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成都游记

成都游记

四川古镇----黄龙溪

黄龙溪在机场所在的双流县,离成都不远,不到一个小时便到了。

短短半天的时间,要去成都附近兜个圈,似乎剩下的只有黄龙溪了。而且,看过几个江南古镇之后,希望借机了解一下四川平原的古镇。

进入黄龙溪的牌坊,便看见一派大兴土木的景象,铁管和防护网拦住了直通古老街市的台阶。三轮车夫不失时机地凑上来,提出二元钱送上一程,理由很简单:“你看,路这么烂”。与江南几个古镇不同的是,这里暂且还不收费,是完全开放的。于是乘了三轮车,到古街外的另外一个牌坊。牌坊前是一道深沟,周遭满是老房拆毁后的废墟,砖石瓦砾散乱在四处。绕过深沟,进入三叉街区。后来发现,穿过牌坊侧旁一片架了几个小孩游戏设施的空地,便可以到达江岸。

虽然已经十点多了,街道两边的店铺大多还关着门,看网上的地图,知道古镇并不大,决定不去问路,只管信步去走。于是拣了中间的街道。走了几步,狭窄的水泥路便拐了弯,右侧是水泥围墙,左侧出现一座似乎已经倾斜的平房。平房的侧墙也有些颓唐,倒是一米多高的基石,带了湿湿的混浊土红色,显得十分厚重,上方的白灰墙给木柱子齐整地划分成一个个格子,凑成许多个规则的几何图案。几棵大树的枝条,粘着开始枯黄的叶子,似乎在极力触摸凹凸不平的房顶,为古老的平房(老宅?)平添了几分沧桑。
又拐了一个弯,进入鱼鳅巷,看到的是同样萎靡不振的老屋子,其中一间的门楣上居然钉着一个颜色退化了的黄色木牌子,上边是用油漆写着“军属光荣”几个字,落款居然是“华阳县人民委员会赠”。后来在面河的另外一个牌坊上看到一副对联,说“色别青黄活水巧分三县,身经风雨老榕俯瞰双流”,才隐隐约约觉着这里原本大概是“三(县)不管”的地界。
沿鱼鳅巷向江岸方向走上不几步,便看到小学的招牌。原来水泥围墙里边是孕育未来栋梁的地方。紧挨者小学围墙,则是一座寺庙,叫“古龙寺”。
从侧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观音殿。供奉的观音躲在玻璃柜里,披了红衫,如果不是背后阳光般四射的手臂以及搭在手臂上的红索,以及那方正饱满的面庞,还以为是一个眉心点了守宫痣的村姑呢。塑像的玻璃柜前是一个供案,上边摆了些更小的塑像,两边还各摆了两瓶常开不败的假花。没有人进来,但两位老人却克尽职守,分坐在入口两边的桌子后边,其中一张桌子上摊着功德簿。
观音殿外挂了手写在白纸上、用塑料纸包裹了的两个对联,一个是“罪大恶极,莫过口业”,一个是“居心作恶谁替你救苦救难,回头向善何须我大慈大悲”,应该是发人深省的。还有一副,说“非空非有观自在,无人无我见如来”,也颇耐人寻味。


观音殿前有两栋楼房。一栋是厢房,斜对着已经在东南方向的太阳,五六个形容枯槁的龙钟老太正坐在屋檐下的竹椅上,享受略带些暖意的阳光。正面的楼房也是两层,楼下似乎是斋堂,楼上大概是僧舍,檐下挂满了床单之类。观音殿后边有一栋,也是僧舍,僧舍前的小长方形院子里架了一口铁锅,下边燃了柴火,锅里是红色的、凝固了的蜡。几个老人坐在房檐下,搓着棉花或者什么,粘在竹签上,显然是用来做蜡灯的,好卖给香客供奉在佛和菩萨面前。

观音殿东侧有两座大殿,一座供奉弥勒,一座供奉如来。前边的大殿东北角,有一个小小的洞窟,里边供奉了一尊小小的菩萨。洞窟的上端是裸露在外边的巨大的榕树根块,很有些柬埔寨安哥窟Preah Kahn寺的风格,只是古龙寺的老榕还没有来得及将根部深深地嵌在殿墙里。

斋堂东侧也有一棵巨大的古榕树,甚至要在院子里竖起两根盘龙柱,架住东南方向的两条远比普通树干都要粗壮的横枝。树枝大概已经开始枯萎,枝杈上已经没有了绿色的叶子。

老榕枯枝又像是孤舟蓑笠翁手里粗大的钓竿,去探门楼上高高翘起的飞脊。门楼其实就是古龙寺的入口,俗称山门的地方。入口很矮,好在中等身材的人如我不用产生“既在矮檐下”的怨怼。山门二楼的茶亭则空旷许多,与低矮的入口相比,容易萌生厚此薄彼的不忿。茶亭里摆了竹几竹椅,有两个男性,五六十岁的样子,俗世装束,叉了腿倒在不高的竹椅背上,居高临下,似在蔑视开始涌入寺院的游客或者信众。
出了门楼,便是一条古色古香的旧街,已经十分热闹了,两边的小店也都开门迎客。回望门楼,如果不是“古龙寺”字样的牌匾,几乎不能相信那里面会是另外一个世界。


与古龙寺门方向并行的,是一条窄窄的巷子,叫上河街。整条上河街都被开膛破肚,翻起来的泥土不规则地堆成一绺绺,遮挡了坑里新铺的管道。两边的房子似乎都十分古老,或者单纯的年久失修,有些住了人,有些则似乎是空宅,森森的有些阴冷。屋檐下的木柱,大多也都扭扭歪歪的,只有垫在木柱下端的石块,虽然没有了泥土的遮掩,却毫不掩饰泥土常年给予的湿润。从一条更窄的横巷拐到河边,发现河边摆满了竹制的沙发和竹制的茶几,偶尔有人坐在那里,打牌、搓麻将或者只是呷一两口玻璃杯里的清茶。

向北去便是码头。码头上有一座面河的牌坊,上边有那幅三县双流的对联。江岸上停靠了一些快艇和游船,说是可以去十分钟水路之外的大佛寺,却乏人问津。附近还有一座更大的船,龙骨尚且搭在木架上,只有几根桅杆高高地矗立着,很有些气象。站在江岸的矮墙边,从桅杆隔离出来的空间望过去,发现这里正是一条水路的三岔口,对岸的陆地像一只笨重的短吻鳄,嘴埋在河里,额头上顶着一棵大树。从裸露在外、交错扭曲的根节看,应该也是榕树,只是已经没有了叶子,而枝条则十分蓬密。这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对岸则仿佛另外一个世界,只有一条小小的渔舟,躲在突入水中的鳄嘴背后,居然勾勒出些许“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古人诗境来。

从码头往古龙寺相反方向去,依然是排满了店铺的老街,只是靠河一侧挤满了餐厅,大都在对街的门口摆上几个水盆,让骚动不安的黄拉丁鱼在水盆中搅起水花,吸引慢悠悠踱过的游客的眼光。这条叫复兴街,小街的另外一边,藏着一座规模要小上很多的寺庙,叫潮音寺,门口供了“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中庭奉了“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正殿自然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多少有些零乱。一位三十来岁的女人,肩头裹了黄色披风,头上盖着黄色圆帽,百无聊赖地从小院子的一隅出来,穿过小小院子,然后从那面用竹篾筛子护持的大鼓前走过,与门口售卖佛经、念珠一类东西的女人用方言聊着什么。不由得怀疑这里应该是尼姑庵,但愿不是骗取香资的野寺。


复兴街北端,是另外一个寺,叫“镇江寺”。离开码头百来米,却紧挨着江岸。入口排了代表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里边像一个小气的四合院,两个俗家装束的中年妇女捧了碗,在专注地饕餮各自的午餐。
镇江寺门口靠江岸一侧也有一棵古榕树,枝杈上系满了红绫。绕过古榕,到镇江寺后,与码头那边相似,沿江岸也摆满了竹椅,时近中午,虽然太阳不是特别灿烂和温暖,但游人骤然多了许多,圆几上除了麻将和纸牌,还多了些茶杯或者碗碟。靠近刚进老街时看到的废墟,有一座吊桥,架着钢板,偶尔有摩托车开过,便剧烈地摇晃一阵子。一位老太太穿了退色了的蓝布衫,背着竹篓,慢腾腾地到对岸去了。对岸停着有几台车,周遭似乎是什么果树林,已经落了叶,光秃秃的。更远的地方应该有一条公路,不时传来汽车飞驰而过的声响。

于是重新回到复兴街,随意进了一家餐馆,要了一斤黄拉丁,先后点了三盘据说当地的青菜,一扫而光,然后重回江边,一路打听着,经过挤出尘土飞扬的工地,终于回到停车场近旁的牌坊。
已经过了中午,但游客还在不断地涌来。



特别推荐