖之路,前有古人,后见来者,青山不改,沮水长流,我们传递的是华夏文明的悠悠赤子之心。 走过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的长形石碑,黄帝陵就在眼前了。它的功能在于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严肃。 进入黄帝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武仙台,又叫九转祈仙台。它的来历与汉武帝北巡后带了18万大军来此祭陵有关。众所周知汉武帝在生之日一心想成仙,来祭祖时此心更是迫切,于是下旨让18万军队,一人一捧土在黄帝陵的对面筑起比帝陵还高一半的祈仙台。这一下可触怒了玉帝和诸神,他们都认为汉武帝太狂妄自大,竟敢把祖先都不放在眼里,这还能成仙?于是,就把原本要给汉武帝的仙籍取消了。 沿着蜿蜒的仙台路涉阶而上,很快就到了台顶。虽然说汉武帝的行为成为了今人的笑柄,但他建的祈仙台却造福了后人,这里而今成了后世人顷怀先祖的好地方。 跨过棂星门,便真正看到黄帝陵了。祭亭掩映在翠柏之间,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到此的人,都会逆时针绕黄陵走一圈,寓意为“时光倒流,追忆先祖”。 绕过帝陵,等上驭龙阁,可以一览黄陵县风光。远处山地起伏连绵,近处桥山一片翠绿。站在阁上,却什么也不想思索,只想静静的看这登高望远的风景。 下帝陵的路上遇到一个导游,她告诉我说几乎没有外国人来此,来的人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是的啊,外国人来此做什么,他们怎么可能看得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但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哪怕你是怀着到此一游的目的来此,也会被血液里流淌的骨血亲情唤醒激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