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广东游记

广东游记

赏罢名联步云梯

湖光岩不但风景优美,庵寺的楹联,亦是上乘之作。
白衣庵的楹联:湖水漾清波禅寺钟声敲镜月 岩云封古洞狮峰林影弄烟霞
上联“湖水漾清波 禅寺钟声敲镜月”,形象地描述了庵堂的环境:白衣庵就在湖边,晨钟暮鼓,一早一晚,禅寺钟鼓之声悠然地迥荡在湖面;下联“岩云封古洞 狮峰林影弄烟霞”,是说庵堂座落的地理位置在狮峰岩下,在密林深处,岩崖之下筑建。看罢对联,对庵堂环境就有了个明晰的了解,促使游人香客入庵堂一探究 竟,去感受一番。
楞严寺山门的楹联曰:“洞口留仙眠石榻,门前送客步云梯。”面湖正门对联是:“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岩山寂历,僧归门向月中敲。”
过去,迷恋湖光岩山水秀美的,多为骚人墨客或高士游僧,而古代修仙炼丹之士多居于岩穴,楞严寺是利用天然岩洞修筑而成的,所以“洞口留仙眠石榻”就很贴 切。同时也表明,这里是一处远离尘俗的佛门净地。当时,出入寺院只有一条石磴古道,出家人礼数周到,将客人送上磴道后才返回寺院。“门前送客步云梯”,既 述说了僧人热情有礼,也描绘了寺院所处的地理环境,禅院位于高山脚下,磴道直达山巅,磴道似梯,故而把上山称为“步云梯”。

楞严寺对联
几百年前,从楞严寺到白衣庵,必须由磴道上到山顶后,再步行一小时左右才能到达。由于湖面旷 阔,烟波浩渺,所以用“湖水苍茫”来描述旷远迷茫的湖水。“客到路从花外问”句,山寺磴道盘曲,两边林木阴翳,在磴道中,游客只能向偶尔相遇的游人或香客 叩问:寺庙在那里?还有多远?
旧时游人稀少,默默无言的岩山对着一湖澄澈的碧水,“岩山寂历”,正是湖光岩的神韵所在。有时寺僧外出云游或 化 缘,回来晚了,山门已闭,此时万籁俱寂,明月当空,站在月下门外的老僧用手轻叩寺门,正是一幅极好的“僧敲月下门”淡墨写意图,亦是“僧归门向月中敲”的 意境。寺联贴切工整,语意连贯,音节和谐,意境开阔而清幽。寥寥36字,将湖光岩的神韵意境和山僧游客的动态神貌刻画得十分成功。梁羽生称大观楼长联为天 下第一名联,镇海楼楼联为广东第一名联,楞严寺的门联也应算是湛江风景名胜第一名联了。

面湖正门对联
正对楞严寺的山林,有一条与寺庙山门斜对的石磴古道。从这条林木掩映,年深日久石块已然变绿发黑的古道走上去,是登上狮子岭最高点望海楼的必经之道。
因此,我从楞严寺出来,向这条石磴古道走去。想用心地感受一下“湖水苍茫”,“岩山寂历”的美好意境。“云梯”古道前的左边有火山土地庙。这个小庙,是利用山崖岩下的小山洞,将就着做成的,大概属于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土地庙了。
挨着土地庙的,还有一座不大的洞穴,上写李纲一夜洞。旁边的小字写着佛历二五五二年,大概是与望海楼观音堂同时间造成的,并非古迹。要是不写上佛历二五 五二年,也许会将它看成古迹,这几个小字写的时间,却泄漏了天机,弄巧反拙了。尤其令人反感的是,一夜洞正面洞口处,有一尊观音坐像,像下放着个与佛像按 比例来说比较大的“功德箱”,用意很明显,希望凡是进入此洞看看的游客都捐些钱的意思吧,此举让人倒足胃口。不知设置这“功德箱”的人是怎么想的?也让人 产生疑惑——李纲当年真的在这么个狭窄龌龊的小洞住过一夜?不是说,骆驼死去架子在吗?李纲毕竟不久前还是堂堂宋朝的当朝丞相啊。

火山土地庙

李纲一夜洞
据史料记载,宋朝丞相李纲,力主抗金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被谪贬当时为蛮荒之地的海南,途径雷州。当时,在楞严寺长老释琮的邀请下,李纲经 此石磴古道来到楞严寺,在楞严寺过了一夜(这是楞严寺外有一夜洞的来由,也许当时是真有其事)。李纲与释琮大师结伴同游山湖岩林,一路山水迎人,“耶鸟踏 晴歌晚风”,“隔花遥唱打鱼声”。月光下,湖光岩山水辉映,犹如人间仙境一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李纲提笔挥毫,写下了“湖光岩”三字。面对山水美 景,李纲释怀了,将被贬的失意,怀才不遇的惆怅暂时忘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岁月已流逝近千年,我在这条悠长的古道上拾级而上,想象尘封近千年的历史往 事。瞑想着李纲当时离乡别井,被贬天之涯海之角无奈的悲凉心境,深觉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上望海楼台天梯

上望海楼台天梯
上一小段天梯,回望脚下距天梯起步处不远的楞严寺,居高临下看去,楞严寺已变得很小了。
天梯起步处有个说明牌子:“这是一条古代游道,是古时游人进出湖光岩的主要通道,用玄武岩条石铺砌。沿着火山岩陡崖拾级直上狮子岭,沿途雨林茂密,怪石 嶙峋。山高坡陡,登临不觉累,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你知道吗?我不知道。但走上这天梯,真的不觉得累,与以前登山相比,在这条沿陡崖砌筑的天梯上山, 简直毫不费劲,所以有闲心一路欣赏山路两边的热带雨林景色。近半山处,躺卧着一个残缺的半月形建筑,这大概是古时一个椭圆形的山路洞门吧?

回望楞严寺变得很小了

残缺的半月形建筑
沿着古道而上,在半山林木森森的密林深处,有一座六角亭,这座亭子名为“忘俗亭”,又称“小蓬莱亭”。走进去周围看看,倚亭小坐,透过树木间隙,远眺西 面,重峦叠嶂,湖水荡漾,景物若隐若现,有一种“径曲山环涵碧水,此间疑是小蓬莱”的诗意。从小蓬莱亭,山路向上,天梯蜿蜒盘旋,继续向上延伸至云山不知 处。很快,经过一个门楼,门楼外立有一个指路牌子,虽然还要继续向上走,但从此处开始,已经是后人修筑较平坦向上的水泥路了。

半山小蓬莱亭

天梯继续延伸

天梯继续延伸

过一门楼

指路牌子

向上的平坦水泥路

向上平坦水泥路
陈济棠将军夫妇合葬墓位于望海楼西北向数十米的地方,从正对楞严寺的天梯上望海楼,要先经过陈济棠将军夫妇合葬墓。然而因为山体滑坡,进入墓地的路口封闭了。我觉得既然来到此处,总得拍点什么吧,所以,在外面拍了一张后,把相机伸入竹木蓠内再拍了张不太清楚的片子。
陈济棠将军是国民党著名将领,曾担任两广国民政府主席。陈将军原为广东防城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农家子弟当到广东省国民政府主席,从普通士兵当 到粤军总司令、两广总司令。他主粤期间办了不少实事,现在广州市政府大楼,中山图书馆旧馆、中山纪念堂和海珠桥等,都是他当省政府主席时所建。邓小平同志 曾说过陈济棠主粤八年,确有建树。
莫秀英,广东高州良坡人。1948年初 在广州病逝,陈济棠因爱湖光岩的山水,把夫人莫秀英遗体运到湖光岩安葬。一位当年曾给莫秀英建墓的工人说,建墓时,陈济棠派兵守岭,严禁行人通过。当时雇 用了三批建墓工人,每批只做一部分:一批挖墓穴、一批建墓室、一批修墓面。采用相互隔离、互不相知的方法保持墓内的秘密。只有极个别人才知道莫秀英的尸体 是经过防腐处理后躺在玻璃棺材里的。当时还建有守墓楼,有10多人守墓,直到全国解放才撤去。陈济棠还在此墓旁为自己留下一个空穴,待他死后与莫夫人合葬 在一起。1993年,陈济棠的骨灰被运来湖光岩,与莫氏合葬,实现了他们永恒的爱情之梦。看过关于陈济棠将军这段介绍,我不禁感动。不说现在,很多人视婚 姻为儿戏,闪婚闪离的消息时有所闻,很多发誓长相守望白头到老的,有些,也悱闻不绝于耳。陈将军是两广国民政府主席、两广总司令,他夫人去世之时,全国还 没有解放,旧社会,如此高官,三妻四妾寻常事,而他竟然一往情深,在夫人墓旁为自己留下一个空穴,待死后可与夫人合葬在一起。据说后来陈济棠娶了他的机要 秘书做填房,但那也是在莫死后的事,他对莫的爱,还是执着的,至死不渝的,值得敬重。

陈济棠将军夫妇合葬墓

陈将军夫妇墓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